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国水泥协会在珠海召开了水泥13+3峰会,与大企业共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行业大事,拉开了水泥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序幕。
全国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全称: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指重化工领域,如钢铁、煤炭、建材、有色等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
一,形势不容乐观:2015年水泥产业的经济环境继续下滑:水泥市场在经济‘新常态’下没有出现期望的平台期,产量出现负增长,进入下滑缓坡期,效益则断崖式下跌。2015年GDP仅增长6.9%,制造业仅6%、房地产仅1%,2016年GDP可能跌到6.5%,水泥全行业效益将继续快速下降。
需求侧萎缩:拉动水泥市场的双引擎—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变成摇摇欲坠的独轮车:201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到1%,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到20%以下。十三五期间,房地产投资不会出现奇迹,基础设施投资靠交通建设投资勉强维持。需求侧萎缩已成定局。2016年的严峻形势说明水泥行业已进入严冬。
二,中国水泥产业的过剩特征是先进、扎堆:水泥企业从5000多家减少到3000多家,产能却增长到40亿吨,过剩产能多数是先进的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干法窑,且集中在石灰石资源地区。不是落后产能的过剩而是先进产能的扎堆过剩,给行业去产能提出新课题。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投资者投机心态是水泥产业严重过剩的两大因素,这种因素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消除。
三,目前供给侧改革,是中央急,地方政府缓慢,企业等待的状态。
在市场经济下,供给侧改革应该是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水泥行业同样遇到市场萎缩、竞争激烈、兼并重组、破产倒闭等过程,最后产能大幅度降低;产业结构从制造业逐渐转变为协同处置、深加工、物流等业态。
中国由于国有企业性质、地方政府债务、银行坏账危险、就业和社会安定等原因,由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实质是政府行为。水泥央企合并,也是国资委的政府行为。
地方政府和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错峰生产、限产保价阶段;维持生存,幻想市场复苏的阶段,没有壮士断腕的思想准备。
中国产能过剩行业总负债已大大超过5.5万亿人民币。政府信贷泡沫包袱很大,只能增加流动性防止通缩。通缩将会造成大批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员工失业等棘手难题。这是政府出手的主要原因。
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不能制造圆珠笔钢珠;低品质水泥为主的建筑物出现大量的楼跨桥塌的豆腐渣工程,中国建筑物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珠海会议上,大企业纷纷感到:供给端结构改革迫在眉睫。
四,政府推动供给侧改革应该有三个手段:资金、税收、供电,将形成壮士断腕的环境。
从先行先试的钢铁、煤炭行业看,国家陆续出台的行政手段,也会用于水泥行业。
2016年中央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去产能手段将开始出手,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尚处于错峰生产、限产保价、期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水泥企业要早做壮士断腕的思想准备啊!
五,供给侧改革的两个重点:去产能、结构调整
痛苦的去产能:“去产能”,就是关厂,拆除设设备
笔者曾经和日本水泥协会交流,如何去产能?日本除了各大水泥公司重组兼并后,几家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定出去产能的量,根据各公司的销售范,分摊去产能量。联合组织拆卸队伍,到相关企业拆卸分解窑、磨设备。
笔者与台湾水泥协会交流:各企业激烈竞争,结果都血本无归;坐下谈,限产保价(注意规避政府的反垄断法规),价格回升后,又互相激烈,再次血本无归,再谈。最后还是去产能停产关门,厂址改为房地产基地;投资大陆水泥厂;产品出口美国等
笔者曾经目睹香港九龙的青州英泥公司的繁荣、停产、拆除,成为房地产基地的过程。(下图为香港青州水泥粉磨工厂原址已成为九龙房产基地)
根据中国水泥过剩产能的两大特点:扎堆、先进。大部分建在石灰石资源地区,大部分是新型干法窑,甚至是大型日产4000吨熟料以上先进装备,去产能难度很大。
最大难点:法律依据。如何依法治理?根据哪条法律,要求关厂?企业合法注册、运行符合环保、节能、质量、安全等法规,凭那条法规要求关厂拆除?
