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新闻报道贵州省黔西南州水泥产业考察组赴广西、广东考察调研外销水泥市场需求情况。考察重点是调研黔西南州水泥外销市场需求、物流通道及存在的问题,助推水泥产品外销到“两广”市场。
众所周知,水泥由于其自身同质化,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特征,是典型的短腿产品。而当下,黔西南的主管部门却带队为了自己辖区的水泥外销市场,不远万里到“两广”地区调研考察。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当地水泥供需失衡何等严重,企业生存何等困难。近年来关于贵州水泥产能过度扩张及可能导致的严重产能过剩的呼吁和预警从未断过,可贵州水泥还是陷落到了今天这样一个难堪的局面。问题出在哪?
我们不妨先梳理这些年贵州水泥产能及过剩的情况。在全国全行业大力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贵州水泥的新增产能仍能以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方法和速度上马。
2015年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次性发布了14个水泥产能置换项目,涉及产能1880万吨,此举在行业引起一片哗然,中国水泥协会曾直接质疑该方案并预警方案实施后的严重后果。但并没有能阻挡贵州水泥产能继续疯狂扩张的步伐。
据数字水泥网调查统计,2018年贵州省新建投产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共计新增熟料设计产能440万吨,为当年全国新增熟料产能最多的省份!2018年贵州省人均水泥产能已达4吨,超过全国需求高峰期人均需求量2吨以上!2020年截止目前已投产两条熟料生产线,新增310万吨熟料产能……。
源源不断的新增产能释放,不禁让外界感叹,国务院的38号文在贵州似乎失去了效用?贵州的行业监管部门在哪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本应承担起为市场、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协调社会秩序的角色。如今黔西南的监管部门又违背行业规律,筹划组织大范围的跨区外运水泥,我们不禁要问,黔西南的做法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贵州黔西南水泥行业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者们应该找准工作着力点,落实好中央各项政策文件,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工作,坚决禁止各类新增产能,做好错峰生产工作,引导行业提高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地区产能过剩问题,尽快把行业拉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