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大集团优势渐显 差异化发展成必然选择

来源: 来源: 中国工业报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0日

    “大企业集团尤其是上市公司水泥产业与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虽然相符,但运行情况却明显优于行业整体。产能过剩背景下,区域龙头运用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加速产能整合。大集团形成后,技术提升和产业转型是企业尽快突破发展现状、实现产业差异化、抢得市场先机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水泥行业进入了换挡期,产业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发展的平稳阶段。2014年全国熟料产量增长2.7%,水泥产量增长1.8%,为24年来最低水泥增长速度。全国水泥行业净利润780亿元,同比增长1.4%。但是去年1~11月利润同比增长5.5%,最后一个月利润拉下来4个百分点。业内权威人士透露,今年年初工信部进行了调研摸底,今年开年水泥行业掉头下行的趋势渐现。

  然而就整个水泥产业而言,大企业集团尤其是上市公司水泥产业与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虽然相符,但运行情况却明显优于行业整体。产能过剩背景下,区域龙头运用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加速产能整合。大集团形成后,技术提升和产业转型是企业尽快突破发展现状、实现产业差异化、抢得市场先机的必然选择。

  上市公司产业比重迅速增加

  十几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推动了水泥产业的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全国水泥产量平均增速超过10%,水泥产能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2%,成就了水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上市公司具有相对便利的融资渠道和较充足的资金支持,在水泥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上市公司水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迅速。

  数据显示,2007~2014年,水泥上市公司通过股市、债券和银行借贷筹措资金逾万亿元,用于新建、并购生产能力的资金支出超过5000千亿元。2007年到2014年间,全国水泥行业新增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818条,其中753条为上市公司所拥有,新建357条,并购396条;新增熟料生产能力9.6亿吨,其中新建6.5亿吨,并购3.1亿吨,占全国新增新型干法熟料产能的76.8%。

  在此期间,上市公司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平均增速为22.1%,熟料和水泥产能在整个行业中的比重由2007年的22.8%和17.9%分别增加到2014年的61.7%和45.7%,熟料和水泥产量在全行业比重由2007年的25.7%和17.9%分别增长到65.3%和47.7%,增速迅猛,迅速成长为水泥行业的中坚力量。

  产能利用率明显好于行业水平

  不仅有规模的扩大,上市公司运行质量也好于全行业。数据显示,水泥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水泥行业的中坚力量,在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产能利用率明显好于行业水平。

  截至2014年末,有水泥业务的上市公司共44家,拥有熟料或水泥生产能力的子公司合计911家,拥有新型干法生产线918条,熟料生产能力合计13.7亿吨,占全国水泥熟料生产能力的比重超过60%;水泥生产能力15.6亿吨,占全国水泥产能比重超过45%。

  其中,熟料生产能力超过7000万吨且水泥生产能力超过90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有5家,熟料年生产能力在1000万~6000万吨之间的大型企业集团有17家,熟料年生产能力在500万~1000万吨之间的中型企业集团有3家,熟料年生产能力500万吨以下的有19家。

  2014年,上市公司水泥窑平均运转率为8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5家特大型企业水泥窑运转率为80%,20家大中型企业水泥窑平均运转率为80.3%,19家中型规模以下企业运转率为79.1%,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但仍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集团化规模化成关键因素

  十多年来,归属于上市公司的水泥企业整体规模有了很大地提升,其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加大,产业运行质量良好。

  专家认为,2014年,上市公司水泥产业良好的运行状况,主要得益于其集团化、规模化的快速发展。

  2014年末,5个特大型企业集团熟料和水泥生产能力分别为7.7亿吨和10.0亿吨,占比分别超过和接近上市公司水泥产业总量的60%,17家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和水泥产能分别为4.3亿吨和5.9亿吨,分别占总量的34.3%和35.8%,3家中型企业集团熟料和水泥产能分别为2200万吨和230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1.8%和1.4%,中型以上企业熟料和水泥生产能力占比均已超过整个板块总产能的97%。

