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来源: 来源: 辽宁振兴网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06日

  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和省委九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结合辽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义

 

  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形成的。“一五”时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辽宁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建材为主的重工业基地。长期以来,辽宁不仅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而且输送了大批人才和技术,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辽宁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老化,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较差;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省内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一些贫困地区和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因此,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势在必行,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辽宁人民作出了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历史选择。相继实施了结构调整、外向牵动、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石化、钢铁、机械工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电子信息、汽车工业正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轻工、纺织、医药、建材等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服务业快速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税收入、扩大就业容量、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全省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宁地处沿海,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科教优势明显,具备了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基础。辽宁是东北乃至全国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和历史缩影,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有利于全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家安全。

 

  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发〔200311号文件和省委九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市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努力,基本完成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基本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基本实现工业化,为我省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

 

  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点抓好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改造。加快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扩大利用外资,加快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发挥老优势,增创新优势,既要发展装备制造等拥有传统优势的产业,也要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轻工产业,努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人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与国家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内在活力,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机能。同时争取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善创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可靠的保障。

  

()实施步骤和主要目标

  

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九五”期间,基本完成了以实现国企改革脱困阶段性目标为主题的“上篇”文章,为形成良性发展的格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十五”期间,要完成以调整改造为主题的“中篇”文章,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为今后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将做好以全面振兴为主题的“下篇”文章,到2010年,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六个标志”: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国家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和一批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实现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取得明显进展,辽西北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区域经济布局趋于合理。

 

  二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普遍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是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的增长幅度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创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环境,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构建起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各类教育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体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五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备。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人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比较充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完善城市功能,整治国土资源,建设绿色辽宁,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逐步把我省建设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对外开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1800亿元(2002年价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预期达到27000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3250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年均预期增长12%以上,出口总额年均预期增长10.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预期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预期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预期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预期达到12500元和5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初步实现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重点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主要任务。要发挥老优势,增创新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要根据全国战略布局和辽宁实际,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

 

  ()充分利用全省现有的港口条件和优势,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枢纽港与其他港口、沿海与内地合作发展的新型关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海空港核心功能,提高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区港一体化功能,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把大连建成核心功能突出、港口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比较优势明显、对区域经济牵动力强的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

 

  1.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全面加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布局、合理分工、突出特色、提升层次、市场运作、股权购并的思路,推进组建辽宁港口集团。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加强全省港口、岸线特别是深水岸线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大连要重点建设超大型口岸设施,发展国际集装箱、能源、原材料运输和中转业务,逐步形成以大连港为干线港,以营口、丹东、锦州等港口为支线港和喂给港的现代化的辽宁集装箱海上运输网络。大连港老港区突出现代航运服务功能,建设现代化的国际邮轮码头、游艇码头和现代服务设施。合理开发利用大窑湾、旅顺双岛湾、瓦房店长兴岛等深水岸线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大型集装箱泊位及能源、原材料等专业化深水码头。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形成以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为支撑的集疏运体系。

 

  2.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打造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齐全、高效的综合航运服务体系,构筑口岸服务网络和口岸信息网络。构建与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完善航运中介体系,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大连航运交易市场软硬件设施水平,提高市场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业务交易、结算中心和航运信息交流、展示中心。加快发展现代商务、通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海上搜救、船舶服务和旅游、商贸、餐饮等服务产业,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大连中央商务区。

 

  3.依托港口条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以制造业为基础、石化工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着力构建以大连为中心,包括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地区的临港工业带。大力发展集装箱、原油成品油、粮食、果蔬、汽车五大物流业,积极培育、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企业物流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把大连建成集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功能为一体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建设沈阳、大连两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其他各市依据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装备类产品和配套产品,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全省装备制造业布局优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05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预期达到550亿元;到2010年,预期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1.加速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汽车工业要加快引导企业联合重组,支持重点企业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轻型客车、大中型客车、载货车、矿用自卸车和专用汽车系列产品,以及车用发动机、车桥、曲轴、安全气囊、变速器等零部件产品。积极推进华晨宝马、E2发动机、沈阳航天三菱二期、一汽大柴引进道依茨柴油机、东风朝柴QD32柴油机、辽宁曙光大中型客车车桥及伊顿差速器、大连创新减震器及飞轮壳等零部件企业的扩建,丹东518厂和本溪曲轴厂的曲轴改造,锦恒安全气囊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汽车生产能力预期达到127万辆,其中轿车45万辆,车用发动机生产能力预期达到175万台。

 

  船舶工业要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轮、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滚装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和海上作业平台。支持大连造船重工、大连新船重工和渤海船舶重工三大船厂加快发展,建造大型船坞,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大连中远集团建造30万吨超大型油船修船船坞、大连海洋渔业公司建造万吨级船坞及修船码头,培育壮大修船业。加快发展船用辅机等船舶配套制造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际知名船舶配套企业向辽宁转移,加快营口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及大连、葫芦岛等船舶配套工业体系的建设。到2010年,造船能力预期达到650万吨,居全国前两位。

 

  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时速200公里以上客车动车组、重载货运交流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柴油机、电气化铁路所需专用配套器材,加快大连机车车辆公司大功率内燃机车开发研制项目、沈阳机车车辆公司铁路提速货车改造及制造基地项目、沈阳北恒铜业公司高速铁路重大装备器材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满足高速铁路电气化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保持内燃机车产量全国第一的位置,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航空工业要重点发展新一代航空飞行器、航空发动机及核心部件,开发和制造通用飞机,积极发展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适时发展支线客机。充分发挥沈飞、黎明等航空企业的优势,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2.大力发展基础设备与成套装备制造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成套水平

