【本网讯】 吉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4年以前增幅不大,低于全国水平。2005年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针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完成1,595.92亿元,同比增长50.7%,增幅居全国前列。2006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同比增长49.9%。
然而,水泥产量增速并未完全与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同步。2003年、2004年水泥产量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4.17%、24.65%,出现局部产能过剩现象。2005年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但水泥产量增速却有所下降。2006年1~9月份受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的拉动,水泥产量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增幅达59.25%。
从销售收入和收益情况看,随着产量不断增长,销售收入增速除2005年下降外,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1~9月份同比增长37.81%。销售成本随销售收入不断增加,2003年、2004年成本增速低于收入增速,2005年开始拉近,2006年1~9月份成本增速略高于收入增速。与此相对应,2003年、2004年利润总额增幅较大,2004年增速达55.42%。2005年受煤电价格上涨,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3.57%。2006年市场回暖,1~9月份水泥产量增长幅度较大,价格回升,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94%,由于销售成本增幅较大,利润总额增速低于2003年、2004年。
从销售情况看,2003年、2004年和2006年1~9月份水泥库存量较大,库存与销售收入比保持在9%左右,主要是产量和销售收入增加所致。2002年、2005年库存量较低,库存与销售收入比保持在5%左右,库存消化较为充分。这几年应收帐款净额基本保持在6~9亿元之间,2003年增速较大,周转率较低,而2004年、2006年1~9月份增速同比下降,周转率较高。
从以上趋势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水泥市场总体保持供需平衡。这种供需平衡市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 东北地区水泥市场相对独立,受周边地区影响较小。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水泥供应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状态。目前,黑龙江、吉林水泥市场基本处于均衡状态,辽宁由于经济发展更快而出现水泥产品供不应求状态。
2. 2000年吉林省开始清理小水泥,关闭了40家左右,其中能力在130吨以下的小水泥厂逐步被淘汰,渐渐地退出市场,或者被大集团收购,变成大集团的“粉磨站”,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上升到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吉林省水泥市场处于几大集团割据状态,亚泰集团每年生产1,300万吨,冀东吉林公司250万吨,通化、延边等约为100万吨。小企业的退出为大企业腾出市场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竞争程度。
3. 政府、行业协会出面协调,企业加强行业自律、自觉维护行业利益。2005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水泥产品价格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伴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水泥熟料的价格比上年同期每吨下降了近50元,已比企业生产成本低20多元。水泥熟料价格的跳水,使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为稳定市场,政府、行业协会发挥协调作用,组织几大企业集团召开座谈会,号召企业共同克服困难,主动开展行业自律,维护水泥市场秩序,倡导企业稳定销售价格。通过协调,几大企业集团在诚信基础上履行了承诺,使水泥价格恢复了正常,维持了市场稳定。
4. 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进程加快,吉林省加大了“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资力度。作为“十一五”的开局年,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在50%以上,对水泥需求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水泥熟料价格在4月份开始恢复上涨,从3月份的170元/吨上涨到8月份的220元/吨,水泥销售价格从6月份也开始出现明显上涨。水泥需求增加及价格上涨,维护了市场的供需平衡。种种迹象表明,吉林省水泥市场已经走出低谷,开始复苏。
保持吉林省水泥市场平衡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是今后吉林省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期,吉林省的水泥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比现在翻一番,其中,亚泰集团产量能达到2,500万吨,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3%。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小水泥将逐步被淘汰或被大型企业收购、兼并。为此,吉林省根据“十一五”规划和未来经济建设对水泥需求的良好前景,提出了水泥产业要走大集团、金品牌、集约式发展之路。
吉林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亚泰集团这种年产量达到1,300万吨的东北地区最大、全国水泥排名前十名的企业将给予重点扶持,支持他们扩大生产,并积极地向国家推荐,以得到国家更多、更好的扶持政策。
来源:数字水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