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历经沧桑三十载 持续创新铸辉煌

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更新日期: 2010年01月11日 作者: 刘慧敏 刘森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始建于1981年,前身淮海水泥厂是国家“六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水泥企业之一。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成长为淮海经济区水泥生产龙头企业,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旗下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之一,也是中国联合水泥淮海运营管理区驻地。

    2007年年底,节能减排的战鼓在水泥行业敲响。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践行中国建材“善用资源、服务建设”的发展理念,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对上世纪建设的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实施了节能降耗环保综合技术改造,创下了我国水泥行业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改进中单线最大产能的历史。2009年11月,当喷薄而出的火焰点燃这条见证了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见证了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成熟发展历程的新线窑炉时,淮海中联已然走过了30个春秋。

    沿着淮海中联发展的轨迹,我们深切地感受着它的成长、它的壮大,更期待着它蓬勃的未来。

    百折不挠    艰苦奋斗扭转乾坤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1978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淮海水泥厂作为国家“六五”期间重点建设中首批引进国外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的企业,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江苏省委组成了以副省长周一峰为组长的淮海水泥厂建设领导小组,徐州地委组成了以地委常委、副专员刘淑湘为首的淮海水泥厂工程建设指挥部,15个设计单位、11个施工单位、54个协作单位的上万人建设大军齐聚淮海大地,历时11年,在一片荒芜的山峦沟壑之间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水泥生产线。

    整套设备从东欧引进,在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制造上先天不足,企业从建厂到投产及后续发展都充满了曲折。1985年,企业开始试车,两年的试车时间,就实施了1300多项修配改项目,用完了为生产准备的两年的备品备件。1987年,企业转入试生产,3年的试生产时间,设备故障率为33%,年故障次数在500次以上。1989年12月16日,淮海水泥厂勉强竣工验收,当年共生产熟料24万吨、水泥23万吨,仅达到设计能力的1/4。企业在建设初期经受着磨难,并在磨难中缓慢成长。

    1991年,在当时的国家建材局领导的支持下,企业开始筹划对这条生产线进行“手术”。时任厂长的陈凡章和时任党委书记的钱维云带领着公司全体员工,开始了对生产线烧成系统实施我国建材行业史无前例的国产化技术改造,历时4个月并一举取得成功,还获得了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轰动了国内外水泥业界,成为我国建材史上的一个奇迹。

    通过对国外设备的技术改造,我国水泥工艺设计人员得到了锻炼,更培养了一大批相关建设装备人才。此后,企业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又对该线进行了大量的挖潜改造,生产设备能力和系统平衡不断优化,年产量从1986年的6万吨,到1990年的30万吨、1992年的54万吨、1998年的90万吨、2004年的116.9万吨,为企业的发展腾飞奠定了初步基础。

    增势强劲    企业创新阔步向前

    建厂后历经的几千次技改,使企业逐渐提高了生产能力。到1991年,烧成系统的重大技改终于救活了企业,达产达标后每年持续的技改不断提高产量和系统运行效率,通过不断引进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水泥综合能耗,企业呈现出增势强劲、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1995年,淮海水泥厂实行公司制改革,改制为江苏巨龙水泥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江苏巨龙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改制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和徐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两家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9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将股权转让给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中联巨龙淮海水泥有限公司更名为淮海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归依中国建材旗下后,按照集团淮海经济区整体战略部署,贯彻“引领行业整合,带动结构调整”的发展思想,2003年,淮海中联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开工奠基,淮海人建设第二条生产线的梦想终于实现。

    2004年年底,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顺利点火,江苏连云港、宿迁和安徽阜阳3座粉磨站先后开工奠基。2005年4月,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试生产半个月即达标运行,创造了我国水泥行业的又一个奇迹。2005年年底至2006年年初,连云港、宿迁、阜阳粉磨站一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

    2006年,在中国建材协会会长张人为,中国建材协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中国建材集团及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联合水泥集团重组原徐州海螺,成立了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新公司交由淮海中联管理。一年后,凭借多年操控大型水泥窑炉的丰富经验,淮海管理团队不仅实现了重组公司运营的平稳过渡,熟练掌握了驾驭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的技术,并且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技术攻关,使该条生产线持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屡次刷新历史纪录,成为中国建材集团乃至我国水泥工业的一个标杆性企业。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再铸辉煌

    淮海中联1号窑熟料生产线自1985年建成以来已运行20多年,虽经持续的挖潜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建设时间较早,主要设备均为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初期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较之当前的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仍显得十分陈旧落后,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该生产线停窑故障频发,产能利用率呈明显下滑趋势,维修费用日趋增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从根本上不能适应国家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政策要求。

    根据中国建材集团“善用资源、服务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建设“创新绩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责任型”企业的要求,在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联合水泥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淮海中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国内日产2500吨旋窑设备仍在上马的形势下,率先淘汰了曾享有“亚洲第一大回转窑”之称的1号窑熟料生产线,并在原地建设了一条日产4800吨熟料生产线。项目的实施,对水泥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技改后,该项目能耗指标比我国2006年水泥生产线平均能耗降低20%以上,每年节约标煤4.35万吨。

    2009年11月3日,淮海中联为1号窑熟料生产线节能降耗环保综合技改项目举行了竣工庆典。雷前治、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姚燕和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为生产线点火。该项目的投产,成为淮海中联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同时,对促进国内水泥产业开拓新的技改思路,将水泥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调整向低消耗、低成本、少污染方面转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截至2009年年底,淮海中联形成了日产优质熟料1万吨的产能规模,成为淮海经济区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

    同时,以淮海中联董事长刘彬为首的现任领导班子,按照中国建材、中联水泥的战略部署,结合企业规模发展需要和生产经营实际,探索实施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区域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并完成了对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商业智能系统等项目,企业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企业实现快速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靠着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靠着科学发展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今天的淮海中联更焕发出新的生机。30年沧桑风雨的磨砺,验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