机床行业要支持沈阳机床厂和大连机床厂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速数控车床、数控铣镗床、高速立式加工中心、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中心和柔性自动线、柔性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等数控技术集成产品,促进开发式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系统和伺服电机等功能部件产业化。到2010年,全省数控机床生产能力预期达到20000台,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通用机械行业要围绕国内大型工程,重点发展乙烯、聚氯乙烯、合成氨、甲醇、尿素等大型石化离心压缩机组和往复式压缩机、配套化工流程泵、阀门等产品,以及大型发电机组辅机成套设备、超临界机组用泵、风机、核电用泵、制冷设备等。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电工电器行业要重点发展输变电成套设备和燃气轮机。支持沈变集团、沈阳高压开关、抚顺华泰电瓷等企业,在提高500千伏级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质量的基础上,研制开发750千伏级、1000千伏级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和直流输电成套设备,实现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同步发展,功能部件专业化配套,建成国内输变电设备的科研生产基地。鼓励黎明公司和六六所研制新型高效燃气轮机,实现燃气轮机产业化。

 

  重型矿山设备行业要支持沈阳重型、沈阳矿山、大连重工、鞍钢机总等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开发国家急需的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矿山成套设备、大型水泥成套设备、起重设备、港口成套设备等。以发展成套主机设备为龙头,带动配套产品的协调发展,形成主辅依存的上下游工业群,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环保设备行业要支持辽宁燃烧工程技术中心、沈阳环科所、丹东北方环保、鞍山机电环保等企业,重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治理设备,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设备,汽车尾气净化及污染治理设备,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分选、预处理及焚烧设备,环境保护在线监测仪器等设备,建成具有先进技术的国内环保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仪器仪表行业要鼓励沈阳仪器仪表研究所、营口冠华、丹东东方测控和鞍山市电子电力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胶印机、传感器、智能化仪表和系统集成的测控仪表以及在线检测等设备,推进丹东东方测控公司智能化非接触式在线检测设备产业化、鞍山市电子电力公司光纤测控系统产业化、朝阳市加华公司光电传感油罐参量检测计量系统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加快我省仪器仪表行业发展。

 

  基础件行业要支持瓦轴集团及其他轴承生产企业,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轴承及直线导轨等系列产品。推进瓦轴集团重大装备精密轴承等一批项目的实施,使其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世界轴承企业10强行列。鼓励大连液压件厂、沈阳液压件厂、阜新液压件厂等企业,发展液力偶合器、液压调节阀、柱塞泵、高压齿轮泵等一批液压件产品。

 

  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行业要鼓励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特殊用途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加快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提高产业化规模。到2010年,形成年产400台机器人和年产50套自动化成套装备的生产能力,国内市场份额由30%提高到50%

 

  3.巩固和壮大军事装备制造业,构筑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重点发展以新型潜水器、军用舰艇、新一代航空器、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重大军事装备和高机动性、高自动化、高抗干扰能力的现代高科技军事装备。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和沈飞、黎明、东基、新乐等重点企业在提高新式军事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能力的同时,坚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道路,积极发展与军工产品关联度高的民用产品。

 

  ()做大做强石化、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立足现有基础,以提高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在搞好企业改革、改组的基础上,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替代进口、改善环境,实施调整改造,推动原材料工业集约化、大型化、高级化和系列化,保持我省原材料工业的竞争优势。到2005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预期达到920亿元;到2010年,预期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1.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

 

  石化工业要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促进原油加工、乙烯生产向集约化、大型化、基地化发展。做强现有的大连、抚顺、两锦三大炼油基地和辽阳化纤、盘锦石化生产基地,推进抚顺“中国北方石化城”的建设,支持大连、营口、锦州、葫芦岛等港口城市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建成以大连大型石化生产基地为龙头的环渤海石化产业聚集区。原油加工要充分发挥中石油集团公司在辽宁的炼油企业的龙头和带动作用,立足两头在外,实现大进大出。积极推进大连石化、西太平洋石化公司等原油加工项目。乙烯、合成材料、有机原料要坚持装置大型化、产品系列化、结构均衡化、技术独特化的原则,搞好延伸加工和深加工,实现进口替代。积极实施盘锦、抚顺、辽化现有3套中型乙烯装置的改造,加快推进大连双岛湾130万吨和抚顺石化10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辽化80万吨PTA(精对苯二甲酸)、大连龙涤集团50万吨QTA(对苯二甲酸)项目。

 

  精细化工和橡塑制品业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涂料、染料、农药、催化剂、油田专用化学品等产品以及新领域产品,形成一批优势企业群。橡塑制品要积极发展子午线轮胎、汽车及机械用新型橡胶制品、精密电子电器及军工配套的橡胶制品、建筑用塑料制品,实现子午线轮胎规模化生产。到2010年,原油加工能力预期达到8620万吨,乙烯303万吨,子午线轮胎1320万套。

 

  2.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要积极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关键钢材品种,提高板管比,通过调整改造和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整合省内钢铁企业,推进鞍钢、本钢联合协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进入世界钢铁业先进行列。重点发展市场短缺和替代进口的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片、100m重轨等产品,实施鞍钢新增500万吨精品板材,本钢新增280万吨薄规格、高强度精品板材替代进口等项目。凌钢、北钢、新抚钢、五矿营口中板等钢铁企业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国内短缺的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加快发展钢材深加工,形成系列化、特色化的钢材深加工产业群。同时,大力支持东北特钢集团发展以不锈钢、轴承钢、工模具钢、齿轮钢、弹簧钢和高合金钢为主的特钢产品。到2010年,全省生铁生产能力预期达到4000万吨,钢4300万吨,钢材4500万吨。

