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又一次成为调控的“靶心”。
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措辞严厉,决定从市场准入、环评、土地三个方面入手严把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和扩张。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披露,有19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2005年末,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专题部署抑制产能过剩。时隔三年多,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多晶硅、风电等起步没几年的新能源行业也被列上了过剩名单。
为何产能过剩成为痼疾?
全国人大财经委报告称,去年10月以来,在新一轮投资需求增长刺激下,一批项目违规建设,加剧了产能过剩局面,报告更指出,缺乏有效的落后产能市场退出机制,是产能过剩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
3年9个月,第二波
风雨欲来,早有征兆。
一个多月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在一个发布会上就警告说,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8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做 《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在张平的报告中多次提到了产能过剩。
8月26日,工信部发布了《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该报告的一个关键词也是产能过剩。报告中首次指出,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当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至此,先后被国务院及各部委点名的行业包括钢铁、纺纱、电解铝、煤化工、平板玻璃、烧碱、水泥、氧化铝、造船、化工,太阳能、风能也在一天中被两次点名。
中国经济从2003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7年达到增长峰值。2008年下半年,在外部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增长急速滑落,四季度增长率跌至6.8%,不及峰值时的一半。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启动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到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同比已经反弹至7.9%。
自2004年开始,抑制产能过剩就成为宏观部门的调控关键词之一。在2005年11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产能过剩更成为调控的“靶心”。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10行业被列入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行业。
3年零9个月过去,国务院常务会议再一次将抑制产能过剩作为中心议题。如今的情势却更加不容乐观。从今年6月起,全国人大财经委就组织力量展开调研,先后听取了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委的汇报,并赴安徽、甘肃、上海等地调研座谈,8月份,他们据此完成的最新调研报告称,有19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报告没有给出19个行业的详细名单。不过,与2005年相比,产能过剩的行业名单几乎翻了一倍,甚至风电设备、多晶硅一些近几年才起步的行业也被纳入其中。
过剩,还是过剩
全国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称,去年10月以来,在新一轮投资需求增长刺激下,各地继续盲目扩张产能,一些新开工项目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加剧了产能过剩局面。
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被指为这一类扩张的典型。
钢铁一直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行业。截至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官方估计国内需求不到5亿吨。而在2005年末,官方的说法是落后产能过剩8000万吨。尽管过去三年中,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政策不断,但是,在2005年到2007年间,中国粗钢产量每年增量分别为6991万吨、7009万吨、7100万吨。
水泥也是如此。官方数据称,水泥过剩约3亿吨,但今年上半年水泥投资同比增长达到了78.6%。工信部报告称,中国目前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
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官员说,在四万亿投资中,确实在地方上出现了大上工业项目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地方的投资冲动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些地方项目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避开了国家发改委的项目核准,导致地方大肆上马。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员刘满平说,越淘汰产能越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仍然是投资驱动型,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处于第一位。2005年开始的治理过热和产能过剩虽然暂时缓解了产能过剩的矛盾,但不可能完全化解。
在此轮应对危机中,投资再次成为将中国经济拉出泥淖的强大引擎。今年前7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6%,远远高于前几年投资增长的速度。投资大幅增长,但由于出口下降,消费并不能够完全吸收产出的增加,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在刘满平看来,中央的信贷政策也是影响行业投资的主要因素。过去几年间,只要货币政策出现松动迹象,以钢铁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马上就会扩充产能。今年前7个月,信贷规模创出历史新高,从新增贷款的流向上来看,配套贷款主要流向政府投资的项目,刺激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加,也刺激了相关行业的投资扩张。刘满平说,现实环境使得产能过剩情况再度爆发。
全国人大财经委报告还指出,淘汰落后产能,主要做法是与新增产能挂钩,上大压小,批新换旧,这样新上项目一般规模更大,虽然微观淘汰了落后产能,全行业产能总量反而更大。
淘汰之难
时隔3年之后,调控“靶心”重新对准产能过剩,情势大不相同。
国务院早就已经注意到过剩行业的产能扩张问题。今年6月中旬,环保部开出了成立以来的第一张罚单,这是中国宏观调控重点转向的标志。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分析师牛犁说,上半年的重点就是保增长,无论怎么样,先把经济基础稳住在说,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已经具备了集中力量做结构调整的条件。
工信部的官员说,此轮宏观调控尤其强调的是远近结合,保增长和调结构的结合,事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局。“我们发现,此次危机中受冲击最严重的企业,无论是钢铁、纺织还是造船等行业,基本上都是产能过剩严重行业。这表明,中国过去那种长期依靠重复投资建设、出口高能耗产品的模式,无论是对行业自身还是对整体经济都是不利的”。
过去三年中,相关部委通过行业准入、环评、清理整顿、依法关闭等一系列手段开始对过剩产能动刀,但依然没能完全抑制住重点行业的产能扩张。工信部的官员说,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妥善处理地方的利益,因为有的企业对于一个地方来说是支柱性的,是税收、就业和财政贡献的大户,没有合理的产能推出机制,地方很难有积极性主动淘汰。
除此之外,全国人大财经委的报告说,缺乏有效的落后产能市场退出机制,是产能过剩长期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报告指出,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未能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手段,效果有限。
参与调研的人员了解到,一些落后产能在项目审批时有合法手续,现有产品也有市场需求,如果没有完善的退出补偿机制和人员社会保障安排,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政策就很难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有关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自2007年提起,至今仍未形成完整的政策文件。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的官员说,现在来看,淘汰的手段的确需要进一步完善。
工信部官员也表示,“此次对落后产能的淘汰范围更大,手段也会更加完善,除了国务院会议提到的三个方面外,还将在信贷、市场退出机制上采取相关的措施。”
全国人大财经委则指出,既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要防止高水平重复建设,并建议,加快对铁路、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拓宽民间投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