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的判定

来源: 来源: 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6日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然而,在地区大国中,印度却一直持谨慎或怀疑的态度。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考察印度智库、媒体、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基本看法,以及对于印度是否应该加入中国“一带一路”的争论。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印度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主流的分析都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可能由此导致中国进入印度的南亚“后院”,给印度带来长远的战略忧患。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林民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五期发表题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的文章,如下:
 
    导言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人在外交上采取了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大了对周边外交的工作力度。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提出后,得到国内外各方积极响应,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国家大战略,中央还为此专门设立了高规格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5年3月底的博鳌论坛上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在推进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与否就成为观察其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的重要指标。换言之,支持“一带一路”的国家普遍认为,中国崛起带来的是自身的发展机遇,而犹豫或拒绝的国家则更明显倾向于认为对其构成了战略挑战。“一带一路”辐射中国周边的西、南、北三个方向,这些地区中的大国是否支持,是影响这一战略推进的关键因素。“一带”提出之初,俄罗斯颇为谨慎,国内各方都表现的相当冷淡,甚至持质疑的消极态度。然而,乌克兰事件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整体下滑,使得对中国的战略需求得以提升,加上中国展开的增信释疑工作,很快就化解了俄的担忧。到2014年5月普京访华时,俄罗斯就明确表示“中方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非常重要,高度评价中方愿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考虑俄方利益。双方将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将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双方将继续深化两国主管部门的合作,包括在地区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共同项目”。显然,俄罗斯的态度已经从消极质疑转变为积极参与。
 
    印度的态度却显得颇为值得玩味。2014年9月14-19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后,展开了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南亚三国的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南亚,也是印度新总理莫迪上台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访问,对于勾画中印关系新局面、拓展中国西南周边外交新格局,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访问过程中,“一路”得到了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的积极响应。马尔代夫称,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富有远见,完全支持并愿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斯里兰卡也表示,中斯两国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对双方来讲都是重大的发展机遇,愿意积极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然而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却显得多有保留。
 
    在此次访问中,印度总理莫迪认同将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同中方的“一带一路”深入对接,将中国优势和印度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承诺将积极研究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但是在双方的联合公报中,却并没有写入“一带一路”。更有趣的是,莫迪在随后访美中,印美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却称,“双方强调需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地区经济走廊的建设,以促进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美方强调,通过其‘新丝绸之路’计划和‘印太经济走廊’计划,美将推进印度与其邻国以及更广阔地区实现互联互通,以实现商品和能源自由流动。”显然,印度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之间,偏爱了后者。
 
    为什么印度对“一带一路”采取消极质疑的态度呢?虽然难以接触到印度政府内部的信息,并了解其内部的战略忧虑,但是印度学界、媒体的讨论却似乎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们提供部分答案。本文首先将对印度智库、媒体和分析人士的评论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把握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总体认知。其次,从印度对是否加入“一带一路”的讨论中把握印度态度的内在原因。最后是对中国应该采取的政策进行讨论。
 
    一、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的判定
 
    自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来,印度智库、媒体和学术界就注意到了中国外交的这一新提法、新举措,逐步出现一些介绍性的评论。直到2014年2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轮会谈在新德里举行时,当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邀请印度共建“一路”后,印度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突然增加起来。其中,“一路”是印度媒体、智库学者讨论的重点。
 
    对任何国家战略、政策的解读,必然会在一定意义上涉及到对其战略意图的判定。习近平主席上台后,为什么会推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是印度媒体和分析人士首先提出的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的判定,也就是对“一带一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的判定。例如,尼赫鲁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狄伯杰(B.R.Deepak)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不少疑问:“一带一路”既引起人们的期待,也带来人们对中国的怀疑。即便古代确实有丝绸之路,那么它和现代这一倡议之间存在什么相关性?这些倡议与中国外交的目标如多极化、反霸、共同安全等等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是否这是中国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或“跨太平洋(601099,股吧)经济伙伴(TPP)”的对抗方案?或者是中国正在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重塑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架构的规则?
 
