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现象: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余热发电技术世界领先

来源: 来源: 北极星电力网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8日

    在铜陵海螺水泥厂的六楼有个咖啡吧,你可以一边悠闲地喝着咖啡,一边像欣赏刘谦的魔术一样,见证城市生活垃圾变成可燃气体的奇迹。而在这个魔法般的变化中,不仅闻不到垃圾异味,不会影响到品咖啡的心情,而且可燃气体还可循环再利用。

    这是国内首个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自2010年4月10日正式建成并成功点火投运,至今已稳定运行两年。日前,“走进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采访团来到海螺集团。通过调研式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海螺集团全力发展的循环经济,打造了“不沾烟尘的GDP”。

    一个奇特的咖啡吧

    从铜陵长江大桥进入铜陵市区,铜都大道是必经的主干道。道路两旁花园式的楼房,显示出古铜都现代化的气息。如果不是走进厂区看到水泥生产线,还真的想不到其中一处花园式楼房里,竟然是一个水泥生产企业:铜陵海螺水泥厂就坐落在铜都大道路边。

    让人更想不到的是,铜陵市每天所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都会被运到铜陵海螺水泥厂进行处理。惊奇还在后面,在水泥厂的六楼有一个咖啡吧,透过咖啡吧背面的玻璃墙,便可欣赏到城市生活垃圾魔法般地“消失”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喝咖啡的人闻不到任何垃圾异味。“背靠着垃圾喝咖啡,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咖啡吧了。 ”记者们开玩笑说。

    铜陵海螺公司总经理李群峰介绍,两年前,这个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启用,采用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是由铜陵海螺和日本川崎公司共同研制而成。该技术利用垃圾气化处理技术将垃圾气化成可燃气体,此气体可循环再利用,作为水泥生产的燃料。同时能吸收处理垃圾过程中产生的二噁英等有害物质,最终使垃圾做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水泥窑废气可发电

    在一般人印象中,水泥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然而,记者在海螺水泥生产现场采访时,没有看到浓烟弥漫,没有闻到烟尘刺鼻。花园式的工厂里呈现出一派“小桥流水人家”般的诗意,静悄悄地打造了“不沾烟尘的GDP”。

    在铜陵海螺制造一分厂,董志刚每天都要实时监测墙壁上的一块电表。 “现在每小时可以发电16300KW,也就是说,生产水泥所消耗的电有40%被‘回补’了。 ”董志刚介绍,水泥生产是高耗能工业,煤电成本要占总成本的70%左右。而水泥生产时,窑头、窑尾废气温度比较高,这部分废气余热回收再利用后可以发电。

    据了解,海螺是国内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最早应用者。1998年3月,中日合作示范项目——中国首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在海螺建成投运。目前,海螺集团已建立了成熟完善的体系,具有了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和科研团队,采用“闪蒸技术”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海螺集团总经理任勇表示,海螺集团的创新发展改写了中国水泥工业的投资、建设和发展模式,引领中国水泥工业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跻身前列,推动了水泥工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华丽转身。

    诸多“第一”领跑全行业

    在芜湖海螺,公司常务副总蔡胜发说,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千万吨级熟料基地;在铜陵海螺,公司总经理李群峰介绍,这里建成了国内第一条万吨线。在海螺集团采访期间,听到最多的就是很多个“第一”。尽管作为一个“门外汉”,对这些“第一”没有多少直观印象,但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螺集团引领行业前进的脚步声。

    海螺集团专家表示,海螺率先建成的我国第一条日产5000吨国产化示范线,结束了我国大型水泥装备重复引进、代代引进的历史,使新型干法水泥吨投资成本由原来的1000多元降低到300多元。 2005年前后,海螺在国内率先建成了4条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工艺技术领先世界5~10年。已建成投产的当今世界技术最先进、单线规模最大的3条日产12000吨熟料生产线,标志着海螺在特大型水泥生产线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上再次实现新跨越。铜陵、枞阳、池州、芜湖、英德等多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熟料基地的建成,大大提升了中国水泥工业在世界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之前,我国水泥工业一直存在着工艺技术落后、资源能源浪费大、投资成本高、环境污染重的状况,先进装备大多依赖进口。海螺集团总经理任勇介绍,多年来,海螺一直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依托技术创新驱动,着力破解制约水泥主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断提高水泥生产的现代化、大型化、集约化水平。

    一部电影诉说发展史

    海螺集团已问鼎世界水泥之巅。连续7年,海螺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011年,海螺集团税前利润总额占安徽33家省属企业利润总额的50%以上。这些数字背后到底潜藏着哪些“密码”?

    在介绍企业发展史时,海螺集团与众不同,不是仅仅播放PPT宣传片,而是将记者带进了海螺国际会议中心的一个“电影院”,让记者坐在宽敞的大沙发里欣赏了一部“三十而立”的电影。

    通过这部电影,记者了解到,海螺集团的前身宁国水泥厂,拥有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最早引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999年开始,海螺集团抓住国家“上大关小”的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在全国水泥行业率先打破“全能工厂”的建厂模式。在沿江有资源的地方建熟料基地,在靠近市场前沿没有资源的地方建粉磨站的“熟料基地+粉磨站”的建厂模式,被行业誉为“海螺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资本运作对海螺集团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作用。早在1997年,海螺就以宁国水泥厂、白马山水泥厂为主体,发起组建上市公司,抢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在境外成功发行3.61亿股H股,开创了水泥行业境外上市的先河。2002年,又成功发行A股,成为建材行业首家A+H股水泥上市公司。目前,海螺集团控股经营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两家上市公司,参股巢东水泥,拥有4支股票。

    海螺剑指国际知名品牌

    从一个山区小水泥厂,到总资产达897亿元,海螺的发展之路,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令人瞩目的“海螺现象”。

    在海螺集团采访时,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俊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进了两条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其中一条落户在海螺集团的发源地——宁国水泥厂。由于国家缺少资金,项目只引进主体设备,矿山开采和水泥装运等设备国内配套。这曾被戏称为是“头戴草帽,身着西服,脚穿布鞋”。

    现在,无论在海螺集团旗下哪个公司采访,听到最多的是“第一”、“最大”这样的词汇。在追求速度、规模、效益的同时,海螺更加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水泥生产时的余热用来发电,城市生活垃圾气化成可燃气体,自主开发的高效节能立磨、节能预热器等大型装备使水泥生产更加节能降耗。

    三十而立。海螺的成功,来源于其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战略规划,来源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把海螺建成国际知名品牌”,是海螺集团的下一个目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