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详情

宁夏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水泥产能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

更新日期: 2017年04月14日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字体:
摘要: 《宁夏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中针对水泥行业提出了发展思路和目标:加大过剩产能淘汰力度,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升级改造,大力推动收尘、脱硝等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强化行业自律;优化存量,鼓励企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构建节能减排服务产业链体系。到2020年,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

    《宁夏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中针对水泥行业提出了发展思路和目标:加大过剩产能淘汰力度,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升级改造,大力推动收尘、脱硝等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强化行业自律;优化存量,鼓励企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构建节能减排服务产业链体系。到2020年,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落实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我区工业创新发展、转型追赶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推进全区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撑全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依据《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宁党发〔2015〕43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宁政发〔2016〕30号),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和“十三五”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1.规模总量持续扩张。
 
    “十二五”时期,全区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72.2亿元,同比增长7.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1.95%,高于全国年均增速4.52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86户,较“十一五”末的975户增加21.6%。工业园区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壮大、层次不断提升,目前共有各级工业园区31个,入园企业1745户,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8%,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现代纺织等重点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工业园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工业投资实现倍增。
 
    “十二五”时期,全区工业累计完成投资6200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1.8倍;工业技改投资1508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1.7倍。其中,宁东至浙江输电、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等超百亿元项目加快推进,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华电宁夏灵武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机组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轻工业占比持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比重不断提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2%,新能源装机占电力装机比重达到36%;新型煤化工产能增加2.9倍;六大高耗能工业产值比重从“十一五”末的59.5%下降至52.6%;以现代纺织、特色食品为主的轻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7.9%,比“十一五”末提高3.1百分点,2015年增速达到15.7%,高于重工业增速9.3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0%,比“十一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区龙头企业从50户扩展到60户,2015年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6.7%,神华宁煤、共享集团、吴忠仪表等一批骨干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4.两化融合稳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全区不断加大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两化融合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区两化融合指数达到48.78,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光缆总长度超过7万公里,建成4G基站将近4400个,WLAN(无线局域网)公共运营接入点数达到3.3万个,已基本建成覆盖面广、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网上丝绸之路宁夏枢纽工程加快推进,中卫西部云基地加快建设,已完成投资20亿元,建成了4.5万台服务器容量,“8朵云”应用逐步落地,为打造“智慧宁夏”提供了关键支撑。智能制造加快推进,巨能机器人、小巨人机床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快速发展,带动全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工业领域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截至2015年,全区R&D经费支出25.48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18.77%;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20.25亿元,较2010年增长132.06%;科技创新成果较2010年增长46%,其中技术应用成果增长66%,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7倍。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研发机构222个,建成国家和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72家,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高新技术企业62家,全区研发载体能力不断增强。
 
 
    6.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区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年底,全区万元GDP能耗为1.76吨标准煤,比2010年下降16%,完成“十二五”国家目标任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9吨,比2010年下降46%;全区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5%,比2010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轻重工业结构不均衡,全区轻工业占比17.9%,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煤炭、电力、原材料等高耗能产业占全区工业的75%以上。制造业贡献程度较低,全区制造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占比不高,2014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2.3%,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将近8.3个百分点。高端、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少,产业链不健全、产业配套有待形成。
 
    2.质量效益和投资效率偏低。
 
    受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比重较大的影响,工业经济增长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6个百分点;每百元资产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2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2.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3个百分点。企业成本偏高,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2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产品周转较慢,2015年,全区工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32.96天,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2015年全年工业投资效率为0.60,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低于西北五省中除新疆以外的其他省份。

    3.自主创新能力和两化融合水平有待提高。
 
    各领域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低于全国水平。2015年,全区R&D投入占GDP比重约为0.9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0%,全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国末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两化融合指数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企业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数控化率仅为30%,比全国75%的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
 
    4.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当前,全区工业能耗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较大。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403吨标准煤/万元,位列全国后位。“十三五”期间,宁东基地煤化工项目的投产将使能耗继续快速增长,预计将增加2300万吨标准煤,对全区完成单位GDP能耗削减目标影响较大。“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对能源消耗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并继续作为约束性指标,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对全区未来工业发展空间形成较大制约,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5.电力市场化改革亟待加快。
 
    我区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尚未形成,竞价上网和销售电价放开的目标尚未实现,社会资本进入输电和配售电业务还存在一定困难,电力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区内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增长较快,但用电需求增速放缓、外送需求下降影响,供大于求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加之总发电量下降、全面放开电力直接交易、上网电价下调等因素影响,传统火电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弃风弃光问题也较为突出,亟需通过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
 
