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
工业总量再上新台阶,对国民经济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全年工业总产值9995.89亿元,增长16.7%;完成工业增加值2842.43亿元,增长13.8%,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43.3%,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拉动全省GDP增长5.9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指规模以上,下同)在连续两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产值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工业运行呈现平稳健康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291.26亿元,总量仍居全国第九位,增长17.9%。
“十五”期间,工业经济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既遭遇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百年不遇的长期持续干旱,又遭遇煤电油运全国性持续偏紧和通货紧缩的宏观环境,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十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4%,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的位次从2000年第十一位提升到第九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效益指数从2000年123.9%提高到2005年的155.02%,实现利润从110亿元增加到377亿元;“十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13.5%,5年净增355亿千瓦时。
民营工业增势强劲,国有控股工业增速加快。全省股份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234.18亿元,增长27.2%,增幅为各种经济类型首位,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其他类型工业增长20.9%。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力度加大,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速呈现逐月加快走势,累计完成产值1532.88亿元,增长11.2%,增幅较上年加快6.4个百分点。全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省的58.4%,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3%,“三资”企业依然是全省工业经济的领头羊。集体、股份合作企业全年工业产值分别为111.97亿元、86.46亿元,分别增长16.7%、23%。
大部分行业和主要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列入统计的288种主要工业产品有206种保持增长,占71.5%。主要工业品产量快速增长,如基础工业产品:原煤增长23.8%、焦炭增长35.1%、生铁增长28.8%、钢材增长29.5%、铝材增长24.2%;电子产品:移动电话机增长27.1%、传真机增长13.9%、彩色电视机增长31.4%、激光视盘机增长17.2%、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25.9%;机械产品:发电设备增长87.6%、农业运输机械增长50.0%、金属切削工具增长33.8%;梭织服装、纱、棉布、皮鞋、家具等消费品也分别增长40.4%、24.9%、66.8%、19.9%和15.7%。
九个设区市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福州市受电子、汽车两大行业增长乏力影响,增速明显放缓,1~2月工业产值增速跌到谷底(6.8%),而后采取有力措施有所回升,上半年增长15%、全年增长12.2%。厦门、泉州市工业运行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工业总量再上新台阶,两市工业产值均突破2000亿元,分别增长17.6%和27.3%,对全省工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漳州市经历连续两年高速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26.7%。宁德市增长35.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莆田市近年实施“莆商回归”和名牌战略,民营工业迅猛发展,2005年以来增速明显加快,全年增长35.5%,较上年加快9.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二位。三明、南平、龙岩均属山区市,工业总量占全省比重较小,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化进程,呈现稳步健康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分别增长23.1%、20.2%、27.1%,其中三明、龙岩分别较去年同期加快3.5个、1.8个百分点。
重点工业企业稳步增长,新增长点项目进展顺利。2005年,全省百家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997.7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6.9%,增长13.9%,其中戴尔、捷联、福炼、厦华4家企业产值均超100亿元,这4家企业合计产值占全省比重接近10%。2005年,省百家重点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85.6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41.6%,增长8.3%;累计产销率达98.5%,提高0.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运行质量继续改善。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5.02%,较上年下降0.55个百分点,但全年呈逐季走高态势。企业盈利水平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工业对社会的贡献继续提高,2005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7.55亿元,增长6.7%;上缴税金285.73亿元,增长12.9%,增幅较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吸纳从业人员283.44万人,增长11.73%。全省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利润保持增长的有27个行业,有22个行业增速超过20%,但占全省利润比重较大的电子、化工两大行业盈利水平下降,对全省利润增幅影响较大。工业品产销衔接状况不断趋好,基本呈逐季提高的趋势,全年工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7918.8亿元,增长21%,增幅高于同期产值0.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销率97.34%,与上年基本持平。“两项资金”增幅有所下降,两金合计1284.19亿元,增长17.48%,增幅低于上年4.6个百分点,也低于同期销售收入3.86个百分点,其中应收款净额912.12亿元,增长16.12%,较上年下降3.95个百分点;产成品372.07亿,增长20.95%,较上年下降6.67个百分点。
电力、交通运输有力保证工业生产需要。全年电力供应平稳、有序。2005年全省发电量778.25亿千瓦时,增长18%,增幅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由于水电大幅增长、火电发电量减少,全年火电486.88亿千瓦时,下降3.6%,水电291亿千瓦时,增长88.3%。全社会用电量756.47亿千瓦时,增长13.8%,其中工业用电537.7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的71.1%,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增长13.54%。
