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清“过热”与结构调整的界限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04日
    ——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之必然
 
    近年来建材界对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都十分关注,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从事水泥工业建设与发展的同志对此发表过很多对其现状、趋势、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的分析,也有一些包括从事新型干法泥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的同志对其快速发展的现状喜忧交织,对终于到来的快速发展既欢欣鼓舞,又担心这种势头不能持久,更害怕其会不会突然减缓或形势急转直下。建材行业十分关注这一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是必然的,它关系到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以及整个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能否持久而且顺利进行的问题。只有客观地认识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从本质上得出正确的判断与答案,才能使大家的认识统一到事物的规律方面,坚定信心,继续以挺进式的步伐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次出现的总量过剩的“过热”,一定会使经济下滑,而且还会带来很多弊端,  因而人们对其防范已作为把握经济规律的重要手段。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和整个投资过猛地增长在同一时点上出现,因而容易把其快速发展和“过热”混为一谈。问题的回答很简单,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是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必然,他不属于“过热”范围,它是先进生产力替代落后工艺的开端,在我国还有几亿吨的落后工艺的水泥存在的状况下,从战略上说都必须由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而予以替代,而且这种替代一定要有速度,要有规模和挺进态势。因此对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如果就事论事地只停留在水泥领域去探讨其应快速还是应降速,必然会产生片面的认识。因为水泥工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是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规律所决定的。其能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在2000—2002年新增水泥生产能力8953万吨的基础上,2003年又将新增生产能力7000万吨,预见2004年的势头不比2003年减弱,而且还有更强劲的可能,这使习惯于用传统的经验判断问题的人们不能理解。为此,我们应该把局部现象摆到全局中分析,又从全局的总趋势的规律中找到局部现象的根源。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集中地讲是由经济发展规律带动和其顺从、适应规律的必然,具体分析如下: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必然对水泥等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倾斜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但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个历史阶段集中反映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重点,同时由于经济基础相对的薄弱,也必须以解决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即吃、住、行作为解决主要矛盾的重点。作为生产资料而又是生活资料的水泥产品必然会被确定为发展的重点,因此也必然会带来水泥工业的大发展。随着整个经济发展的需求,水泥工业其小规模和技术落后的发展方式肯定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量的与质的需求,于是就迫切要求着手研究先进的规模型的水泥的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社会经济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规律,决定了新型干法水泥的诞生,并必然要作为水泥工业的生力军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快速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与拉动,从“一五”开始一直到“十五”,四十多年间国家对水泥王业的投资除了三年调整期间外,一般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幅度越来越大,  已由“一五”的 2,7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60亿元,2003年的290多亿元。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得到倾斜,由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升级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两个规律,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底子薄,必然要把原材料等基础性工业作为发展重点,首先满足基础性的生产力发展。二是由于基础性生产力起步的水平低,必然要求其不断进步与提高,进而必然由需求性发展变成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发展。所以,水泥工业整体上长时间的大发展和新型干法水泥进入新世纪后快速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所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倾斜和水泥工业适应新的需求、自身必须不断进步与提高的规律决定的。
 
    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快速期,必然对新型干法水泥产生强劲拉动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性规律,国际有关组织得出这样一种结论:  即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3000美元时,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会出现快速期。这是因为在人均收入没有达到1000美元时,  由于经济实力弱,制约因素多,各方面的发展尚未具备必须的条件,因而虽然有所发展,但一般都还进入不了发展的快速期。但是在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由于资源配置相对到了一个极限,各种需求得到一定缓和,发展空间相对会减少,由于新增需求和基础性需求减少,这时其发展速度会逐渐减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持久快速增长,GDP的增长每年都在7-8%以上,使我国经济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虽然我国人均收入2002年达到890美元,不足1000美元,但我国地域广,其发展快的省市早就超过了人均收入1000美元的低线,上海市2002年人均收入已达4000美元,东南沿海的一些省市也早就超过了其低线(当然我国边远欠发达省区最低的只达到400美元),其经济发展早就进入了快速期。进入快速期的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拉动着全国的经济发展,也使全国水泥产量的绝对用量年年增加,近三年平均每年增加10%以上。在绝对用量年年增加的状况下,国家已从产业政策上明确新型干法工艺是当前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要工艺技术,其他工艺的水泥发展在政策上已受到遏制和限制,这就强劲拉动着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
 