    然而,即便在所谓“客观的”研究中,学者们也常常倾向于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理念或者个人的情感偏好,对国家意图做出甚至截然相反的判定。印度媒体、智库和学者对“一带一路”意图的研究显然受到不同研究偏好的影响。佐拉沃middot;道尔雷middot;辛格(ZorawarDauletSingh)在考察印度对“一路”的认知中,发现至少存在四个派别,分别为地缘政治派、新现实主义派、马汉主义派和新自由主义派。各个派别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他们都分别从自己的理论预设出发,就得出了不太一致的结论。就“一带一路”的讨论而言,常常首先发问的就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主要是经济性质的区域整合,还是政治性质的大战略?换言之,“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地区经济合作的倡议,还是属于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归纳起来,印度智库、媒体和学者主要持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一带一路”是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中国需要重塑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格局,特别是需要扩展地区经济上的互联互通。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印籍研究员拉吉夫middot;拉詹middot;查特维迪(RajeevRanjanChaturvedy)就认为,就经济维度上说,“一路”倡议的目标是促进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合作和海上贸易。同时,这也为中国公司和资本进入到国外投资提供了渠道,中国要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么制造业外迁。这样的对外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推动基础设施领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化解产能过剩,并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印度孟买智库GatewayHouse的卡兰middot;普拉汉(KaranPradhan)和德夫middot;利维斯(DevLewis)也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经济大战略。他们认为,中国一直是地区互联互通的动力所在。目前中国的地区互联互通战略主要依靠三种方式:一是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国经由中亚与西欧连接起来,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部的福建省福州市出发经由印度洋连接威尼斯,将会连接南亚的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港口。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从地理上将四个国家连接起来,而中巴经济走廊将使中国进入阿拉伯海。这样,到未来十年后,中国将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庞大的网络。二是向这些计划提供金融资金的支持。在APEC会议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投入400亿美元作为丝路基金。在此之前,在中国的领导下,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与金砖国家建立了金砖发展银行。三是通过贸易协定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量。为此,中国积极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曼汉兰(NManoharan)博士也同样认为,中国提出的“一路”是对“一带”的补充。“一路”倡议是将亚洲、非洲和欧洲联系起来,通过中国建设的港口将沿线的国家串接起来,连接了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非洲之角、波斯湾、红海和地中海,最后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汇合。
 
    显然,他们都主张“一带一路”的背后动机主要源于经济逻辑。还有部分学者虽然主要也是从经济角度理解“一带一路”,但是赋予了“一带一路”在对外经济安全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印度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谢刚(SrikanthKondapalli)认为,中国之所以提出“一带一路”,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要求中国与国际社会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平台和战略方案,而中国的贸易运输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瓶颈。“中国今天依赖于这些路线与各国贸易,并使其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00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大约10万亿美元。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从2002年的6200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3.8万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贸易数字的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海上运输,通过陆地边界的过境贸易很少。这种对海运压倒一切的依赖增加了对海运领域的需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上贸易运输迅猛发展,成为海上运输大国。“中国拥有的世界级商船队、集装箱的生产和港口吞吐能力的扩大,都越来越凸显了它继续对海上运输的依赖。在拥有商船队最多的20个国家和地区当中,中国排第九名。按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母公司拥有的总吨位排名,中国位居第四。中国总共拥有超过5000艘远洋商船。中国的集装箱产量也占世界的90%以上。鉴于浦东经济特区出口大量货物的能力,上海港在世界五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名列第一。
 
    第二,“一带一路”具有更深层次的安全内涵。持这一立场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一方面需要解决自己的“马六甲困境”,确保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要缓解其他国家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特别是海上力量崛起的担忧,以借此顺利进入印度洋海域。例如,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格普雷特middot;库拉纳(GurpreetSKhurana)就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外交的杰作。虽然中国提出“一路”概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需求所致,尤其是海上贸易互联互通的需要。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其中40%的对外贸易需要通过印度洋,而且这一比例目前还在日益上升。因此“一路”的提出显然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意在确保中国商品的海上运输安全。另外一个动因源于保障中国海外原油的供应。2013年中国将近60%的石油进口(来自非洲和西亚)需要通过西印度洋的海上咽喉,这是中国在战略上的重大脆弱之处。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特舒middot;辛格(TeshuSingh)也认为,“一路”是中国在印度洋的软实力战略,将有助于中国解决马六甲困境,有助于加强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中国不是南亚国家,但是它要寻求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因此中国开始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工具来推进自己在南亚的存在,借此寻求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在这些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保障中国的海上通道安全。
 