 

  3.建设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生产基地

 

  依托现有有色金属企业,重点发展锌、铜、钼、铝、镁等有色金属的精深加工及其合金制品,积极推进企业的体制创新、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环保治理,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建设特色突出的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研制和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省电解铝生产能力预期达到30万吨,锌35万吨。

 

  4.建设以化学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建材基地

 

  重点发展PVC型材、铝型材、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装修和装饰材料、自发光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配套能力,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支持大连实德、营口盼盼、辽阳忠旺、沈阳远大等企业发展钢、铝、塑、玻璃等复合型、节能环保型建材,建成世界最大的PVC型材生产基地。坚持以发展促调整的原则,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要达到60%以上),优化水泥工业结构。推动玻璃深加工产品向配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采用先进技术,促进滑石等非金属矿制品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增加出口创汇。到2010年,水泥生产能力预期达到3000万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箱,PVC型材180万吨。

 

  ()积极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建设3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个高新技术产业链和5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加快高新区建设,增强其孵化、辐射功能。

 

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预期产值3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10%以上;信息产业预期产值1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预期产值6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12%以上;信息产业预期产值3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7%以上。逐步把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第四个增长极。

 

  1.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软件产业基地。要重点发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关系到网络建设与安全的支撑软件、与数字化设备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以日本、韩国市场为突破口,面向全球开拓国际软件市场,逐步形成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格局。重点把沈阳、大连、鞍山的软件产业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软件研发、生产、出口和人才培养基地。其中,沈阳软件园要重点建设成为以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大连软件园要重点建设成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及软件出口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软件出口基地和中国最大的软件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到2010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600亿元,出口额10亿美元,使辽宁成为软件强省。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要以沈阳、大连为产业区域中心,以优势产品为龙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大连大显、中国华录、沈阳长白、沈阳三宝、沈阳LG、辽宁无线电二厂、大连环宇等骨干企业,发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字电视、通信及网络产品、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品,使其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一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成套生产线及技术,重点发展TFT(薄膜晶体管)、小尺寸硬盘及可擦写DVD驱动器等计算机零部件;二是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网络设备研发,重点发展第三代复合移动通信系统;三是以合资合作方式,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加工、封装产业链,重点抓好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四是继续保持汽车电子、数字电视等消费类产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积极扩大手机等产品的市场份额,重点发展数字电视发射机、卫星导航设备等产品。到2010年,计算机、打印机、手机、数字电视机、汽车音响、激光视盘机等主导产品分别预期达到400万台、300万台、1500万部、800万台、1000万台、800万台规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1200亿元,把辽宁建成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基地之一。

 

  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基地。要重点依托沈阳三生制药、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生态所、本溪华源制药、大连美罗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类药物的研发和具有市场前景的仿制类药物的生产。加大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海洋生物、环保生物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在发酵、制药、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大力向生态农业、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等领域拓展。重点推进高效人用、兽用重组疫苗,基因药物及制剂,抗艾滋病系列药物,重要农作物优质、抗逆新品种种子,优良林木种苗,生物肥料及饲料等产品的产业化。到2010年,销售收入预期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使辽宁生物工程与

制药产业步入全国前列。

 

  2.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汽车电子产业链。要发挥我省在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及市场优势,重点推进汽车音响、安全气囊、GPS自动导向仪等产品向嵌入式、软件化、集成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

 

  现代中药产业链。要充分发挥我省药材资源及技术优势,推进石柱山参、北五味、辽细辛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重点实施中药标准品及中药提取物、复方木鸡系列产品、天然新疆雪莲中药材细胞大规模培养等项目。

 

  IC装备产业链。要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沈阳芯源半导体技术公司、沈阳真空所、沈阳仪器仪表院、沈阳47所等企业,抓住国际IC装备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时机,重点研制薄膜设备、掺杂设备、划片设备、切片设备、光刻设备、薄膜测厚仪等产品。

 

  数字城市交互平台产业链。要依托沈阳都市通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建设沈阳数字城市交互平台、专用终端、嵌入式计算机主板等项目及产品。

 

  光电通信产业链。要依托大连光通信产业园,重点实施光通信设备和光电子器件、消费类电子、光电子材料、光终端设备系统集成与服务等。

 

  机床数控系统产业链。要重点发展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功能部件、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高速五面和五轴加工中心、三坐标数控模块(单元)等多坐标、多工位、多刀库的高柔性、多功能及高度自动化产品。

 

  传感器及智能仪表产业链。要发挥我省在传感器技术及产品上的优势,建设从传感器芯片、变送器到智能总线仪表等微机电系统的微米/纳米制造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及产品的产业链。

 

  镁制品产业链。要依托我省丰富的菱镁矿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生产氧化镁纳米材料、智能镁质耐火材料、人工合成云母等高新技术产品。

 

  3.实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突破

 

  围绕国家确定的高新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结合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为目标,滚动实施新型平板显示器、复合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视听系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通用飞机和新型电池隔膜等50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争取新增销售收入1000亿元左右。

 

  4.加强高新区特色建设

 

