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工作推进会,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作为六家央企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国企改革”公众号推送了集团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
中国建材:
深入推进资本投资体系变革
打造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公司
中国建材围绕投资公司功能定位,聚焦“打造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公司”的目标,加快建立完善国有资本投资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从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从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三大转变”,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基础建材制造商、世界领先新材料开发商和综合服务商。
加强顶层设计,将集团总部作为落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投资职能的主体,围绕投前管理前移、投中管理下沉、投后管理强化,打造投资管理闭环体系。总部负责产业投资战略制定、产业资源调配,开展资本投资运作,落实风险防控,以“管干结合”的担当精神,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产业布局的主战场,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增量”的操盘手。对资本“存量”——也就是集团现有二级企业,实施“资本布局优化”,开展二级企业主业梳理、划定各企业“跑道”,整合优化同类业务、重组产业组织结构、给予资源分类倾斜,使各二级企业逐步成为主业精锐、边界清晰、产业链要素资源充分聚集的专业化平台,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不断增强,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70%。
在集团内部,明确不同产业平台的功能定位,构建集团内部资本生态系统,以“现金牛”业务来助力、反哺“明日之星”业务,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服务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大批新材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舰船、核工业等国家重大项目。新材料产业收入规模和效益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新材料营收、净利润在集团中占比分别达到19%、36%,今年1-6月占比分别为23%、41%,其中特种新材料年度销售收入预计将超过20亿元。
在集团外部,针对新材料研发周期长、技术产品风险高、市场导入难度大等风险,集团联合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外部投资人发起设立15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集团投资的碳纤维企业中复神鹰、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山东天岳两家新材料企业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开展股权运作,加快上市公司同质业务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转,5家水泥企业、3家工程服务企业整合已分别完成国资委经济行为审批与评估备案,并都获得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高票通过。重组完成后天山股份将成为A股历史上最大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中材国际将成为A股最大的水泥工程服务上市公司。逐步提高收益收缴比例,提升资源配置能力,2018年二级公司收益收缴比例仅为可利润分配的15%,2019年提高至30%,2020年上市二级企业至35%、非上市二级企业至50%。
集团坚持向“资本投资公司”转型,对所出资企业的管控不断向公司治理模式迁移,减少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干预,主要通过派出的股权董监事管好资本,建立了70人的派出董监事库,在所出资企业担任董监事职务135个。减少“红头文件”的行政管理方式,更多通过公司治理方式管股权,所出资企业的董事会逐步成为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的主体。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管控理念,党建、纪检、审计、巡视、安全环保等方面保持穿透管理,在国资委“两利四率”基础上建立“2422”经营数据穿透机制,实现放权与管控“双到位”。
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集团持续加强市场化经营机制变革,充分激发和释放所出资的各级企业的内生活力。对公司治理完善的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充分授权放权,将计划内主业投资、经理层成员选聘等职权归位于企业的董事会,集团不再审批。集团总部“以上率下”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量化考核指标超过80%,预计9月30日前全级次企业全部完成。强化绩效导向,合理拉大薪酬收入差距,2020年二级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差距最大达5倍。建立了多元激励约束体系,推出五大类8种激励“工具箱”,各类股权激励工具累计激励人数超过1700人。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把集团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分为A、B、C三类,可对外转化的C类成果,成果转化收益的50%以上分配给成果的原完成团队和现转化团队,取得较好效果。
通过上述措施,初步构建了中国建材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的底层逻辑,引领中国建材迸发出新活力新动能,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
一是综合实力更加强劲。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工程技术服务等7项主业的业务规模世界第一。世界500强排名提升至187位。2020年经营业绩创历史新高,实现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35%,利润总额306亿元、同比增长30%,经营活动净现金流697亿元、同比增长8%。在国资委2020年经营业绩考核和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中取得“双A”,董事会规范运作评价为优秀。今年1-6月,净利润、利润总额同比均增长20%,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增长28%,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二是资本生态结构更加完善。“压舱石”基础建材业务做优做强,营业收入占比近半、净利润贡献持续超过60%。新材料业务跑出“加速度”,“十四五”末收入、利润有望增至1500亿元、200亿元以上。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继续践行“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水泥玻璃工程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5%,主持制定23项国际标准,8项标准“走出去”。
三是领军能力更加突出。高性能碳纤维及玻纤、信息显示玻璃、风电叶片、特种水泥及高性能混凝土、锂电池隔膜、氮化物陶瓷、人工晶体等一大批新材料实现工业化量产,“国之大材”格局初步形成。材料领域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荣获4项中国工业大奖、12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有效专利1.5万项,相关高价值专利获得国家专利金奖、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