交通运输保持稳步增长。2005年,全省公路货物运输完成27579万吨,增长6.2%;水路货物运输完成9211万吨,增长21.7%;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9521万吨,增长23.3%;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92.83万TEU,增长15.8%;航空货物运输量和机场货物吞吐量分别完成10.086万吨和24.5763万吨,分别增长14.8%和8.54%;2005年我省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明显缓和,个别铁路区段运力还有剩余,累计货物发送完成3601万吨,同比下降3.7%。
【企业改革】
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与战略性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国有工业企业战略调整工作的意见》,通过改组、联合、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推进省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截至2005年12月,列入改革计划的省市1232家国有工业企业已改制994家,改制率为80.7%。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改革目标。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1307家减少到2005年811家,但资产总额从1534.7亿元增加到1943.7亿元,增加了40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从852.9亿元增加到1545.8亿元,增加了692.9亿元;利润总额从45.6亿元增加到66.6亿元,增加了21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8.9%,比规模以上工业高65个百分点。
商贸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商贸企业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4]178号)精神,扎实推进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和职工劳动关系改革,加快商贸企业战略性调整。截至2005年12月,全省已改革国有商贸企业792家,改革面为81.3%。省商业集团公司30家权属企业中有14家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安置职工348人,支付经济补偿金1030万元。省物资集团公司26家权属企业中有21家企业采取关闭、重组、剥离、改制等形式进行改革,安置职工520人。 省属工业企业改制进展顺利。继续坚持以“合理布局、提升质量、突出主业、做强做大”为目标,根据有利发展、分类推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对省属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与职工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新型劳动关系。截至2005年底,10家工交授权经营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262家,已改制178家,改制率为67.94%。加快省属工贸公司改革和劣势企业退出,对那些经营不善、严重亏损、扭亏无望、负债沉重、资不抵债的企业,采取关闭、破产、注销、兼并、出售等形式,实现有序退出,省属83家工贸公司(含房地产公司),已完成改革改制42家,其中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有12家,国有资本退出的有9家,关闭停业或经济性裁员的有21家。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任务基本完成。截至2005年,共有162所企业办的中小学移交属地政府管理,已有685位退休教师享受国务院国办发[2004]9号和闽政[2004]149号文件规定的待遇,已下达补差经费471.3万元,年人均6880元。企业内设的232个公安机构已撤销172个,保留的60个全部纳入地方公安机关序列;企业自办的218家医院,有的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有的撤销或停办,有的划归社区管理;企业内设的97个居委会已撤并35个,其余62个移交街道办事处管理;企业办的38所技工学校,有9所移交劳动部门管理,其余29所已改为内部职工技术培训中心或撤销;企业自办的438个生活后勤服务机构,已与生产主体分离,成为经济实体;企业141个退管机构已移交给社区退管组织管理。实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与劣势企业退出进展顺利。贯彻落实《福建省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细则》,截至2005年底,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轮船集团公司等7家企业顺利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完成改制辅业企业32个,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552,其中安置富余人员679人,改制企业享受税收减免金额179万元。全省资源枯竭矿山关闭工作也进展顺利,省冶金控股有限公司和省煤炭集团公司共关闭资源枯竭矿山企业14个,安置职工2840人。
【技改投资】
全年全社会工业投资完成88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十五”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809.24亿元,年均增长21.2%。2005年城镇工业完成投资74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7.3%。其中采矿业完成8.9亿元,增长45.4%;制造业490.57亿元,增长20.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240.75亿元,增长51.1%。制造业投资中轻工业178.29亿元,增长51%;纺织工业55.87亿元,下降18.2%;机械工业100.55亿元,增长41.9%;电子工业36.02亿元,增长14.4%;化学工业44.81亿元,增长10.1%;冶金工业33.21亿元,增长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2.72亿元,下降23.7%。在制造业的30个分行业中,有9个行业投资出现负增长。增幅超过40%的有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服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家具、造纸及纸制业、石油加工、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制造业等14个行业。
2005年,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的若干意见》,组织编制、实施2005年第一批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重点项目计划225项,承担项目的企业210家,项目总投资634.4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23.14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42.88亿元。这批项目,主要是围绕着全省主导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资项目。2005年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96亿元,其中:主导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机械、石化)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49亿元,传统产业集群(轻工纺织、冶金、建材、林纸一体化及竹木加工等)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16亿元,新兴产业集群(医药、环保设备制造、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及光电仪产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5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8亿元。2005年全部投产或基本投产项目84项,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91.30亿元,利润23.22亿元,税收14.28亿元,出口创汇10.41亿美元,对福建省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将产生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