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最不看好 但最有机会的市场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3日

    西南,灾后重建、4万亿投资带来市场的繁荣,蜂拥而入的企业投资大大地推进了原本落后的西南地区水泥技术结构调整的步伐,但同时急剧膨胀的产能、极度分散的市场集中度也对这个区域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祸兮福之所倚”,西南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不看好但也是最有整合机会的市场。

    市场发展:产能急剧扩张

    西南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受地形、地貌种种因素的制约,西南的经济并没有得到大跨步的发展。水泥依赖经济而生,经济发展的滞后,使西南地区的水泥技术结构调整长期滞后。

    2008年的四川灾后重建带来市场的缺口以及此后的国家4万亿投资的背景下,新型干法生产线开始火爆建设,2009年投产了5,600万吨,2010年投产了7,700万吨,目前还有5,300万吨的在建产能将于今明两年投放。在建产能投产后,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将达到2.6亿吨,按40%的混合材掺加比例可估算水泥能力为4.3亿吨,而2010年西南区域的水泥消费量不足3亿吨,仅新型干法水泥供给就远超出市场需求。

    西南前期发展基础薄弱,突发事件带来的市场剧变,这种高需求是否可以延续、延续多长时间,成为各方对市场最大的疑虑。前期发展过程中大量存在的小规模生产线和落后产能的改造和淘汰成为改善市场供需关系的关键。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西南地区对落后产能的淘汰明显要难于其他地区,需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政府必要的行政手段并行加以推进,加速调整产业结构。

    竞争格局:极度分散 无领军企业

    西南曾经一度是外资拉法基瑞安的“封地”,拉法基在接手瑞安建业股权后,强势奠定了在西南的地位,堪称“西南王”。这个有近180年发展历史、经历了市场沉沉浮浮的国际建材行业老大,理念与国内其他企业并不一致,既没有大规模铺开生产线建设,也没有对市场进行进一步整合,而是以追求市场维护和利润作为首要。这种“一家独大”的格局随着地震被彻底打破,可以说地震冲开了西南大门,4万亿投资带来的需求迅猛增长更是诱惑了省内外各类型企业鱼贯而入,一时水泥投资蜂涌而纷杂。

    拉法基瑞安以1,920万吨熟料产能布局分散在西南四省,并不足以形成合力,且生产线规模小,平均规模不到2,500 t/d。海螺、华新、红狮紧追其后,台泥通过收购昌兴快速进入,中联进入四川后又在重庆加快推进重组,峨胜、昆钢嘉华等都是本地强势企业。但西南地区市场极度分散,截止2010年底,前10大水泥企业的熟料产能仅占整个西南市场的34.85%,市场集中度远低于其他五大区域,还未形成区域领袖企业,这是2010年的产能版图。

    加之在建的生产线和后继的整合推进,2012年的这一版图必将大幅度改写。最新消息,业内“十一五”的黑马华润并没有在进入福建、山西后歇手,现又举兵进入云贵地区,西南吸引了如此众多的一线企业集团,市场整合的舞台会一定会上演一出有声有色的大戏。

    产能的急剧膨胀使区域内企业意识到必须合理调整市场供需关系以实现行业的资源节约、价值回归,部分地区的企业开始自发地限产保价,但市场企业分散、没有领军企业使这种行为没有形成积极的市场反应。走在全国最前列的华东市场是在经历了近三年的低迷后才有中国建材进入大规模整合,而西南市场的阵痛期或许才刚刚开始。

    重庆

    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进可攻,退可守,在本地经济高速启动和支持四川建设的双重建设高潮中,重庆新型干法企业建设比四川更为火爆。

    市场 ——

    2008年年中重庆就提出了要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新目标、新追求。在四川灾后重建的热潮和国家4万亿投资中,重庆迅速起步。2010年5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重庆“十二五”期间有四个具体目标:一是GDP翻一番,年均增长12.5%,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上海目前的体量;二是人均GDP翻一番,达到8,000美元,相当于2008年北京的水平;三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3.10万元,年均增长1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翻一番,年均增长14%,达1万元左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800元。

