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
  • 暂无资料

大连水泥集团的浴火重生

更新日期: 2009年08月26日 作者: 唐枫 来源: 大连晚报 【字体:

    武汉长江大桥、北京展览馆、人民大会堂、大庆油田,辽宁电视塔、大连香炉礁立交桥、富丽华酒店、周水子机场……几乎每个见证共和国60年成长历程的建筑中,“大水泥”都用自己的方式烙下坚固永恒的印记。这座始建于1907年的百年老厂,紧紧跟随共和国60年前进的脚步,一次次浴火求生、凤凰涅槃,不久前,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它的历史终被缓缓揭开。

    如今的大连水泥集团前身为大连水泥厂,始建于1907年,当时名为“日本小野洋灰株式会社。”随后经过一系列变更,1955年6月6日,归属中央人民政府建材部,正式命名为“大连水泥厂”,1994年7月实行公司制,更名为大连水泥集团公司,2000年 成立“大连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伴随新中国成立起来的企业一样,大水泥经历了改革前的“坐享其成”的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后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镇痛,以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的脱胎换骨。凤凰三涅槃,终于展翅高飞。

    “实施技术改造是找死,不实施技术改造是等死”

    改革开放以后,1986年,大水泥第一次面临生死抉择。至1986年,企业已运行了近80年,设备严重陈旧,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被国家建材局列为“七五”期间14个重点抢救老水泥企业之一,进行老企业技术改造势在必行。

    当时水泥行业内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实施老企业技术改造是找死,不实施老企业技术改造只能是等死”,面对这样一个形势,公司还是果敢地实施了老企业技术改造。一、二号窑拆除拉开了老企业技术改造的序幕。这两个窑是工厂的老窑,1987年向国家申报项目,1989年改造开始进行,到1992年5号新窑建成投产。同时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在当时实现了原料节能、效率提高,粉尘降低的效果。1994年,1万2千瓦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老企业技术改造完成。

    通过老企业技术改造,企业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观,粉尘排放等各项环保指标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水泥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耗也得到有效控制,更为突出的一点是这次技术改造挽救了大连水泥厂,为企业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百年老厂不能在我们手中毁掉”

    1972年,周恩来总理乘专机到大连接待外宾,下飞机后,总理发现机场对面一处建筑上空粉尘很大,就问是哪个企业,随后总理表示:“这样的企业放在居民区里不太合适,应该进行搬迁改造。”随后,我市几任领导都开始研究水泥厂搬迁改造问题。

    但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周水子一带有丰富的水泥原料——石灰石资源,并且这些矿石中石灰石含量在 70%~80%,而普通矿石石灰石含量只能在30%~40%左右。地理资源良好的优势使大水泥搬迁迟迟不能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使得水泥集团的发展再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老生产线诸多沉疴也越发突出,不仅工艺技术已经落后,污染得不到根本治理;能源消耗惊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和人员包袱,生产经营已步履艰难。

    1998年,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面对生产极度困难、企业内忧外患的压力,集团董事长金长毅提出:“百年老厂不能在我们手中毁掉。”这为公司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想求生存必须搬迁改造。

    2007年12月29日这天,公司1000多职工全部围拢在厂区,随着时任大连市市长夏德仁摁下电钮,大连水泥厂伫立百年的烟囱应声倒下,这意味着,原来地处居民区的百年老厂寿终正寝,很多职工在倒塌的废墟旁流下眼泪。

    重生必然伴随着阵痛。但痛过之后就会迎来新的生命活力。大连水泥厂搬迁改造异地新建日产5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得到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被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批国债项目之一,同时被列为大连市为民办十六件实事当中,也是政府挂牌督办项目之一。该项目2006年8月开工,2008年3月点火试运行。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将生产优质高标号水泥20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1.5亿元,税金0.86亿元,利润总额1亿元。提高了大连市北部地区空气质量,加速了大连市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它大大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

    一提起水泥厂,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粉尘飞扬、乌烟瘴气的厂区环境,但就在不久前,记者去搬迁后的大水泥采访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厂区上空蓝天白云,厂区内红花绿树,蓝砖碧瓦,如果不是介绍,谁能想到这里就是生产一碰一包灰的水泥呢?环保,决定企业生死的一招棋,大水泥又成功作出取舍。

    当年进厂的大学生,曾根据当时的流行歌曲《战士的第二故乡》改编了歌词描绘当时的水泥厂:粉尘满天飞,浓烟绕房梁,低矮的厂房,破旧的设备,啊,水泥厂,我的第二故乡……由于厂区坐落在周水子机场居民区内,虽然企业近年来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治理环保,但仍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那是个经济并不宽裕的时代,但水泥厂附近居民家不少都配上了DV机,为的是发现水泥厂有粉尘就拍下,然后到环保部门告状。当时周水子机场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航班一般不在这里过夜,因为飞机停在机场,一夜时间上面就布了一层粉尘,这对飞机腐蚀性很强。当时水泥厂工人上班都戴着双层大口罩、从头到脖子围上几层大围巾,因为上班时都包得严实,谁也没见过谁的庐山真面目,以至于一起工作几年的同事,下了班走在街上不认识。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这一环保理念已深深扎根于全体职工的心中。技术改造、创新,到现在的搬迁,公司开始大刀阔斧实施环保治理,为消灭粉尘污染,公司不断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更新设备,加强管理,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周水子国际机场及泡崖地区周边的环境质量。

    近几年,公司也先后获得国家建材行业环境治理先进单位、大连市“花园式工厂”等光荣称号。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