    (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分析。
 
    1.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我区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带来了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工业领域加速创新应用,推动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变。新科技和新需求快速对接,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渐成规模,网络企业、虚拟企业等小型化、专业化、智能化、平台化、网络化的生产企业渐成产业组织新特征。必须准确把握产业变革的新变化新趋势,通过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聚集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内生创新活力,推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部署,为我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政策机遇。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成为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国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工业发展新活力,实现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以及配套的重大工程、专项行动等精准政策的实施,为我区工业转型追赶带来重大契机。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加快实施,为我区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带来历史性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是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决策,也是内陆地区释放发展潜力和构建发展动力的重大契机。要紧紧围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构建陆上、空中和网上丝绸之路,带动提升我区开放型工业经济水平。
 
    2.面临的挑战。
 
    国内外更加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是我区工业健康稳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从国际看,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新兴经济体困难明显加大。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紧迫。从我区看,工业增长长期倚重倚能,产业两头在外和重工业产能过剩等矛盾使产业效益受到严重挤压,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的压力较大,人才资源、创新要素等的不足成为亟待补齐的短板。从周边区域发展看,在资源禀赋相似、市场发育程度相近的条件下,较为相似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导向,导致我区在区域竞争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和矛盾,需要尽快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为工业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十三五”期间,我区工业仍将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增量中调整,在转型中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全区工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四个宁夏”建设,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着力强化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补齐短板,坚持以激发工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路径,大力实施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富民共享、生态优先战略,做优做强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六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决淘汰低端落后产能,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形成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把我区建设成为西部“互联网+制造业”先行区、西部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支点,确保我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发展方针。
 
    ——坚持供给优化与需求牵引并举,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同时,重点从供给侧出发,着力解决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减少低端无效供给,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支持困难企业、贫困地区转型发展。注重用改革的办法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以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创造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推动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变化,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并行,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科学应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对我区工业发展的影响,把握好调结构与稳增长的结合点,以优质有效投资为牵引,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同时,以投资引导功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端高附加值产业,构筑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转型发展后劲。
 
    ——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并进,加快培育全区经济发展新动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突出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优化发展。加强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和创新模式与传统产业对接应用,严控高耗水、耗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水平;积极引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互联网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加快生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统筹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并重,推动中阿经济合作水平上台阶。抓住国际竞争格局变化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重构对我区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契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在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同时,发挥区位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我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的能力,将中阿经济合作打造成国际区域合作的典范。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通过创新发展、转型追赶,把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为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
 
    1.工业产值迈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质量基础上,工业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力争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700亿元,年均增长11.93%,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左右,年均保持8%的增长速度,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产业结构形成新优势。传统产业存量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增量不断扩大,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力争到2020年,轻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5%,轻重工业比达到25:75,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继续下降,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全区工业新的增长点。
 
    3.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集聚创新要素、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领带动全区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持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争取建成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协同创新联盟,国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0个。
 
    4.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进展,智能制造处于西北地区领先水平,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有效应用,为全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重要作用。到2020年,宽带普及率达到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使用率达到6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
 
    5.工业投资实现新增长。工业投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成为传统行业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托和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的主要推动力。“十三五”期间,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万亿元,年均增长12%;技术改造投资3035亿元,年均增长15%。
 
    6.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成效显著,重点行业单位制造能耗、物耗、水耗、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8%,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三、重点产业发展导向
 
    做优做强四大主导产业,打造全区工业增长主阵地。
 
    推动现代煤化工、现代纺织、葡萄酒、特色食品及用品产业延长产业链、培育品牌、做出特色,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以特色化产业发展带动地区脱贫,加快形成带动全区工业增长新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一步提升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大力推动煤电、煤电冶,以及煤建材等一体化与煤炭多联产,加强相关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延伸,强化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模式,推进五大传统产业整合和集约集聚化发展。到2020年,五大传统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左右,占全区工业的比重较“十二五”下降10个百分点,控制在50%以下。
 
    建材。
 
    (1)发展思路和目标。
 
    重点发展绿色建材,提升建材产品档次和质量,支持建材企业利用矿渣、钢渣、粉煤灰、电石废弃物及铁矿尾矿砂等工业固废,发展特种水泥、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加快发展节能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等绿色节能建材产品。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压减产能,整合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到2020年,建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非烧结类建材产品占全部墙材制品的70%左右,打造西北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2)发展路线图。
 
 
    控制优化产能过剩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总量控制、扶优汰劣、上大压小、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采取限制新建、扩建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产业产能,放缓建设其他能耗高的产能。引导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工业生产基地,以水泥、焦炭的产品升级化解产能过剩,助推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清洁生产效率,做好对产能过剩、长期亏损、困难企业处置工作,着力消化企业库存。“十三五”期间,节约能源消耗约为280万吨。
 
    水泥。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加大过剩产能淘汰力度,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升级改造,大力推动收尘、脱硝等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强化行业自律;优化存量,鼓励企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构建节能减排服务产业链体系。到2020年,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
 
