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水泥产业经济效益下滑原因初探

更新日期: 2005年10月14日 【字体:

      从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以来,由于新增水泥生产能力仍然惯性施放,水泥工业效益下滑、亏损企业增加、一些省市出现全行业亏损。究其原因,从上至下无不一言以蔽之:因为供大于求!

      但是,从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1至8月累计水泥产量64429.39万吨,同比增长9.97%,水泥产销率达到97.87%,
应当说是处于正常水平。在产量平稳增长、产销衔接正常的情况下,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7月份下降43.42%,8月份又下降37.14%。所以,我们不能用供大于求来作为效益下滑的唯一理由,从而使更深层次的原因隐蔽起来。

      水泥是周期性的行业,行业景气周期和非景气周期相互轮回的过程中一时出现供大于求,应当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供大于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在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相互转换中,多数的情况下是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

      我们知道,水泥一旦应用,就成为耐用品。西方工业国家在经济周期变动而产生供需波动的时候,或是我国在几次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时候,都是首先在耐用品的需求方面发生较大的失衡。而西方国家,耐用品产业的集中度很高,在对耐用品的需求发生猛烈下降的时候,往往是采取控制产量的办法来制止产品价格的下降,保持企业的效益不发生大的滑落。但是在我国水泥行业,事实已经证明这种办法在当前行不通!

      我国的水泥企业,在1995年有生产许可证的有8千多个,虽然经过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力以及兼并重组减少
了一部分,但又新生了一部分,目前有生产许可证的仍有7千多个、年生产平均规模只有十几万吨,此外无证非法生产的还有一批企业(数目不详)。水泥行业是竞争性的行业,行业中生产者的多寡决定着该行业的竞争程度。在行业景气度下降的时候,面对遍地开花的中小企业,谁也无法控制地区的或者是全国的产量,究其根源就在于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和过度分散而导至的无序竞争。

      从2004年末就开始的水泥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煤电油运的涨价造成水泥生产成本的上升
。燃料、动力系上游产品,上游产品涨价本来应该由不同层面行业的产品共同吸收,但是,在燃料动力、水泥、建筑与房地产这三个产业领域中,煤炭业成为爆发户,建筑与房地产业毫不受损,只是水泥产业完完全全地吞下了燃料涨价的苦果。水泥业不但没能把燃料涨价对产品价值的影响传递到下游产业中去,建筑房地产业反而又将清欠民工工资的资金包袱转嫁过来,使水泥行业未付账款进一步增长。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依然是由于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和过度分散而导至的无序竞争。

      目前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已基本完成,市场经济中的水泥行业,整个行业也好或是某一地
区的企业群体也好,龙头企业也好,都无法左右水泥的产量,也无法制衡水泥的价格,更不用说驾驭市场了。同样是受到宏观调控影响、同样被认为发展过热、屡屡被闪亮“供大于求”、“库存增加”红灯的钢铁行业,由于产业集中度和制衡价格的能力比水泥行业要好,其销售利润和总体的经济效益均远高于同一个时间段的水泥行业

      解决水泥企业整体效益下滑的办法从根本上说只能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强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同时,
尤其要注意加强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大产业的集中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逐步改变水泥产业粗放的经营方式,彻底改变水泥工业的面貌。

来源:数字水泥网资讯中心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