    市场的光明前景给投资者带来无限的企盼,2009年后是重庆产能密集的投放期,合计新投熟料产能近4,000万吨,其中2009年当年就投产1,000万吨熟料产能,2010年投产了1,400万吨,2011年还有1,500万吨产能在建。全部投产后,熟料产能将达到5,300万吨,约换算水泥产能近9,000万吨。而重庆2010年的水泥需求约为5,000万吨,至2015年需求大约为6,500万吨。

    2008年四川灾后重建,重庆最具区位优势,价格骤然抬高,长江下游的水泥逆江而上通过重庆进入四川。2009年后的急剧增加的产能必然反映到价格。

    可以说,重庆水泥的高需求、高供给同步展开,高需求已经给早期进入者带来收获,而随之而来的新进入者一方面可以分享成长市场的一杯羹,但也承受高供给带来的市场压力。

    企业 ——

    重庆的水泥需求与供给70%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是主要市场区域,根据重庆的地理特点,新型干法生产线布局主要分“围城”和“沿江”两种方式:

    一是“围城”,即围绕着一小时经济圈周边布局。拉法基瑞安布局南岸、江津、合川、永川,先入为主,其品牌优势很非常明显;而后期进入者冀东也有后发优势,合川、壁山、江津对主城区形成一个扇形合围,在规模、区位都占优。重庆水泥协会秘书长马泽民点评:拉法基瑞安在重庆布均在一小时经济圈内,是市场核心位置,冀东不是来的最早,但占据了最好的位置。此外台资台泥通过收购昌兴进驻,本地企业金江、润江、富丰、小南海也瞄准了一小时经济圈,这些企业基本上还是单点。

    另一路“沿江”,即沿长江布局。从万州、忠县、丰都、涪陵一路下来有科华、海螺、东方希望、华新。从外行业新进入的东方希望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国内外进行深入调查后,认准了水泥要上规模,物流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成本砝码,一举在长江边建设五条线,精心核算成本,并在设计上有很多突破,大胆采用新技术,矿山爆破、运输长廊发电、汽轮机替代高压电机拖动大风机(窑尾高温风机、生料循环风机、窑尾排风机)、敢吃螃蟹选用新型双边缘立磨……。业内有专家点评,东方希望有创新、有突破,如若成功,将在业内开创新河,但也有不同意见者,认为是外行看不懂门道要吃亏,孰是孰非,需要实践。但当年华润入道各方点评不少,而我们看到的是华润获得了巨大成功。

    重庆市场的两路布局很清楚, 科华敏锐地察觉到在2010年以后待产能完全释放,重庆水泥市场必将迎来一场残酷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洗牌,于2010年12月15日与中联签订了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拉开了重庆水泥市场的序幕。到底谁将成为领军者,那一定要看对布局的把握,是否重上演华东长三角、华南珠三角间的角逐,我们不妨推断一下:

    拉法基瑞安、冀东水泥位居一小时经济圈,位置优、距离近、反应快,有本地优势,冀东目前还有3条生产线、约400万吨的熟料产能将投产,布局将逐渐完善。

    中联水泥已经收入科华,前段时期众家围绕金江水泥展开收购。金江位于铜梁,有5000 t/d、2500 t/d生产线各一条,区域位置优势明显,东下重庆,西上没有石灰石资源的四川遂宁地区,成为 “香饽饽“,前后与其接触洽谈,但最终花落中联。中联水泥的布局已形成兼“围城”、“沿江”两者之优,里应外合,但还未进入角色,布局未完全到位。但中联在收购中连连得手,不难看出中联在收购中企业文化的优势。

    海螺水泥目前正在建设二线,借助长江,具运输流动性、灵活性,且市场伸缩弹性大。水泥产业老大海螺水泥从华东到华南再到西南,优越的生产、管理、物流等综合优势,使海螺水泥成为最大赢家。据悉海螺已成立专门的并购部门,不难看出海螺根据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所作出的战略调整,后发优势要密切关注。

