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超: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前辈精神,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 CCA数字水泥网-水泥行业的信息资讯平台 - 中国水泥协会、北京中水协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前辈精神,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水泥协会执行副会长、海螺水泥副董事长王建超
在中国水泥行业50强高层论坛的讲话
水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原材料,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行业主管部门历任领导的关心关怀和指导下,经过水泥前辈们不懈奋斗,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用短短20年时间完成了中国水泥结构的调整,彻底改变了中国水泥行业工艺落后、产能规模小、装备水平低、效率低下、“脏乱差”的局面。
随着中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民心,水泥行业持续开展创新,大力开展节能减排降碳的技术改造和更前沿的研究研发,中国的水泥工业已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逐步引导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一、水泥行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1、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动了水泥的需求,也为水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国资、民营资本、外资也快速集聚到水泥行业,加之前辈的成果广泛应用,低投资、国产化,产能规模迅速扩大,1985年水泥产量1.5亿吨,为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后,产能规模一直供大于需求,且大家依然看好水泥行业,投资热情依然居高不下。为避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2009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文),同年工信部为贯彻落实“38号文”,出台《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工信部原【2009】575号文)。由于投资的惯性,此后数年产能仍然在快速增长,2013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文)。到此时大企业带头,再加上投资惯性近尾声,以及行业生态恶化,新增产能才基本得以消停。
2、中国水泥行业2014年进入峰值24.76亿吨,2015年同比下降5%(约1,3亿吨),行业自此进入平台期,以后每年3-4%左右的涨跌。
3、为化解严重的产能过剩矛盾,在工信部和协会指导下、大企业集团引领下,各企业认真组织落实“国办【2016】34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以及“工信部联原【2020】201号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逐步恢复了行业的良好生态。行业也因此有了效益后,又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技改,促进了行业的转型升级。
4、由于错峰生产,行业盈利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品的平均利润率。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出台了《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把推行错峰生产作为“压减水泥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与此同时大量的僵尸产能复活,产能置换80多条线,又造成产能的严重过剩;加上行业节能提产的技改,又增加15%左右的产能,两项相加累计增长产能10%—15%的供给。同样,骨料、商混行业都同样过剩。
二、水泥行业面临的困难
面对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房住不炒”的态度很坚定,保交楼是保民生,保老百姓交钱无房的问题。今后的房地产政策,也会因此做调整,确保房地产健康发展。
1、今年1-9月份土地出让减少45%以上,且区域分化明显,长三角及二线城市占比高。房地产水泥的消耗量占比1/3左右,各地略有差异。房地产的出让金,加上11项房地产与土地相关的税费,二项合计占到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5-60%(其中土地占40%)。房地产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2、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对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的基建项目配套都会因资金困难,启动迟缓,加上项目报批报建滞后等多种因素叠加,现在的新基建不同于老基建(新基建包含三大行业七大产业),这也是国家虽然发行巨额专项3.65万亿债,而大家却没感觉到市场需求的明显改善。
3、随着“三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的需求也不可避免的减少。
4、加上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及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5、以及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水泥行业到“十四五”末乐观估计需求下降20%—25%,供给增加10%—15%,水泥行业进入下降通道是必然趋势。
三、应对思路和建议
为应对水泥行业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不断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按二十大中央提出的降碳扩绿,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碳达峰,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的总体要求。
1、行业50强企业带头全面停止上一切形式的新产能。砂石骨料、商混行业都要慎之又慎。新产能造成更大过剩,运转率严重不足,只会加大企业成本。新产能投资是过去的2.5—3倍,属于“优质不良资产”。
2、带头进行技术创新,实现降碳减排。海螺也愿和行业一起分享近几年的新技术成果:智能矿山矿车无人驾驶系统,首次改变世界水泥行业矿山生产作业模式;“海螺工业大脑”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与生产经营的渗透融合:水泥智能质量控制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零外购电”水泥工厂,探索出传统企业能源结构优化新路径;冷热态物料清堵机器人系统,大幅降低清度作业清度和安全隐患;高效低阻环保HL型预热预分解系统,大幅降低熟料生产的煤电耗;高温高尘SCR脱硝技改,大幅降低脱硝改造成本;开发水泥窑协同处理固危废成套设备、装车机器人系统、燃烧生物质燃料技术等等,为降碳和碳中和做了大量的技术铺垫。
3、充分利用和维护好“十四五”期间尚可的行业需求。当期要带头落实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下发的【2020】201号文,进一步做好水泥带态化错峰生产,一区一策,同步施策,精准错峰,为行业稳增长共同努力。
专项债方面,按照年初预算报告和监管部门安排,2022年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额度将达到3.65万亿,创历史新高;专项债券重点用于9个大的方向,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
4、进一步提高集中度,企业间加大产权合作,稳定好行业的良好生态。
5、用市场化手段稳妥推动:探索从“错峰生产”逐步过渡到能耗单耗和总量双控的政策,再到碳排放单耗和总量的双控,来实现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做出水泥行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