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集团:借力资本造龙头

来源: 来源: 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8日

    2011年9月26日,南方水泥迎来重组四年的纪念日。这个从零吨水泥到拥有超亿吨产能的水泥巨人,创造了难以复制的“中国建材速度”,堪称世界水泥史上的奇迹。这又是一桩央企和民企携手发展的经典创举。

  回想四年前,中国水泥市场可不是这样。当时,中国的水泥产量已经占到全球一半,价格却长期低位运行。由于产能严重过剩,五千余家水泥企业为了生存,竞相压价,有的甚至靠降低质量、牺牲环境来求得生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建材担当起了行业整合者的角色。

  张剑星,南方水泥常务执行副总裁。2007年4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汪庄,他与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初次相识。仅仅一天时间,张剑星便果断地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将执掌十年的浙江虎山水泥(民营企业)融入联合重组的滚滚大潮。

  这就是后来耳熟能详的南方水泥“汪庄之约”。加入这个盟约的除了张剑星,还有尖峰水泥董事长杜自弘、浙江水泥董事长冯光成、三狮集团董事长姚季鑫。四家举足轻重的水泥企业大旗一举,占浙江区域半壁江山的几十家水泥企业迅速联合在一起。

  2007年9月,市场区域涵盖浙江、上海、江苏、湖南、江西的南方水泥应时而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对此评价说:“在短短的时间内,南方水泥吸引了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四省一市的几十家企业加盟,充分显示了中央企业在建材行业发展中的整合和带动作用。”

  “南方水泥是中国水泥由大变强的伟大创造,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大联合,是世界水泥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必将添上浓重的一笔。”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雷前治评价道。

  南方水泥的成功,见证了一种战略思路,那就是中国建材集团作为中央企业在联合重组中发挥出的力量。在短短几年时间,南方水泥联合重组100多家不同所有制企业,其中多数为民营企业,演绎了一个联合重组、市场协同、管理整合的快速成长故事。

  相比钢铁、煤炭等领域的央企重组中地方企业屡屡受挫,中国建材集团水泥重组可谓顺风顺水,几年来从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说,“捆绑不成夫妻”,中国建材集团重组民营企业都是建立在自愿和尊重的基础上。在联合重组的操作中,南方水泥没有对浙江民营水泥企业进行“廉价抄底”,所有联合重组均以会计事务所评估值为基础,在正负10%内成交,受到了当地民企的极大欢迎。

  为了发挥央企与民企两者的积极性,中国建材集团联合重组的民企,一般都在新企业中保留30%的股份。同时,多数原来企业的负责人继续担任新企业的管理者,成为规范治理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央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2009年,南方水泥浙江区盈利3.5亿元。截至2010年,南方水泥总资产超过400亿元,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突破250亿元和30亿元。

  “这些年,我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南方水泥。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后悔过,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张剑星动情地告诉记者。

  这就是一位民营企业家正确而无悔的选择。其实,牵系着国企与民企合作的动力,绝不仅仅只有股权、分红等利益关系,更弥足珍贵的是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以及共同承载行业健康发展的使命。

  “在很多行业里,中国存在企业过多、行业集中度过低的问题,从而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副校长海闻表示。很明显,中国企业如果想拥有国际竞争优势,必须从国内的行业整合开始。

  这些年,伴随着一批优秀民企的崛起,民营资本并购国企的浪潮风起云涌,推动着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李保民认为,在盘活存量资产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参与进来,为“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一步步起来,具有明显的管理优势和商业嗅觉。他们在国企改制以及主辅分离等重大变革中,获得合理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让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应该说,这样的双赢格局,是市场的选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