    第三,“一带一路”具有明显的战略内涵,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不谋而合的。不少印度著名学者都倾向于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或者是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战略的研究者们认为,这一战略的核心源于中国统治精英想要通过经济、文化和政治影响来主导周边和地区,是中国意在构建周边影响力的战略举措,通过加强地区一体化,提高周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此来提升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中国通过建设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通道,能够加深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联系,以抵消美国的影响力,并且将印度洋沿岸国家拖入中国的势力范围之内。
 
    印度著名战略分析家拉嘉middot;莫汉(RajaMohan)就明确表示,习近平正在试图提出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框架,以使中国的海军崛起显得更不具有威胁性。而在习的这一大战略中,“一带一路”是核心,其中“一带”面向中亚与内亚地区,而“一路”则面向海上国家。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的格普雷特middot;库拉纳同样也认为,“一路”可能是中国扩大其影响力的大战略的一部分,以缓和其他国家对其海上崛起的担忧,破解“珍珠链”理论。同时,“一路”有助于中国海上力量打破西太平洋的地理限制,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给中国带来的军事上的压力。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的特舒middot;辛格则将“一带一路”上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大战略的构成部分,认为中国正在采用各种策略来构建稳定与和平的环境,服务于它的“和平发展”战略。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这一策略的一部分,本质上说,这是中国在印度洋的软实力战略。同时,这也是中国发展周边的广泛交通网络——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通道——的更大战略的一部分。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拉吉夫middot;拉詹middot;查特维迪研究员同样认为,今天的中国正在重塑海洋历史的进程,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的海洋复兴”。中国在世界海洋方面的“大跃进”是显而易见的:日益增长的海上贸易、在全球造船业上崛起、港口及港口设备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深蓝海军”。“一路”倡议事实上是中国试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促进中国的持续发展,因此它具有中国大战略的重要特征。
 
    第四,“一带一路”的出台,是中国为了应对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而产生的。刺激“一带一路”的直接刺激来自美国,尤其是中国试图摆脱美国主导的联盟在第一和第二岛链内对中国的孤立,有效地拓展中国的海上空间,以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这是中国力图重塑亚洲的地缘政治态势,为中国创造更广阔的战略空间,提升中国地缘战略地位,并“瓦解美国同盟”的一种努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拉吉夫middot;拉詹middot;查特维迪研究员就认为,“一路”源于北京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的担忧,并试图消除“珍珠链战略”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国与东南亚不少国家存在海上争议,通过“一路”还可以创造复杂环境发展更加良好的邻国关系,并给中国周边外交政策注入新的活力,缓解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正如中国自己所声称的那样,“一个强大的中国将给周边带来机遇,而不是威胁”。他认为,中国政府声称,要通过自己的“丝路外交”,增强不同国家、地区、宗教之间的交流,探索交流和合作的潜力,巩固人民间的友谊,积极促进亚洲的和平与发展。“一路”将有助于某些战略目标的实现。例如,支持中国的伙伴和代理国、抵消其他海上强国的类似战略倡议,或者展示中国海上力量的崛起。
 
    简言之,以上四种看法可以说是印度社会的主流看法。单纯从其中一条来看的学者并不多,绝大多数观察家都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不仅是基于经济原因,也是基于战略、安全和美国的因素而产生的,只是每个人的偏重有所差异而已。印度政府的看法显然与智库媒体、学者的看法存在一致性。而这种普遍的消极看法对官方也将会产生反作用。下文将具体分析。
 
    二、印度如何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