    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使新型千法水泥有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经过22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长期短缺的状况已基本改变,产品结构性供给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正如朱  基同志在九届三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指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  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根本措施”。为此,尤其是“九五”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把坚持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方针,把发展的重点定位在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增加城市化人口和改善交通、水利、电力、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经济发展朝着上述方面倾斜,这些领域正是对水泥需求量多、对其产品的质量要求高的部门,这就强劲地拉动着水泥工业产量增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仅住宅建设“九五”以来每年都以12%以上的速度递增。同时,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以四个必须为前提,即必须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必须着眼于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世界产业结构相衔接;必须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落实到建材工业发展中就有了“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若干意见”;水泥工业“技术创新、国产化、低投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上述行业性的法规和政策,对水泥工业来说,集中为一点就是新型干法水泥是唯一扶持与支持发展的工艺技术;其他的各种工艺都被列为在不增量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高、限制、淘汰的范围。这样从政策上奠定了新型干法水泥大踏步前进的空间。由此可以说它的快速发展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四、科技、信息的发展与进步,必然会带动象征时代进步的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面对发达国家利用起其科技、经济优势,占据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和我国传统产业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顺应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随着科技进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和发展。在科技信息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趋势中,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普遍重视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都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改变由长期短缺到相对过剩之后的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同时,随着知识的普及,人们的消费观念真正开始重视价值的作用,社会进步渴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追求商品的质量与可靠性提到了第一的需要。  由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我国新型干法水泥以世界先进技术为目标,在不断创新与实践中既使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显示出特有的功能与社会效益,也提升了自身的价值,赢得了市场的信任,成为象征时代进步的水泥工业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社会进步和水泥工业产业升级生力军。所以,无论从社会与人类追求进步,还是从人们真正提高对价值的认识,追求信誉、名牌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都为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奠定了客观条件。
 
    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市场经济固有的供需、价格、竞争规律,决定了市场是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是效率优先的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而不是权力经济与长官意志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作用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资源配置必然会流向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发展前景好、资产优良的部门或领域,必然会流向符合国家方针和产业政策并能持久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由于前景看好、市场有需求,目前,除了国有资本投向新型干法水泥外,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国企业都在投资新型干法水泥,一些规模小,工艺落后的水泥企业为了借助有实力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主动加快了与大型水泥企业进行联合兼并的步伐;一些已初具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他们瞄准市场的绝对增量需求和小立窑必然淘汰的未来市场空间,加快了规模经营的步伐,以更大更快的发展求得更大的实力努力寻求新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投资,多层面的合作,多方位的发展局面不是由某个企业或某个领导者的主观意志造就的,归根结底是由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六、人与自然和谐迫切要求新型干法水泥迅速发展以全面替代落后工艺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是无止境的,人类的发展最终将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为此,《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工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重点是无害化环境技术,即与所取代的技术比较污染较少,利用一切资源的方式比较能够持久,废料和产品的回收利用较多,处置剩余废料的方式能够被接受的一种技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和目的。随着文明程度的增加,科学技术运用于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能以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只顾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文明进步和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型干法水泥相比其他工艺,不仅能耗能低,节约资源;而且环境污染少;自动化程度高和劳动生产效率高。虽然从绝对售价看,其价格有的还略高于其他工艺的水泥,但其质量的可靠性和对社会、对人类所做出的进步与贡献,其他工艺是无法相比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根本上讲追求的是社会有高度文明,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是以消耗相对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效能。因而新型干法水泥与其他水泥相比,目前它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追求的、是符合人们的愿望与需求的。所以进步的发展观决定了要求新型干法水泥迅速发展,并尽早替代污染严重的落后的水泥工艺的设计与生产。
 
    综上所述,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不仅仅是自身技术进步和降低投资、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在宏观经济整体拉动下,新型干法水泥顺应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人们对先进生产力追求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对每一个产业进步的希望所在。鉴于这样的认识,首先对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要从认识规律去把握其发展的必然性,坚定信心,不要受其他现象的影响而摇摆。其次,既然新型干法水泥是当代先进生产力,它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发展必然要有新的起点和新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既要坚持技术的不断创新,坚持规模型,防止小规模重演;在资源利用,降低能耗,特别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要创新纪录;要站在世界先进技术的前沿去研究开发潜在的技术与能力。再次,新型干法水泥要承担肩负淘汰落后工艺的历史使命,必须从总体上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仅靠现有的水平,除了在能耗,劳动生产率,环境保护等方面已经具有替代落后工艺产品的条件外,在经济上还不完全具备淘汰落后工艺的条件。为此,必然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满足现有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现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能满足在中国境内发展,不能满足在国内同其他工艺相比,而要以更高的眼界,站在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顶点上找出自身的不足,找准新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由水泥大国变成水泥强国,实现水泥工业为人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在肯定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是水泥工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自身前进中的不足,尤其是一些规模小,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一般化的项目,有损新型干法水泥的形象,更应清醒的认识到替代落后水泥工艺的任务历史性地由其承担,但停留在现有水平上仍然是难以全面完成替代任务的。作为现阶段水泥工业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新型干法水泥,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有持续生命力,才能有承担起替代落后工艺的资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