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美丽中国”将会是这样一幅图景

来源: 来源: 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8日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是十九大提出的阶段性目标。
 
    那么,届时具体的各类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改善情况又是怎样呢?
 
    最近,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有关技术组拿出了这样一些判断:
 
    到2035年,我国将整体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预计达到36万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一位;人均GDP达到2.4万~2.7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3%,人口达到14.5亿的峰值,城镇化率超过72%,基本完成城镇化,超过30座城市进入世界城市百强。
 
    在环境质量改善方面,预计到2030年左右,我国大气环境可实现根本好转。到2035年,水环境基本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好于Ⅲ类水体占80%;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严格保护,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届时,中国基本达到欧洲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水平和治理水平。
 
    稳居创新型国家前列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连续多年被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全球智库排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评选为全球最佳环境政策智库,在入选的中国智库中位居第一。
 
    2018年10月19日,北京北五环外的北苑宾馆。由环境规划院操刀的这项“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首次在小范围内公开。
 
    在当日举行的全国环境规划与政策研讨会暨环境规划院所长联席会上,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万军介绍,这项研究在2017年11月启动,技术组拿出了《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与实施研究项目工作方案》。之后,环境规划院多次召开技术组协调会、院士咨询会等,并开展了分领域、分要素的生态环境战略路线图研究。
 
    万军介绍,技术组开展了“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与目标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布局与管控体系研究”“经济技术发展形势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面向2035年的生态环境目标研究”等十项课题研究。
 
    技术组不仅做战略分析,还进行了国际对标,包括社会经济能源资源情景分析、生态环境保护情景分析、主要发达经济体环境保护进程对标分析。技术组还进行了区域比较,包括分析国内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国内先行地区对标分析2035年全国情景,并对大气、水、土壤、农村环境治理等做了进程分析。
 
    万军认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阶段目标,应体现在“覆盖面广、改善度大、协调性强、认可度高”等四个特征。
 
    其中,“覆盖面广”是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是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要素、整体性的改善,而不是部分区域或领域;“改善度大”应当是生态环境稳定越过拐点,出现了根本性、转折性的改善,开始步入良性循环,不再是反复、相持;“协调性强”应当是改变了以往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局面,生态环境保护赶上了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还清了历史旧账,补齐了环境短板,进入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局面,绿色发展达到较高水平;“认可度高”应当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世界性的示范意义。
 
    技术组预计,到2035年,全国第三产业占比将达到63%,与美国及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并将继续向中高端优化升级,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持续缩小。
 
    预计到2035年,我国稳居创新型国家前列,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8%,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我国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动能将加速形成,加速助推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智能与制造加速整合,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产业发展。
 
    制造业居强国阵营中游
 
    除了上述所做的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情景预测与环境对标外,技术组还预测,到2035年,我国资源能源消费整体达到峰值,进入平台期。
 
    2018年全国煤炭消费占比首次低于60%。技术组预计,到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比45%左右,中国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体系,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并稳定下降。
 
    到2035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将控制在0.29吨标准煤/万元水平(目前为0.6吨标准煤/万元),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现阶段水平,能源转换效率与清洁能源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届时,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2017年全国用水总量为6043.4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达到34立方米左右(2017年为78立方米),与当前发达国家水耗强度水平相当,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瑞士、德国、以色列)相比,存在差距。
 
    到2035年,全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基本趋缓,主要重化工产品产量进入峰值平台期,制造业整体将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预计到2035年,全国水泥产量在20亿吨左右,原油加工量达7.2亿吨,火力发电将达到5.5万亿千瓦时左右,在2030年达到峰值。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下降6亿吨、6.6亿吨、9.5亿吨左右。
 
    城市空气质量将全面达标
    
    从城乡发展和东中西部的发展程度上看,技术组预计,到2035年,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将显著减小,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
 
    其中,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领先全国5~15年,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先行优势显著,中西部地区则基本滞后10~15年。
 
    技术组介绍,在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方面,全国城市环境治理情景相当于目前的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生态宜居成为我国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预计到2035年全国农村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基本达到目前浙江省“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
 
    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的大气、水、土壤等主要污染治理情景,技术组表示,发达国家的空气质量从大规模治理到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经历了至少30年以上的时间。中国生态环境治理难度更大、阻力更多,但发挥好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后发优势,治理进程将明显压缩。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将分区域、分阶段实现达标。京津冀地区在2035年前全面达标;2035年全国城市将全面达标;全国平均值有望基本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即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25微克/立方米。珠三角、海西等地区有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三阶段标准,即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15微克/立方米。届时,我国二氧化硫、颗粒物污染基本得到解决,但臭氧问题仍不容忽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