    (2)发展路线图。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科技资源充分共享的开放型产业创新体系。以重大技术、产品科研项目为纽带,发挥龙头企业牵头带动作用,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组建一批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加强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鼓励骨干龙头企业与国内外专业科研机构合作,打造智能工厂创新中心,依托互联网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技术转移能力建设,探索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区级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推进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引导区内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多种形式,推动先进科研成果向本地转移扩散。完善军民技术对接机制,发挥中卫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园区载体作用,推动军工和民用技术间转移应用。依托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企业、财政、金融、民营资本、风险投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二)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推进企业在节能降耗、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智能生产线、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推动冶金、化工、现代煤化工等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依法依规淘汰水泥、钢铁、铁合金、电石、焦炭、化肥等行业落后产能,支持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资本运营、战略转型、搬迁改造等方式压缩产能,严控石油化工、煤炭开采、火电等高耗能行业及重化工业产能过快增长。重视相关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增强现代煤化工、冶金、矿山机械、数控机床及机器人、农机装备、新能源装备等产业本地配套能力,优化完善产业链条。推进实施“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在特色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领导力的单项冠军企业,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
 
    (三)提高两化融合水平。
 
    分类推进离散型、流程型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实践。全面推进自治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完善符合我区工业特点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培育和规范我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提升贯标质量和机构服务水平。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煤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推动高效协同研发、质量精细管理、协同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等新业务,组织实施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发展数字化矿山,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试点,鼓励企业依托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协同制造。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数据挖掘系统、商业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技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健全完善两化融合技术支撑体系,依托西部云基地,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云端+终端”工业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宁夏”云应用平台建设,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建成“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四)推动“四新”产业发展。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互联网+产业联盟+园区载体+产业基金+金融+人才”,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竞争增长新动力。以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平台,以“众智”推动新技术的设计开发。加快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培育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催生的远程运维服务、在线支持服务、智能生产系统解决方案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孵化器建设,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为支撑的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共享装备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鼓励制造企业剥离非核心的物流业务。推动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工业云平台、第三方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协同发展,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新商业模式。推进特色产品电商进农村,实现贫困村电商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拓展贫困地区产品外销渠道。
 
    (五)加强工业基础建设。
 
    紧密对接国家工业强基发展目录、工业强基专项、国家科技专项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行业领域,支持一批具有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前景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的项目,发展一批基础好、带动能力强、重大工程需求迫切的“四基”产品技术。引导煤炭、化工、电力等领域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的战略合作,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技术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推进工业基础领域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整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性能。
 
    (七)实施“三品”提升战略。
 
    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三品提升战略,丰富全区质量好、品牌响的高端工业产品供给,优化制造业供给体系。
加快构建产品绿色、技术工艺环保、装备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绿色制造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设计,通过试点示范、实施能效和水效领跑者制度等方式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支持装备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和再制造。通过节能补贴、建立绿色产品激励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发节能环保产品,强化绿色产品的市场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坚持以水定产,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鼓励发展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产业,采取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措施,严格限制高耗能项目,加快推动高耗能产业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宁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强化节能环保产业支撑能力。
 
    (八)打造产业开放高地。
 
    加快区内外产业合作,推进中国阿曼(杜古姆)产业园、中国沙特(吉赞)产业园境外产业园建设,深化与阿拉伯国家及有关地区产业合作,推动与欧洲、非洲、美洲国家产能合作,进一步强化与津京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务实合作,打造西部工业开放高地,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关键技术和装备进口,加强企业“走出去”融资渠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赴港上市融资。引导外贸出口产品高端化发展,鼓励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推动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率先“走出去”。深化产业研发国际合作,扩大对外人文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人才、信息资源密集地区设立、收购研发机构,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强化外贸支撑能力,加快建设网上丝绸之路宁夏枢纽工程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及有关地区的现代物流体系,构建丝路陆空物流枢纽,构筑丝路建设服务平台,高层次、高标准打造“中阿博览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
 
     五、空间布局
 
    (一)一核。
 
    “一核”指将以银川为中心,坚持发展以“高、轻、新”为特征的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特色食品及民族用品、葡萄酒、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全力打造全区高端制造业核心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现代能源化工基地。依托宁夏现代纺织产业示范园,打造现代化生态环保型纺织工业基地;依托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发展特色食品产业;依托滨河新区产业园发展现代纺织、大数据及衍生产业、新能源产业;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及临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依托银川市、宁东新区等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现代能源化工基地,成为新的增长极。到2020年,将银川打造成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战略性新材料示范基地、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羊绒集散地和羊绒制品加工基地。
 
