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海螺国际化进程的两大法宝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9日
 
    2018年,海螺集团海外项目又获新进展:不仅柬埔寨马德望、印尼北苏等4个海螺海外项目相继投产,还新增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等4个投资国别,国际化版图进一步扩大。由此,海螺集团自2011年开始布局的 “一带一路”项目发展开始走深、走实。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想要成功“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建厂并真正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环境中,除了雄厚的资本实力、技术实力之外,人才实力特别是国际化、本地化人才是更为重要因素。下面,就请随数泥一起看一下海螺国际化进程中的两大法宝——人才国际化、本土化是如何布局的。
 
    人才国际化
 
    作为多年来领军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的大企业,海螺十分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很早便着手开始国际化经营、技术、管理团队建设等工作,在整个集团范围内广泛遴选基础好、素质强的人员,加强培养训练,组建起一支支分赴多国的投资项目团队。尤其是“干中学”的培养模式更是海螺十分看重的,通过让中青年骨干承担国际投资项目的关键岗位,边干边学,在实战中学习、积累、磨炼和成长。
 
    正因为如此,当海外项目正式启动时,海螺能毫不费力地迅速派遣出一批能力过硬、实力超群的技术或管理骨干,为项目的最终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比如去年出版的书籍《三十六载海螺梦》的作者席河,就曾在1989年时便被公司有意识地派遣到伊拉克、印尼西巴布亚等项目参与建设。这段历程虽然额外艰辛、却为他日后的海外工作积累下了宝贵经验。当2014年9月他被派遣到印尼南加海螺项目赴任时,他能够在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凭借着以往的经验和自身毅力,带领团队一起顺利推进项目进展,为海螺“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奠定良好开端。
 
    人才本土化
 
    海外项目建成投运之后,员工的本土化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土化率的提升既能使得公司运营成本大幅下降,更能加深企业本土化根基,为企业在海外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和文化融合基础。海螺是这样着手的:
 
    一、语言障碍是要打破的第一个壁垒。为此,海螺以语言培训的常态化为突破口,促进公司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如印尼南加海螺至今已开展了三期双语培训班,帮助中印两籍员工掌握基本日常用语;缅甸海螺与孔子课堂合办的缅甸海螺职工大学也于去年5月正式揭牌进行汉语培训,目前已完成二期培训,共培养出81名汉语等级二级水平的缅籍员工,大大减弱了沟通不畅带来的工作不便及障碍。
 
    二、许多企业“走出去”之后所录用的外籍员工多任基层岗位,管理及技术这些关键岗位尚无法实现本土化。为了避免这一状况,做深关键岗位的人才本土化,海螺也下了大工夫,如南加海螺启动的“丝路计划”人才培养工程,专门招聘毕业不久的印尼籍中国留学生,再通过课堂授课、现场参观、野外健行、学习分享等方式帮助他们转变角色、融入公司,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储备强有力的骨干力量;柬埔寨马德望海螺也在柬籍员工中精心选拔人才进行跟踪培养,通过与国内高校、柬埔寨高校合作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事宜,多渠道为本地化用工储备专业人才;印尼西加海螺通过参加当地校企联谊等互动活动发掘本地人才,之后将他们送到其他兄弟单位进行培训,并在实践工作中教会他们设备运行管理和市场拓展的基本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在印尼西加项目投产时,员工的本土化率已被提升至80%以上。
 
    可以说,这些外籍员工的成长已经和海螺的发展连在一起了,海螺成就了他们,他们也在成就海螺。
 
    在国内产能过剩、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只看到海螺的国际化版图日益扩大、利润日益增上,更应该看到海螺是如何充分调研、谨慎规划、高瞻远瞩、大胆出手的。通过国际化人才,海螺顺利地建成了一个又一个海外项目;通过本土化人才,海螺的海外项目渐次投产、顺利运营。未来,海螺更会持续输出先进产能,在一带一路上继续播种“绿色”,向世界传递中国水泥企业的良好声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