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四师”:西北革命策源地
1923年5月,在绥德县城疏属山腰北门巷原绥德中学堂校址上,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四师”)正式创建,成为除榆林中学外,当时陕北23个县另一所中等教育机构。在这里,一批以李子洲为首的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掀起了一场革命教育和教育革命,成立了陕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培养了大批党员和军事人才,成为西北革命策源地。
这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红色学校,尽管曾先后更名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等,但不变的是师生们在各阶段中的奉献进取精神。革命先驱的光荣传统在这里持续发光发热。
日前,记者来到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绥师”)校史馆,映入眼帘的“四师”老校门,保存80余年的校旗,以及一本本沉甸甸的教材、一张张满载历史记忆的照片,无不诉说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红色“四师”的点点滴滴。
陕北的“红色学府”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当时众多青年的命运,出生于绥德县的李子洲便是其中一位。在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李子洲从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进而成为中国革命的实践者,并成为西北地区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中共西北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22年,得悉陕西当局拟成立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办学地点没有确定时,李子洲深知陕北教育机构奇缺,便与呼延震东、白超然作为旅京陕北学生代表,向陕西政教界说明在绥德开办师范学校的重要性,杜斌丞等人也向省上力争,最终使“四师”设在了绥德。
1924年秋,在榆林中学任教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中共党员李子洲就任“四师”第二任校长。同年8月25日,在开学典礼上,李子洲表明了“为以马克思主义唤醒青年,唤醒农民工人及一切劳苦人民,改造中国,进行革命,建立人类最科学最美满最理想的共产主义中国”的就职意愿,并要求学生“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李子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全面抛弃旧教材中的糟粕,以《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主义ABC》《社会主义浅说》等马列主义课程作为人人必学的课程。并以反迷信、反唯心主义、反保守,提倡唯物史观、科学人生观、宇宙观为提纲,精选古今中外名家文豪或文艺著作、经典原文、经典要义以及马恩列斯原著摘录为内容自编讲义,作为国文课本教材。李子洲先后邀请王懋廷、王复生、田伯英、杨明轩等进步知识分子来校任教。由此,“四师”掀起了一场革命教育和教育革命,使“四师”成为继榆林中学之后,陕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主要阵地。
1929年6月18日,李子洲在狱中病逝。1940年,毛泽东亲笔题词称李子洲为“陕北共产党奠基人”,朱德在李子洲墓碑上题词“陕北共产党发起人”。2000年7月15日,习仲勋为李子洲题词“一代英烈 千秋功臣”。
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
“四师”是陕北党、团组织的发源地。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让“四师”的一批进步师生积极向党靠拢。1924年12月上旬,“四师”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绥德支部。这里,还成立了中共绥德小组,这是陕北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点燃了陕北革命的星星之火,‘四师’成了陕北有志青年最向往的地方。”榆林学院李子洲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王天强介绍,陕北革命的火种就此点燃,为陕北特委的成立、武装斗争的开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据记载,至1926年冬,“四师”培养的400余名学生中,80%的学生都加入了党、团组织。此后,“四师”点燃的革命之火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到陕北各地及毗邻省份,北至府谷,南至宜川,西至银川,东至山西汾阳等地的团组织,都是由“四师”师生组织建立的。
力挽狂澜 挽救“绥师”
1943年2月,习仲勋奉调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对更名后的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十分重视。
当年4月,西北局抽调一批骨干力量派赴绥德师范加强学生工作,齐心是主要带队人。到达绥德后,她被编入绥德师范秋三四级学习并担任支部书记,后调整到三二级毕业班,并任学校党总支委员。
之后不久,绥德师范受“抢救失足者运动”错误影响,引起了习仲勋的高度警觉。他多次到学校召开会议,与师生代表谈话,了解真实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习仲勋向党中央和西北局报告,如实反映了绥德地区发生的情况,建议纠正整风运动中“左”倾偏向。在党中央的指示下,领导学校开展甄别纠错工作,从而挽救了大批师生,挽救了绥德师范,更为全边区整风运动走上正轨作出重要贡献。
经历这场特殊斗争后,习仲勋与齐心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在1944年4月28日结为一对革命伴侣。
新中国成立后,绥德师范不再承担党政干部培训工作,恢复为单一性质的师范学校,为陕北地区特别是榆林的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优质人才。2017年7月24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绥德师范并入榆林学院,保留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校牌并且增挂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校牌,主要承担师范类人才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等职能,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