    (二)两带。
 
    “两带”指围绕交通干线、资源禀赋、城市区位、产业分布特征重点打造沿黄城市带和清水河城镇产业带。
 
    沿黄城市带。充分发挥黄河流域的资源优势,坚持发展以“专、特、精”为特征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特色食品及民族用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和云计算等产业。围绕优势农业资源,突出发展草畜、马铃薯、中药材、冷凉蔬菜及小杂粮加工等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提升枸杞、硒砂瓜、草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层级,建设红寺堡、永宁闽宁镇、青铜峡甘城子葡萄产业带。大力发展现代纺织、粮油加工、葡萄酒等优势产业,全面提升轻工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提高轻工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一批技术高端化、制造智能化、产品优质化、管理数字化的现代装备企业,引导企业逐步向化工装备、非煤矿山、港口码头皮带输送机、节能电机、变频电机等领域扩展。稳步提升钽铌铍钛稀有金属新材料、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功能材料以及高附加值碳基新材料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不锈钢、宽厚板材、钢绞线和钢帘线,加强微合金钢炉料和特殊硅合金产品的生产研发。
 
    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发展以“特、轻、软”为特征的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积极培育建材、民族医药产业,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推进包括枸杞产业示范区在内的10个农业集中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牛羊肉、马铃薯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马铃薯、草畜等特色产业加工规模。推进各风电项目建成投产,带动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通用航空、商贸流通业,打造西兰银区域物流中心,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加大重点工程项目、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向中南部有条件的地区倾斜,实现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
 
    (三)多园。
 
    围绕各工业园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特征和产业基础,以现有园区为基础,按照全区一盘棋的发展思路统筹各级工业园区布局,重点打造若干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工业园区,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级园区为支撑、其他园区为补充的园区体系,打造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和完善规划组织协调和推进机制,强化各市、县(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抓总功能,建立日常工作协调等制度,形成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健全完善规划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将市、县(区)完成年度工业增长目标、创新能力提升目标、结构调整目标和节能降耗目标纳入自治区效能考核内容。做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并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发展,保障总体规划落实。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要求,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加快政府职能由行业管理向产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向转变。紧抓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兼并重组、一企一策等方式处置“僵尸企业”。深化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积极实施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供模式,加快推动中宁工业园区、平罗工业园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具备条件的园区建设智能微网(局域电网),探索建立煤炭、发电、高耗能用电价格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化电价调节机制。用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构建“大通关”建设,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依托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等方式支持企业,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主体作用,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建立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支持高端产品、关键环节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重大项目等,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加大特困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力度,以兼并重组、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多种方式盘活有效资产,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处置非经营性资产和不良资产,利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做好分流安置人员等保障工作。继续加强与国债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工程包、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的对接,争取更多国家资金支持我区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鼓励支持企业改制、挂牌与上市,通过证券、期货、基金、债券、保险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拓宽重点产业项目融资渠道,引导大型企业利用融资租赁等方式实现设备更新改造。创新发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新模式,建立创投基金和科技风险补偿制度,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产业链融资,对产业链上的多个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着力降低企业成本。
 
    全面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政策,全面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调低社保综合费用,实施企业稳岗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支持发电企业发展向大用户直供模式、园区建设智能局域电网,支持燃煤电厂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企业利用矿热炉余热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电厂,降低运营成本。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重点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加强三方物流企业建设,推动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降低企业流通环节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挖掘发展潜力,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在内部管理、技术标准、产品质量等方面对标国内外先进及行业一流水平,主动降本增效。
 
    (五)完善要素保障体系。
 
    强化人才保障。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重点推进领军人才企业家、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优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区域特色人才项目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等6项重大人才工程,分类制定人才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励企业利用北上广的人才优势,在发达沿海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加强院地合作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工业发展急需的“大国工匠”,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强化工业载体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快低成本化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加强煤、电、气、运等要素保障协调,落实各园区在电力供应、电价、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对不同园区、不同产业的节能考核实行分类指导、差异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政府领导、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大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安,深化隐患治理专项行动,强化基层监管能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项目用地规模、空间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进一步优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空间布局,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引导工业企业按产业类型进入园区。对在园区内建设的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保障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对鼓励类工业项目优先保障用地。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和用地标准,鼓励工业项目使用未利用地。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制和分期供应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僵尸企业”搬迁改造和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
 
    (六)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健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企业研发设计、试验验证、共性技术转化、科技信息服务等服务平台建设,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推进“八朵云”建设与应用,整合各项信息资源,形成覆盖全区的政务网络。完善军民结合公共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军民结合信息交流共享和军民用技术高效转移,不断提高军民用资源利用水平和公共管理效率。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科技资源、人才交流、法律咨询、财务管理等专业服务;加强“16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在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环节的普及推广和深化应用。围绕贫困区域主导产业,为当地加强信息服务,加大行业培训和指导。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分析,完善工业运行监测平台功能,及时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加强企业产供销对接,主动帮助企业解难题,确保工业生产平稳、有序。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