    重庆水泥市场一定还会有大手笔,我们已经看到区域整合的取向。

    四川

    四川是引爆西南市场的起源,可谓是西南市场发展的典型代表,新型干法产能建设集中、大规模投入,进驻企业纷杂。

    市场 ——

    2000年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川是重点地区,2007年又和重庆一起被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经济启动较晚,新型干法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大步发展,新型干法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发展,2008年及之前每年投产生产线均为不超过5条,甚至某些年份为空白,且生产线平均规模不大,至2008年底四川省累计熟料产能仅为2,000多万吨。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的统计2008年四川水泥新型干法比重仅为30%,大幅低于全国平均63%的水平,新型干法比重仅高于贵州省,在全国排倒数第二。

    2008年的“5.12地震”将四川水泥工业推到了“聚光灯”下,随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4万亿规模的一揽子投资方案,四川省把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和加快灾后重建有机结合,在大经济建设的强势推动下,四川省新型干法开始迅速发展,2009、2010年就分别投产了3,000万吨、3,150万吨的熟料产能,均是历史投产产能最多的2008年的6倍!急剧膨胀的产能已在市场中有所显露,2010年年中开始,成都P•O 42.5水泥价格从550元/吨高位一路下滑到300元/吨左右的水平,在年底的限电大潮中又逐渐抬头,4月份回升到410元/吨。然而2011年仍有1,150万吨的在建产能将陆续投产,投产后将对市场带来新一轮冲击。

    四川区域辽阔,水泥产销区集中在大成都区,下辖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成都是最大的水泥消费市场,水泥消费量超过2,000万吨,水泥有缺口从周边地区运入;乐山是最大水泥产区,2010年水泥产量近2,000万吨,通过公路输出,成都是乐山的主要目标市场。

    川东北的南充、遂宁地区,川西北的阿坝地区,没有石灰石资源,没有新建线。重庆和川东北、川南地区水泥互有王来,取决于市场价格。

    企业 ——

    西南是外资拉法基在中国的大本营,四川又可谓是拉法基在西南的“司令部”,联合瑞安建业、收购四川双马都曾是拉法基瑞安在中国成功扩张的经典之笔,落子成都、绵阳、广安、宜宾,是四川水泥的传统老大,此后拉法基瑞安在四川扩张基本处于停滞,致力于建立偏安一隅的“桃花源”。

 

    这种不盲目扩大产能,维护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以利润为目标的市场理念,在当地技术、组织结构调整落后,企业结构简单、市场竞争力不强的背景下是有效的。然而随着地震,将西南特别是四川这块大蛋糕摆在了大众的视野中,拉法基瑞安前期布局在鱼贯而入的企业建设潮中受到冲击,相比之下,规模已不具备优势,难以形成区域有效控制。拉法基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过市场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沉沉浮浮,全球区域内的广泛布局分散了其周期风险,事易时移,拉法基或有自己新的思路。

    本地企业峨胜水泥始建于1985年,立窑起家后投产两条小规模生产线主要生产特种水泥,自2007年底开始又相继投产了5条5000 t/d生产线,一举超越了拉法基瑞安坐上了四川的头把交椅,熟料产能占到了区域市场10.65%。峨胜水泥的生产线集中布局乐山,以此辐射周边以及成都市场,这种过于集中的布局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高企中攫取最大的利润,但在市场需求回落时盘子缩小中也将首当其冲,易受市场周期变化的影响。

    台湾亚洲水泥独辟蹊径,从江西、湖北,一直到四川逆江扩张取得了成功。在成都彭州2006年投下第一条线,每隔两年投一条,2010年第三条投产。记得很清楚,2006年亚洲水泥投产第一条线,很多人都认为要打价格战,海螺在华东、华南市场赚得个满钵之后转战西南,但转变了战略,避开了主战区而进军二级市场达州、广元,一线已均投产,二线均在在建,意欲形成小区域强势控制;中联水泥走出山东,也悄然探足绵阳,辐射成都……但市场分散;这些在其他市场叱咤风云的大水泥企业在四川市场的占有率均不足6个百分点,都不具备“振臂一挥众人拥”的力量,利森、攀钢、红狮、新船城都是三点以上布局,市场交错,谁将是市场新领袖,整合的思路和结果还有待观察。