其次的难点在于地方政府和水泥业内存在三种想法:
于是多数地方政府和水泥行业基本上是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壮士断腕”当然是长期的,痛苦的:政府、银行、企业、员工都会面对巨大的难题。如何将水泥产业去产能成本定量化,提供政府部门决策,就要由中国水泥协会、各级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测算。
笔者以全行业去产能10亿吨匡算:可能约6000亿资产要拆除、可能有3000亿以上的银行贷款要坏账、可能要裁减50万以上员工,可能要用十年时间。
如果我们目前40亿吨水泥产能,最终去10亿吨产能,(多数是新型干法设备,可能还包括日产4000吨、5000吨的大型企业)最终达到30亿吨产能,年产量在23亿吨上下,基本达到产需平衡;但去产能的财力、人力、时间成本极高。这属于壮士断腕的痛苦和漫长的长痛过程,而且没有政府出手、行业的决心,是很难解决的事情。所以要心里有数,早向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国家的财政支持。
七,行业预案:
目前,在钢铁、煤炭去产能试点期间,2月16日人民日报已发表水泥去产能文章。中国水泥协会召开珠海大企业座谈会,统一思想,是非常及时的。
建议会议后,中国水泥协会协同各级协会和大企业,逐步落实相关预案。在错峰生产、限产保价的基础上,根据钢铁、煤炭去产能的经验先筹划几件事,争取成熟的地区和企业早试点,争取把去产能的长痛变成短痛:
八,上海去产能案例:
历史悠久的上海水泥厂、沪港合资的上海联合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由于世博会规划,两家水泥厂停产拆除后,黄浦江畔的厂房建成艺术展览馆和高档写字楼。
图:上海 拆除从丹麦斯密斯公司引进的新型干法窑
(上图)水泥厂房改建的西岸音乐厅
(上图)水泥厂石灰石预均化库改建的西岸艺术中心
(上图)原水泥厂厂址规划为徐汇滨江绿地,引进美国梦工厂项目和央企写字楼等项目。
关闭的水泥企业同时筹措资金,解决了2000多员工的买断工龄。
2016年初,以处理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水厂污泥、麦秸秆20多年历史的上海万安水泥厂虽然是绿色环保企业,每年有6000多万利润收入,但是根据政府规划,也停产关门,目前正在安排近千名下岗员工。
到2016年,上海水泥业共关闭了四条新型干法窑生产线,目前上海水泥行业的业态已从制造业转换为三种业态:年产200万吨大型粉磨厂、一大批混凝土拌站、拥有2万吨码头能配置海洋工程特种水泥的中转配置库。水泥制造业结构转换为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
(图为上海配置的海工水泥用于东海大桥)
根据上海特大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上海水泥行业基本完成了去产能的目标,解决了一笔银行债务和近3000名员工的下岗问题。在国内率先以短痛的办法完成去产能和结构改革的目标。
上海经验可以供经济发达地区及省会城市水泥行业借鉴。
九,水泥行业大企业要成为去产能的排头兵
珠海召开的水泥12+3圆桌会议是行业的水泥大佬和中国水泥协会的峰会。水泥大佬们在供给侧改革的讨论中,达成共识并成为排头兵。
行业大企业在行业发展上要起引领作用,是航空母舰,是旗舰。否则可能成为坦克尼克号,船大难调头,触礁沉船。
今年两会上工信部领导提出,去产能要市场倒逼。的确,2015年,在市场倒逼下,建材行业著名的民营企业华尔润玻璃公司轰然倒闭。
以产能规模计,行业排名前十,拥有2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产销总量连续十年列玻璃行业之首。被中国建筑玻璃和工业玻璃协会推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玻璃集团。集团拥有 90亿资产,董事长陈惠南曾经四次登上胡润富豪榜。该公司于2015年10月20日,全线停产清算。江苏银行冻结其1.01亿资产;8000员工全部下岗。
该公司生产普通浮法玻璃,75%产品进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下滑,销售大幅度滑坡,产品档次低进不了汽车玻璃、幕墙玻璃等深加工领域,终于倒闭。
(图为江苏张家港的华尔润玻璃有限公司)
联系到水泥行业有的大企业(有国企、 有上市公司、有民企),规模大而经济效益差,原来,已接近倒闭,在四万亿和2011限电的双刺激下,起死回生。但目前在去产能、市场倒逼、国家有保有压的政策下,严重亏损,处于非常困难的阶段。
(图为华尔润8000员工全部下岗,工人围聚厂部)
2016年,水泥市场将继续下滑,效益将继续断崖式下跌,地方政府、协会、水泥企业要未雨绸缪,筹划好十三五期间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去产能的预案。今年2月在钢铁、煤炭去产能试点期间,人民日报已发表水泥去产能文章,水泥很可能成为国家去产能的第二批行业。
珠海召开的水泥12+3圆桌会议是行业在下行期的顶层设计会议,能对水泥企业去产能达成共识,我们盼望会议后能逐条拿出干货。
珠海会议上,大企业纷纷表示,在供给侧改革中,起带头作用。如:中国建材集团宋志平主席表示要五个带头:带头不新建、带头淘汰落后、带头联合重组、带头限产、带头维护市场秩序;中材集团董事长刘志江表示协调好大企业主导和行业自律关系;海螺集团副董事长表示:大企业要主动压缩产量、带头停止新建项目;红狮集团章小华总裁表示:大企业要主动带头去产能、要求取消32.5水泥国家标准。
中国水泥协会正向政府部门请求建立水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资金、对水泥新建项目备案和监管政策进行修改、推进水泥兼并重组等政策。我们期望尽早看到协会的引导下,大企业在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具体引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