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工业化进程深入发展、工业整体实力迅速提高的十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十年,是积极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工业水平奠定世界地位的十年。十年来,工业领域充分利用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快速发展,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
一、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长为全球工业经济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2003-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其中2003-2007年年均增长17%。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巨大冲击,很快走出低谷,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在遭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依然保持了11%的增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2010年,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45%,是拉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工业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4.2万亿元[1],比2002年增长6.7倍;资产总计达到67.6万亿元,增长3.6倍;利润总额达到6.1万亿元,增长9.6倍。主要工业产品规模扩张迅速。据初步统计,2011年,微型计算机产量达到3.2亿台,比2002年增长20.9倍;移动通信手持机11.3亿台,增长8.3倍;集成电路720亿块,增长6.5倍;家用电冰箱8699万台,增长4.4倍;房间空气调节器1.4亿台,增长3.4倍;彩色电视机1.2亿台,增长1.4倍;粗钢6.8亿吨,增长2.8倍;生铁6.3亿吨,增长2.7倍;水泥20.9亿吨,增长1.9倍;平板玻璃7.4亿重量箱,增长2.1倍;纱2900万吨,增长2.4倍;布837亿米,增长1.6倍;汽车1842万辆,增长4.7倍;发电量达到4.7万亿千瓦小时,增长1.8倍。
工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据中国社科院相关资料,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都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据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0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2010年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被评的26个国家[2]中排名第一。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迅速增加。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7万家[3],是2002年的2倍,实现产值43.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1%,比2002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11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企业上榜57家,比2002年增加46家。57家上榜企业中工业企业达到29家,其中制造业企业20家。
二、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水平逐步提高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成果。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22.1万亿元,占规上工业的26.2%,其中,在煤、电、油、气、水的生产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所占比重达到40%-95%;在冶金、有色等原材料领域,比重达到25%-40%;但在多数竞争性行业比重在10%以下。二是私营企业快速壮大。2005-2011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1%,增速高于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2011年,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5.2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8.5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9.9%,比2002年提高18.2个百分点。三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仍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规模以上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9%;吸纳就业2574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1%。
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一是装备制造业实力显著提升。2004-2011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7个百分点。2011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7.7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4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8%。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明显提高,如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炼钢主体设备90%实现了国产化,已经具备了全流程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建设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基地的能力。某些装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风力电机等行业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二是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2004-201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6个百分点。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8.8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4.9倍,移动电话、彩电、计算机、部分药物等主要高技术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在信息领域,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大幅提升,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和设备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在航空航天领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取得重大进展;在生物领域,创新药物和疫苗、基因工程、诊断试剂、生物育种等产业创新活力旺盛,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快于东部。2004-201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6%和16.4%,分别比东部高2和1.8个百分点。2011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1万亿元,占全国的19.1%,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16.7%提高到2011年的28.9%。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8万亿元,占全国的14%,比2002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11.3%提高到2011年的18.5%。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改善。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4]达到92.1万元/人年,比2002年增长3.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6.1%,提高6.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7.7%,提高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三、工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我国工业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达到10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4倍。2003-2007年,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平均达到19.4%。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在扩大内需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出口增长趋缓的冲击。2008年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16.7%,2011年下降到12%。
产品进出口结构优化。十年来,我国工业产品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中高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2011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6.5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65.4%,比2002年提高1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进口机电产品75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8倍;进口高新技术产品4630亿美元,增长4.6倍。
总之,十六大以来,工业领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其它不利因素带来的冲击,工业生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全球工业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工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比,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如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一些领域盲目投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难度加大;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缺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注:
[1] 来源于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年报数据,下同。
[2] 包括中国、印度、韩国、美国、巴西、日本、墨西哥、德国、新加坡、波兰、捷克、泰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爱尔兰、西班牙、俄罗斯、意大利、南非、法国、比利时、阿根廷和沙特阿拉伯。
[3]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划分。
[4] 平均每人创造的工业总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