  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初步形成以3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主体、以4个省级高新区为辅助的较为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完善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重点建设沈阳先进制造、数字医疗设备,大连生物与医药、光电通信等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高新技术预期产值1800亿元。

 

  ()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基本形成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以七大产业体系为重点,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到2010年,农产品综合加工率预期达到55%

 

  1.构建五大农业产业区

 

  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努力发展特色产业。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水产、水果、花卉和畜牧业,建设都市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要重点发展精品农业;辽东地区要重点发展林果、药材及其加工业;辽西地区要重点发展林草、花卉、畜牧业;北部地区要粮牧并举,形成粮食、畜牧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围绕五大产业区建设,全省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2.建成沈阳—大连、葫芦岛—铁岭、丹东—大连三条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带

沿着沈大、沈山—沈四、丹大三条主要高速公路干线兴建各具特色的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带,其中:沈大产业带重点抓好优质稻米、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以及蔬菜基地和大中型农产品市场建设,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地带;沈山—沈四经济带以蔬菜生产批发、优质水果及干果生产加工、水产品加工、粮食和畜牧业生产为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种苗花卉产业;丹大经济带以发展设施型农业、精品农业为重点,使之成为集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经济带。要在产业带上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尽快把三条产业带建成标准化种养殖示范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绿色生态林基地。

 

  3.建设以七大产业体系为重点的国家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

 

  发挥我省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和特产品等七大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到2010年,七大产业加工收入预期880亿元。

 

  粮食深加工要以饲料、淀粉、油品、食品为主,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粮食产业年加工收入预期350亿元。

 

  畜牧产品要重点搞好肉牛、肉羊、生猪、乳品的综合深加工,形成出口优势。到2010年,畜牧产业年加工收入预期250亿元。

 

  林产品深加工业要以大连华丰木业、沈阳宏发家具等企业为龙头,面向欧美家具市场搞好加工制作;积极开展以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的种植、采集和加工。

水产品加工业要在沿海地区建设一批鱼、贝、虾、蟹、藻类加工企业,抓好10个水产品精品养殖产业开发带,建设20个水产品苗种繁育出口基地。到2010年,水产品产业年加工收入预期100亿元。

 

  水果加工业要以大连理想食品、营口鲁冰花等企业为龙头,抓好水果保鲜、贮存、果汁加工等深加工环节,促使水果的资源优势提升为产品加工优势。

 

蔬菜加工业要面向省内外市场,发展无公害蔬菜、蔬菜保鲜、蔬菜汁加工,培育蔬菜深加工、出口产业。

 

  特产品加工业重点搞好林蛙、人参、沙棘、山野菜、食用菌等林下资源的深加工与开发利用,做出特色、打出品牌。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功能强的服务业体系。到200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预期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预期达到48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1%;服务业从业人员预期达到950万人,年均增长3%,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45%以上。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要构建沈阳和锦州立足东北、服务全国的物流中心,以及大连立足东北、服务全国、辐射东北亚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物流政策体系建设,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重点物流园区,建立生活消费品和重点生产资料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成全省口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推进专业化、社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10个物流基地、40家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到201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期达到20%

 

  信息服务业。要建设以沈阳、大连为枢纽,贯通辽东半岛的宽带信息网络,抓好公众服务信息交互平台建设,搭建数字城市基础平台框架,推进社会信息化。拓展通讯服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社会信用等网络增值服务,逐步发展网上税务、网上工商等重大业务应用系统,推进电子商务。加强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安全保护平台,实现党政机关1000个局域网的互联互通。到2010年,全省电话用户数预期达到300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预期达到580万户,使我省社会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中介服务业。要着力培育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信誉、保障市场公平、促进市场发育、调节市场供求的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会计、律师、审计咨询、工程咨询、工程保险、质量检测、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资产评估、社会公证、经纪与代理以及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2.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交通运输业。要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枢纽场站建设,调整和优化运输网络结构和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各种装备的现代化,明显改善交通运输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传统的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到2010年,全省货运总量预期达到11亿吨,全省客运总量预期达到9亿人次。

 

  商贸流通业。要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商业中心、区街及名店,增强沈阳五爱市场、海城西柳市场、大连国际车城等市场品牌化经营能力,培育20个辐射全国的大型区域性批发市场,做强大商集团等10个大型商贸企业。完善大宗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连锁超市预期达到12000家,万米以上的大型连锁超市或超大型购物中心预期达到130个,连锁经营年销售额预期达到1600亿元。

 

  旅游、会展业。要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多、文化底蕴深、设施标准高、服务水平好以及会展活动丰富多彩、辐射功能较强的旅游强省。建设沈阳、大连、丹东旅游金三角,培育辽西旅游带。发展冰雪旅游、工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打造沈阳、抚顺、辽阳清文化,大连滨海,鞍山千山,本溪水洞,兴城古城等精品旅游区。建设好沈阳、大连等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到2010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预期达到1180亿元,创汇24亿美元,会展业年成交额预期达到1800亿元,接待境外、国内游客数量增长10%以上。

 

  社区服务业。要大力营造就业渠道宽泛、就业容量较大、便民利民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的规划、建设,应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社区”。推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发展保健养老、公用服务、文体娱乐、保洁保安等社区服务,搞好养老、社区服务连锁等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到2010年,建成1000个标准化社区商业服务示范小区和15万个社区服务网点。

 

  3.稳步发展金融业

 