    贵州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经济发展落后,一直游离在大企业的目光之外,然而在4万亿投资带来的建设潮中,企业蜂拥而入,产能膨胀和竞争混乱居整个西南甚至全国之最。

    市场 ——

    贵州,地处西南边远山区,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特殊的地理条件也拖累了其经济发展,在泛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众多经济发展概念中完全被边缘化,自身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也无法发挥,成为西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随着其他省份投资空间的缩小,特别是产能过剩的逐渐蔓延,贵州原有企业的落后和较高水泥价格带来的效益成为投资的刺激因素,而4万亿投资刺激了对后期经济发展的期望,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者,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对审批相对容易,水泥产能在近两三年爆发式膨胀,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节奏。从新型干法熟料产能看,2009年后的新投入以及目前在建产能合计高达4,600万吨,是至2008年底累计投产熟料产能的近7倍。且受市场规模及运输条件限制,生产线多为2500 t/d级规模,占到产能的70%,5000 t/d生产线寥寥无几。

    贵州由于区域位置偏、交通不便,难进难出,市场相对独立,价格在高位持续了近3年,但最终因产能投放过快,P•O 42.5卖到300元/吨,已成为全国的“地板价”。然而贵州产能大、扩张快与规模小、集中度低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真正的冬天还没有来临,目前在建的还有近20条线,几条有规模的生产线还将陆续投放,不免对市场再度冲击。

    贵州产区主要集中在遵义─贵阳─黔南一线,产能超过50%,贵州多是山区,生产线平均规模2500 t/d,海螺、红狮、台泥进入后,清一色5000 t/d。

    企业 ——

    “十五”末、“十一五”初,拉法基接手瑞安建业进入贵州市场,随后广东明达集团、浙江兰花水泥和豪龙水泥也开始涉足。在这一轮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前期,各地域、各类型企业纷纷而入,但直至2010年,贵州市场才有海螺、红狮和台泥这些大企业的身影闪现,从布局、设备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拉法基瑞安进入六盘水、遵义、黔西南收购3条线,规模都在2500 t/d以下,2010年在遵义新投一条5000 t/d生产线;海螺挥师西征,但遇上了38号文禁批令,仅在贵阳和黔南各布一条5000 t/d生产线。按海螺通常的布局,在一个点上都是两条线,贵州布局的受阻让海螺难以发挥规模与成本的优势,但据称海螺在遵义的布点得以批复,海螺完成了在贵州遵义──贵阳─黔南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布局。但目前两家产能相加也仅600万吨,占比不足20%。

    然而由于进入节奏慢了一大拍,大企业的战略布局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区域控制优势,目前市场上各显其能:浙江企业豪龙建材、兰花水泥以及广东明达是进入比较早期的外来企业,纷纷加建二线,巩固市场地位。经历过浙江市场沉浮的红狮水泥已经具备了对市场周期的应对能力,开始开辟新市场……

    贵州市场的产能建设之猛、进驻企业类型之多样、市场集中度之分散,在整个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几经起伏的市场必然会有新的变数,大家都在煎熬之中憧憬未来前景:是否再有“解放军”来临?低价的日子要持续多久?未来的市场格局会怎么样?

    “十五”、“十一五”是企业规模发展时期,企业间的竞争表现在布局、规模、成本层面上,“十二五”企业间的竞争是在战略层面的竞争。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在“十一五”末凭借自己的软实力给大家上了一课,南方水泥重组被列入哈佛商学院管理案例;冀东、华润在“十一五”不约而同提出了“区域领先”、“战略领先”,并付诸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两者的成功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

    海螺无疑是市场上的强者,精细化管理国内首屈一指,所以建新线复制其管理模式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发展途径,然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风向的变化,如何在市场得手,特别是在西南这个新开辟的市场得手值得思考。收购对海螺来说应该是战略新的调整,据了解,海螺已成立企业收购部门,资金对海螺不成问题,海螺会在最合适的时机和条件去展开收购。