  大企业集团由于自身具有规模优势,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较大,且具有较强的资金支持,在水泥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的扩展速度较快,兼并能力较强,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逐渐提升,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产业集中的优势循环,对市场的把控和对自身运行的调控能力也较强,因此能够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行。

  转型升级成为趋势

  2012年以后,上市公司水泥产业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稳定。5家特大型企业在整个上市公司熟料总产能中的比重接近62%。中型规模以上企业在上市公司水泥产业中占有率已经超过98%,且各企业集团中大型生产线比重均已超过60%,产业技术水平基本相当,基本进入同质化发展和竞争的阶段。

  业内专家表示,从上市公司水泥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产业相对集中、集团化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实际效果看,集团化是我国水泥产业的最佳组织形态,因此上市公司水泥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水泥产业的发展方向。在现有产业技术水平条件下,上市公司水泥产业现状也为整个水泥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可以看见的发展“瓶颈”——即已经具有规模化的大水泥企业集团的同质化发展和竞争。

  随着近年来我国水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大企业集团的市场控制力越来越大,产业集中度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目前水泥产能仍然过剩的情况下,通过新建生产线扩大产业规模已经不太现实,而大企业集团间的兼并重组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外,更需要创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短时间内难以大规模实现。因此,仅从产业发展角度讲,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从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出发,技术提升和产业转型是企业尽快突破发展现状,实现产业差异化,抢得市场先机的必然选择。

 

●相关报道

  金隅中央研究院布局绿色制造

  《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的呼声近日愈发强烈,这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顶层设计方案将突出高端制造与绿色制造。作为金隅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金隅中央研究院院长的王肇嘉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课题攻关,目前金隅集团在绿色制造方面技术储备充足,将有力促进金隅集团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金隅中央研究院是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该集团核心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王肇嘉表示,研究院近年来完成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用科技创新为金隅集团实现高端制造与绿色制造保驾护航。

  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污泥等固废技术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合理处置城市垃圾愈发显得重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严格推广垃圾分类以及垃圾焚烧厂选址日益成为难题,传统垃圾焚烧厂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技术的市场空间由此浮现。

  金隅集团的工业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技术通过对垃圾进行专业的筛选和分离,实现了塑料袋(瓶),纸张等可利用材料的分选,并且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全部资源化和清洁利用。此外,金隅集团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污泥技术方面获得重要突破。目前,集团填补国内空白的首条垃圾飞灰处置环保产业化示范线已经投产;污泥处置环保示范线也已经在北京投产,每年可处置污水厂污泥17万吨,占北京市生活污泥总量的五分之一。

  10年前,生活垃圾焚烧的飞灰与水泥窑素无瓜葛。2012年,金隅集团依托金隅中央研究院开发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建立了国内首条飞灰综合利用生产线,能消纳北京市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将有毒有害的焚烧飞灰变废为宝。此外,金隅中央研究院还成功开发了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生活垃圾等技术,并在相关水泥厂进行了产业化应用。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小组公布了会议期间停产限产的147家企业清单,金隅旗下的北京水泥厂和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并不在此列。

  为弄清水泥企业从采矿、运输、到企业内部生产等环节中到底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多大,金隅集团联合国内顶级的科研机构和著名大学开展金隅集团京津冀水泥企业污染物评价及分析的课题研究。一个现代化水泥工厂的PM2.5监测数值低得惊人,对周边大气环境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水泥企业的传统看法。

    水泥大集团优势渐显 差异化发展成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科技探索和创新实践,金隅中央研究院已形成一整套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的核心技术,并建立起面向水泥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技术服务体系,现正加速研发一批原燃材料替代、节能减排、余热综合利用以及低碳节能水泥等行业前沿技术项目。今年,研究院还将完成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为首都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为政府出台新的建筑节能相关政策、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大企业集团尤其是上市公司水泥产业运行情况明显优于行业整体。截至2014年末,有水泥业务的上市公司共44家,拥有熟料或水泥生产能力的子公司合计911家,拥有新型干法生产线918条,熟料生产能力合计13.7亿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