  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行政手段,大力消化银行不良资产,全力化解地方金融机构风险,逐步消化历史包袱,夯实金融机构良性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鼓励引进境内外合格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良性发展机制。以沈阳、大连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服务环境,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辽宁落户。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创新金融服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创建容纳银行、证券、保险、产权交易、期货交易和创业投资等多种金融服务功能于一体,企业融资规范,开放水平较高的金融安全区和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到2010年,争取1012家企业上市,全省直接融资总量预期达到80亿元。

 

  4.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建设效率高、信用好、服务规范的房地产市场交易服务体系,建全覆盖全省的房地产信息网络系统。完善全省房地产市场预警制度。开展评估、公证、经纪、保险、贷款等“一条龙”服务。搞活房地产市场,发展各种形式的住房消费信贷。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沈阳、大连等市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到2010年,全省房地产市场交易额预期达到7200亿元。

 

  5.着力推动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产业化进程

 

  努力建成体制创新、结构优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文化产业群。发展广播影视、文化娱乐、音像视听、演艺、文博、出版等行业。培育富有辽宁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工艺品、书画、广告装潢、服装设计和环境艺术等行业。发展非义务教育培训产业,全面推行职业培训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法人实体的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社会化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培育体育健身市场,扩大群众的体育消费。到2010年,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例达到14%以上。

 

  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

 

  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要在重点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省形成以“一个中心”、“两大基地”和“三大产业”为经济支柱,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要全力推进以下10项重点工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出路。

 

  1.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加快国有中小企业转制步伐,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彻底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更快发展。按照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要求,加快完善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监管职责,确定监管范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理顺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下放经济管理权限,扩大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土地二轮承包。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免征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取消农业税。

 

  3.深化金融、财税、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调控体系

 

  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整顿、规范和改革步伐,提高资本充足率。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研究提出省级投资改革方案和办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搞好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等八大行业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试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建立出口退税省、市分担机制。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软环境建设

 

  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按照合理分类,按类施策的原则,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5.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开放型应用技术创新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全面实施“辽宁省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鼓励高校通过资产置换扩张发展。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用市场配置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调控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医疗卫生体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卫生事业。坚持管好政府办的公立医院,逐步放开搞活医疗服务市场,加快医疗服务主体多元化步伐,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方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振兴。构筑一、二、三产业,国有、民营多种所有制经济,省、市、县全面开放的格局。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外贸出口要在重点产品、重点市场和重点企业方面有所突破。大力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发展香港、台湾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深度开发欧洲、北美发达国家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跨国公司、国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项目,提高加工贸易区域内配套水平,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增强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发展大型和成套设备、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保持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壮大出口主体,组建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的、集科工贸银为一体的国际化机电企业集团,并加快培育出口规模超亿元的大型机电企业集团。全面贯彻科技兴贸战略,加大对科技兴贸重点城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及国内市场缺乏的原材料进口,实现重要战略物资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到2010年,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进出口总额预期达到510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总额到2005年实现176亿美元,到2010年实现280亿美元,保持年均10.5%以上的增长幅度。

  2.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积极引导外资参与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境外上市,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积极引进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和不良资产处置。推进我省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外贸、商业、金融、旅游、建筑、中介服务业等领域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吸引国际著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来辽开办分支机构,积极利用外资改组地方商业银行,努力创办新的国际化商业银行机构;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提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坚持综合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推进企业招商为主、政府促进的招商模式,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产业、区位、资源优势,将工作重点放在扩大同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和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上,通过外引内联、产品扩散、加工合作及示范媒介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群。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预期达到40亿美元(新口径),2010年预期达到72亿美元,年均增长12%

 

  3.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国际经济合作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积极开展境外资源类投资,充分发挥产业及地缘优势,开展与俄罗斯、朝鲜等国的油气、林业、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弥补国内市场资源的不足。加快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和扩大省内机电、轻纺等行业成套设备和零部件的出口。促进高新技术类境外投资,积极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承揽国际工程承包,带动劳务输出。到2005年去境外投资预期达到2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预期达到6亿美元,到2010年两项分别预期达到3亿美元和9亿美元。

 

  4.加强东北区域经济合作,大力推进对内开放

 

  进一步加强与黑龙江、吉林两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在资源开发、资产联合、产品协作配套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优化资源组合,推进东北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开展与东南沿海省区的合作,承接和吸纳产业转移,吸引东南沿海省(市)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辽宁市场,吸引全国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2010年当年引进外省资金预期480亿元。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达到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民营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的关键。要按照“放心、放开、放手”的原则,以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集约经营、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为主线,全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到2010年,民营企业增加值预期7000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

 

  1.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依法保护民间资本投资权益。加大金融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设立商业性、互助性的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创造条件。省、市财政部门要安排一定的扶持民营企业贷款贴息资金、科技三项费用资金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向专、精、优、特、新方向发展。

 

  2.加快民营企业体制创新

 

  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外资、企业间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到2010,全省民营股份制企业预期达到5000户。引导民营企业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增加技术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民营企业的提质增效。

 

  3.发展壮大民营骨干企业

 

  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租赁、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盘活国有资产,在购买国有企业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控股或非控股方式。要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相结合、资本运作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壮大规模,引导民营企业尤其是有一定基础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施低成本扩张。到2010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预期达到660户,其中,30亿元以上的达到70户,50亿元以上的10户。

 

  4.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社会化水平。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财政支持。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中小企业财产和合法权益。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技术进步

 

  加大企业改造力度,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路子的要求,推广鞍钢“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经验,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大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

 