    云南

    云南位于西南边境,受区域格局影响,水泥发展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在膨胀的产能建设中也加快了步伐,但相较于西南其他地区,相对缓和。

    市场 ——

    云南早期是一个极度封闭的内陆省份,且境内的山地丘陵造就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艰难的交通运输条件——“火车没有汽车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在1997年提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导优势”,是中国走向东盟的“桥头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给云南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它将云南从一个封闭的内陆省份一下变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有报告称,这一机遇不亚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深圳面临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将每年带动云南GDP增长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云南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水电站建设成为云南的一大亮彩。

 

    相较西南其他省份来说,云南的新型干法熟料产能的节奏波段相对缓和,2008年底前投产3,100万吨熟料产能,领先于其他西南地区;但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后,新型干法建设力度明显没有其他西南地区猛烈,2009年及之后共投产2,600万吨,其中2010年当年投产1,240万吨,2009年和2011年在建产能没有大幅增长。云南省水泥市场的是典型的“项目拉动”,项目落到哪儿哪市场就好,区域内没有项目,企业的日子就难熬。相对来讲,昆明的水泥价格没有像西南其他地区大幅跳动,价格比较平稳。

    企业 ——

    云南省绝大部分水泥的运送都依靠高成本的公路运输,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运距对成本影响甚大,因而水泥运输半径很小,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水泥市场。

 

    外地大企业陆续进驻云南,依靠资金和管理优势,新建生产线的规模多在4000 t/d左右,生产线规模朝向大型化发展,这种模式正在对云南小区域市场形成冲击,同时也在将承受小市场的制约:

    拉法基瑞安在云南的整合中一路磕磕碰碰,2009年开始有了起色。在昆明4条线主攻云南的最大市场,西部大理、丽江4条,多是瞄准大坝建设,地处滇中红河的2条线生产线曾有过良好的业绩。

    昆钢是继拉法基瑞安之后第二大集团,昆钢水泥在临沧镇康和红河紫燕独资建线,并和嘉华、台泥等组建昆钢嘉华合资企业,落地昆明、曲靖、红河、保山、临沧,水泥产能目标1,000万吨有望年内实现。

    华新2004年进入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滇东北昭通市,配合金沙江流域开发新建4000 t/d 生产线,为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金沙江流域水电站梯级开发提供优质大坝水泥;2008年9月在昆明市东川区建设2000 t/d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于白鹤滩、乌东德两座国家级大型水电站建设;2011年3月2000 t/d生产线在滇西北迪庆市香格里拉竣工;2012年在滇南西双版纳再投一条2500 t/d生产线。香格里拉和西双版纳是国家级著名风景区,环保条件高,华新的入围可见对其的认知度。华新在云南的布局一板一眼,目标性强,从选点就可看出,市场进入的门槛高。

    红狮在昆明宜良建设5000 t/d线,成为云南生产线规模之最,虽还没有见到海螺、华润身影,但已有消息报道,2010年6月26日,海螺与保山市龙陵县签约汇合水泥项目。另有一批本地企业正在快速崛起,红塔滇西、永保水泥、壮山实业、大理水泥等本地老水泥企业虽规模不大,享有自己的小区域市场,自有一番天地。

    西藏

    旧西藏的经济确实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近年来,随着青藏铁路通车、外贸物流设施和边贸口岸建设的进一步改善,西藏经济发展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但西藏经济基础仍然薄弱,交通、能源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中央投资依然是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重要“引擎”。

    受本地资源、环境保护、市场消费空间限制,目前西藏水泥市场仍然相对简单,西藏高争建材建设2条2000 t/d,而华新水泥继2004年末投产1条1000 t/d后,于2010年再次投产1条2000 t/d生产线。2009年底华新水泥发布公告,与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高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自治区投资有限公司、山南兴业水泥厂签署协议,共同投资组建西藏高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此次组建西藏建材集团,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标志着华新迈出了整合西藏水泥市场的第一步。若该重组顺利实施,未来西藏除了少量落后产能外,西藏高新建材集团将成为唯一一家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并由华新水泥控股治理,届时华新水泥将成为真正的西藏水泥老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