  围绕培育“两大基地”,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应用,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和制造技术融合、集成,实现我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序计划(CAPP)、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降低流通成本,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在石化、钢铁等重点产业和流通领域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工程。

 

  2.突出重点,抓好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替代进口、改善环境和安全生产,集中力量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重点产品加快改造。要围绕“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以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690个、总投资6500亿元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明确国家支持的重点,加快鞍钢500万吨精品板材、大连石化2000万吨炼油改造等一批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尽快建成、投产、达效;推进大连双岛湾石化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坚持市场效益原则,高起点搞好调整改造,防止单纯扩大生产规模。

 

  3.依靠市场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各项资金扶持,发挥银行信贷资金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存量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和域外资金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流动,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谁受益”的原则,改革项目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按时按质达产达效。

 

  4.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加大企业R&D投入,加强120个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产品,为全省经济发展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要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即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坚定走好以工兴农、以工富农的路子。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全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到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预期增长6%

 

  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二三一”产业发展次序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我省农业资源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实际,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畜禽、水产和蔬菜瓜果业。继续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建设。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重点实施稳粮兴油、渔牧倍增和特色翻番计划。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体制创新,引导乡镇企业立足农业,面向农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结合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服务业。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在继续搞好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省城乡供水及防洪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防氟饮水、灌区改造等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和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旱减灾能力。加强全省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抓好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小型工程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引进与推广。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重点抓好省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机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与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抓好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尽快在大中城市及主要农产品市场建立起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壮大县域经济是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一主三化”的发展方针,加快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力量。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集中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大力推进乡村城镇化。按照政策激励、资金导向、自力更生、追求效益的原则,认真落实、支持省对县的转移支付补助、经济发展财政贴息资金、以奖代补资金等各项政策,促进19个贫困县和民族自治县加快发展。到2010年,全省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74个涉农县区财政收入全部超亿元,县域经济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生力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群。

 

  4.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采取坚决的行政手段依法治林、保护耕地,对乱占耕地、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破坏农地等行为严格依法惩治。积极发展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发展节地、节水型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灌溉制度及旱作农业,实行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提高单位土地单产和生物量。大力倡导农林复合、废弃物资源化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统筹规划,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要进一步增强大城市的辐射力,建设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沈阳经济区、沈大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推进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逐步形成辽中南、辽西北和辽东地区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持续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增强大城市的辐射力,构建沈阳经济区、沈大经济带努力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东北地区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推进以沈阳为中心,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等中部城市在内的经济区建设,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培育统一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设成为国家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成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加快城市服务贸易的发展,建设成为辐射和服务于整个东北地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沈阳经济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内协外联,逐步建成以沈大高速公路为纽带,充分发挥沈阳、大连、鞍山、营口、辽阳等城市产业优势的沈大经济带,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地带。

 

  2.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构筑沿海经济带

 

  加快建设“大大连”,把大连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旅游、金融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造船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城市要加快发展以石化、钢铁、大型装备和造船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形成临港经济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完整的临港服务业体系。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加工业和沿海旅游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坚持港口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发展临港经济与发展地区经济相结合,力争到2010年,形成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沿海经济带。

 

  3.加快辽西北地区开发和发展

 

  锦州、阜新、铁岭、朝阳和葫芦岛等辽西北地区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核心,

推动全地区对外开放;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规模经济,提高工业化水平。要落实支持政策,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煤炭、电力、石油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等方面,通过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和金融信贷扶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支持辽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经过努力,争取实现整体脱贫。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10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到2010年,实现地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倍增计划,生产总值年均预期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年均预期增长2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预期16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5000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辽中南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涉及我省数百万人口的生活、就业。按照

“一新带三新,三新促转型”的要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互联互动,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市场运作,改善环境,扩大就业,协调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实现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的新路子。

 

  1.继续搞好阜新经济转型试点工作

 

  阜新要在良好开局的基础上,按照自力更生、市场运作、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的转型思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培育替代产业。要支持阜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优势工业和县区经济。23年内,要在改善环境、沉陷区治理、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充分扩大就业、培育自身发展能力上有突破性进展。省里要配合国家高质量地完成阜新改革试点任务,到2010年基本完成经济转型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形成具有特色、初具规模的优势接续产业。

 

  2.推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鞍山、抚顺、本溪等接续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要继续保持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要尽快解决好矿区环境修复、职工安置、沉陷区居民搬迁等紧迫问题。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钢铁、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等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鞍山要建成全国重点精品钢材基地,做大先进装备制造、轻纺、矿产加工产业,形成“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格局。

 

  抚顺要形成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以基础产业和矿区为两翼,建成以精深加工产业为特色的中国北方石化城。同时立足循环经济,依托矿区现有存量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生产、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煤层气开发、机械加工制造和新型建材五大产业为主体的新的接续替代产业。

 

  本溪要以冶金支柱产业和建材、化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建成新型原材料基地,大力培育旅游、现代中药和钢铁深加工制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三大接续产业,同时发展有利于安置就业的轻工业、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盘锦等资源在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城市要实施“结构调整、外向牵动、油地融合”的发展战略,以壮大石化、塑料加工与新型建材、绿色与有机食品、现代服务和汽车零配件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

 

在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延长矿区存续年限,支持油母页岩、煤矸石、高炉矿渣的综合利用,扶持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开发。到2010年,全省资源型城市基本完成经济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3.搞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

 

  这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点工程和德政工程。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促进居民安置与就业相结合、沉陷治理与经济转型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全力以赴、积极稳妥地抓紧做好全省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建设。到2005年底,完成新建住宅350万平方米,安置7万户沉陷区居民;加固维修住宅290万平方米、5万户,沉陷区受益居民总计12万户;维修道路及供水、排水、供热、供电、通信、广电、煤气管线等市政设施1700多公里。同时,要做好居民搬迁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推进水利、交通通信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同时还要将经济振兴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

 

  1.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全面规划,重点突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治水方针,本着“兴利与除害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继续做好辽河流域和沈阳、丹东、盘锦等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大伙房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全省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大伙房水库输水,引洋入连,锦凌水库、青山水库、三湾水利枢纽等蓄水、引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供给和合理利用能力,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阜新引白、阎王鼻子水库供水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设,为城市供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交通通信设施建设

保持交通运输建设的适度超前发展,继续加快以公路、铁路干线通道和水运、航空枢纽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水平。继续推进高等级公路建设,不断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加快丹东至庄河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四平至阜新至承德、朝阳至赤峰、沈阳至通化、沈阳至彰武及辽宁中部环线本溪至辽中段、大窑湾疏港路、沈大与丹大高速公路连接线、沈阳至桃仙等高速公路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全省行政村百分之百通油路的目标。加快现有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和电气化提速改造,建设纵贯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形成新的出海通道。积极推进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辽宁段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完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功能,建设大连新机场。调整、完善省内港口功能和布局,优化整合港口资源,重点加强原油、矿石、集装箱等大型专业化、现代化深水码头及后方集疏运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以大连为中心,营口、丹东、锦州等各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港口群。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大容量的突破。到2010年全省铁路电气化里程预期达到2074公里;高速公路新建1210公里,达到2847公里;港口万吨级泊位预期达到158个,港口吞吐量达到4.2亿吨;民航旅客吞吐能力预期达到1300万人次。

 

  3.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供给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开工建设阜新发电厂三期、沈海电厂供热机组扩建等工程,加快建设营口电厂二期、庄河电厂、辽宁核电站、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电源工程。到2010年,全省发电站装机容量预期达到2400万千瓦。继续实施全省县城电网建设和改造,确保电力供应和电网安全运行。搞好煤炭资源及基地建设规划,加快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步伐,促进煤炭深加工,推进煤层气资源开发、阜新五龙矿改扩建等工程建设。采取措施确保辽河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增加资源勘探投入,保持境内石油天然气生产能力。重视引进国内外天然气工作,推动省内天然气管道项目、液化天然气引进项目和中石油陕京二线项目工程的建设,积极参与建设中俄韩天然气管道项目,支持天然气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能源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建设,逐步改造供水管网,发展分质供水和再生水回用,建设节水型城市。继续加快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网的建设,基本建成和城市交通量相适应的城市道路网络,逐步建成多层次、多平面的立体化城市交通系统。重点建设沈阳、大连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等项目。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抓好辽河流域、环渤海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尽快启动辽河流域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垃圾处理厂及收运中转系统建设。加快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各市都要建成一座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医疗垃圾全部安全处置。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内绿化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积极推进全省棚户区改造。到2010年,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预期达到95%,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0%,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0%,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率达到70%以上,医疗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0%的城市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强资源开发保护,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工作,建设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控制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重点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注重辽西北地区的植被恢复与保护,建设辽东绿色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森林、草原和湿地,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每年完成“三化”草地治理面积37.5万亩、水土保持面积200万亩。到2010年天然林保护面积预期扩大到3500万亩,造林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沙化扩大趋势得到扼制,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湿地基本恢复功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行业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建立和完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农村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辽河等6条主要河流干流及近岸海域水质基本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努力做好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帮困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1.坚持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多种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落实税费减免、免费培训、就业援助等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己创业。完善创业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辅导、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把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再就业政策实施范围,妥善解决集体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到2010年,累计实现400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完成对180万人的再就业培训,当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巩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成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做实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开管理,实现保值增值;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省级调剂制度,逐步实行省级统筹,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管理服务社会化;推进企业年金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探索、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办法。全面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条例》,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完善基金市级统筹和省级调剂金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对已实施和将要实施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要妥善安排并落实其参加医疗保险所需资金。加快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不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切实维护伤残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行职工生育保险。在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收入群众采暖费用纳入社会保障之中。规范城市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范围,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同时,逐步提高城市贫困居民的保障水平。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重点支持中低收入家庭提高居住水平。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临时救济、大病救助、就学援助和法律援助等配套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3.持续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建立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结合、集中救助与经常性救助结合、生活性救助与开发性扶持结合的扶贫帮困长效机制。通过扩大就业、落实低保和集中帮扶,确保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切实得到保障。优先解决生活困难的“三老”优抚对象、老劳模、老党员的住房问题,对城市住房困难的低保户、低收入家庭实行廉租房和安居房政策。到2010年,全省建成300个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区域性社会福利中心,为家庭困难且无自我护理能力的五保老人、特困户、残疾人、“三老”优抚对象提供服务。抓好农村定点扶贫、移民扶贫、开发扶贫,搞好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扶贫。到2005年,解决农村7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10年,稳定解决15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4.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通过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加快乡村城镇化步伐、发展县域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推进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企业在职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运用税收政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初次分配,强化收入再分配调控手段,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扩大教育、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各类建设人才,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保证。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建设科技强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技要素流动,建立以人为本并能促进技术按市场经济规律有效集成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和发展多种有效形式,重点推进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搭建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建设的公共平台,将我省科技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我省的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鼓励源头科技创新,重点突破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推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产品。到2010年,建设50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工程研究(技术)中心,50个重点实验室,全社会R&D费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每年集中攻关500项技术难题,转化500项科技成果,开发1000项工业新产品。

 

  2.建设教育强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基础教育,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优化布局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办学机制和模式,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并举,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发挥高等教育集群优势,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置于高等教育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国家“211工程”学校和特色突出的学校,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50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9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沈阳工业大学等25所大学搬迁、扩建任务,增强高等人才培养和高校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和建立校企间的战略联盟和“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高校孵化产业。坚持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到2010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110万人,每年输送本科以上高级专门人才15万人以上,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2万人,中等专业技术人才20万人,各类计算机和软件人才5万人。

 

  3.建设人才强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要求,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遵循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加快人才市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建设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造就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各类人才能力建设标准框架。围绕执政能力建设,抓好党政人才培训;围绕提高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造就一批有创新精神、熟悉国内外市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优秀企业家;围绕国家实施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继续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加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重视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队伍,确保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和管理使用。抓好辽西北地区、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县的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各类人才能力建设标准框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选派各类人才到境外进行短、中、长期培训。实施海外留学人才回归创业工程,每年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500人次。每年引进国外专家7000人以上。开辟引进国内人才“绿色通道”,每年引进外省市优秀人才1.5万人。构建沈阳、大连两个人才高地,形成辐射全省的人才开发一体化格局。深化人事、职称等各项制度改革,建立经常化、规范化的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制度、人才保障制度以及福利制度,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4.加快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建成符合小康社会形态,满足人民群众卫生医疗需求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确保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建成55个省、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5个市、县(区)传染病院、14个市级急救中心,支持市、县(区)中心医院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改造300个乡镇卫生院。实施精品战略,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在城市建成一批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单位。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好偏远地区收听、收视盲点问题,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建立数字微波传输系统,到2010年全面普及数字地面电视。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完善社区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建成一批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巩固体育强省地位。加大对计划生育、公共安全、弱势群体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和产品质量,为全面提高公民健康和文化素质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任务,神圣地落在辽宁人民的肩上。全省上下一定要同心协力,抢抓机遇,埋头苦干,不辱使命,确保如期实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为此,要加强组织领导,在思想、环境、政策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坚决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影响,改变经济发展中只注重行政手段调控,忽视法律、经济手段的倾向;坚决破除封闭保守、墨守成规的陈腐观念;坚决破除消极畏难、缺乏进取的精神状态,下决心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振兴辽宁的教育,使大家牢固树立主要靠改革开放、市场机制和自力更生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想,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干事成事的良好氛围,真正形成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社会共识和强大合力,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振奋精神。深入开展“东北大振兴,辽宁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紧密联系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实际,着力解决好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发展思路、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解决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体现政府竞争力,也是决定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成败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彻底转变职能,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制环境上来,努力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真正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加快地方立法步伐,特别是要加快经济立法步伐,完善与国家法律相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建设。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全面推进部门执法责任制,努力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经济案件的执行力度,切实保障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营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个人的财产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政府信用,突出政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信用政府和诚信社会,营造投资者放心、创业者舒心、消费者开心的文明法制环境,努力打造“诚信辽宁”。

 

  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在全省形成解放思想、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昂扬向上、真抓实干的舆论氛围和工作氛围。加大海内外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境内外企业到辽宁投资兴业,壮大振兴力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

 

  ()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制定完善配套措施

 

  积极落实中发〔200311号文件精神,在国家已经明确提出的就业与社保、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财政税收支持、简化项目审批手续等扶持领域,用好用足国家的政策。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需要,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

 

  在财政方面,整合政府财力资源,盘活财政资金存量,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手段,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国资本,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乘数效应,发挥地方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建立老工业基地振兴专项资金,主要通过贴息的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建立装备制造业研发专项资金,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区域特色、有出口潜力的核心技术、重大成套设备等重大研发项目;建立产业技术研发资金,用于支持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技术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安排一定数额的担保资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省里设立重点实验室建设引导资金,支持实施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对辽西北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民族自治县财政共享收入实行增量返还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同级财政适当补助政策,农业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实行贴息政策。

 

  在税收方面,对八大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认真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适用范围的规定和省国税局的具体贯彻意见。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制,鼓励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造。支持两个基地建设,鼓励企业扩大销售,加快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和更新改造。对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辽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对安置就业给予税收支持。帮助企业卸掉历史包袱,对1997年底以前国有、集体和国有集体控股企业的欠税,经批准给予豁免。

 

  在扩大开放方面,鼓励各市及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力度。设立引进外资大项目突出贡献个人奖,对有突出贡献的中外方人士给予必要奖励。建立投资促进基金,对境内外招商活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建立鼓励高新技术、机电出口产品研发基金和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为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研发、生产以及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

 

  ()加强领导,抓好工作的落实

 

  精心组织,强化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分类指导,积极推进。省、市都要成立老工业基地振兴领导机构,具体办事机构设在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责任。

 

  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这一任务,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大力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作风,真正带领人民群众埋头苦干,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力戒浮躁情绪,坚持鼓实劲、报实数、求实效,创造出使人民群众满意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各市要根据本《规划》精神及国家和省有关专项规划、产业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对本地区规划的调整、补充和完善工作。各级政府要把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中心工作,从实际出发,围绕大局,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切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进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