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企业

南方水泥横空出世惊天下

——关于中国建材、水泥股东、南方市场“亨得利”的述评

更新日期: 2007年09月11日 作者: 董波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摘要:这篇述评,以其广泛扎实的素材,深刻而准确的分析,讲评了南方水泥、浙江水泥以至整个水泥行业的发展大势,可以说看“南方水泥”知天下。虽然不能说文中的观点都是正确的,都能取得所有人的赞同,但是能够让人深思,就足够了。

情有所属 水泥股东当机立断

  实际上,资本大鳄对浙江水泥的觊觎和垂涎时日已久,他们与浙江水泥企业的勾连十分引人瞩目。高盛集团旗下的公司早在2005年10月就开始了与浙江红狮集团的洽谈,摩根士丹利名下的机构也频繁造访浙江水泥老板。在今年2月28日召开的“水泥浙商大会”上,就四处晃动着国外银行“襄理”和基金“代表”的身影,他们优雅地喝着咖啡,机敏地四处攀谈,风度翩翩地交换名片,目光坚定地寻找“猎物”。

  与此同时,国内水泥巨头也没有掩饰和放弃过对浙江水泥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的意向和尝试。今年第一季度,“海螺系”4家企业通过二级市场共计买入尖峰集团1143.49万股,分别占据尖峰集团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大流通股的地位,持股比例占流通股的4.60%,被认是海螺集团向尖峰集团释放的善意;另外他们向江西水泥的示爱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众多水泥企业还是选择了中国建材作为合作伙伴,“迟来和尚喝了厚粥”又是为了什么?

  中国建材出价合理达到了水泥企业股东的基本收益预期。目前,新型干法水泥的吨投资约为300~350元,但是外资在国内的收购价仅为吨产能300~400元,低的甚至不足300元/吨,远远低于他们在国外100~150美元/吨的收购成本;外资对投资水泥企业要求的高利率、高回报等苛刻条件,让许多地方水泥企业股东望而生畏。国内水泥巨头海螺集团进入浙江苦心经营多年,其市场竞争策略没能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使占尽先机的海螺集团最终与南方沿线水泥企业产权交易失之交臂。

  此外,中国建材在这场庞大、复杂的商务谈判中所表现的策略和诚意,也是赢得众多企业属意的重要因素。中国建材从今年4月以向尖峰集团湖北大冶尖峰水泥公司注资6000万元取得40%的股权为突破,为进入南方市场“投石问路”;到5月18日公布收购光宇集团浙江水泥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正式宣告在浙江“登堂入室”;继而签约浙江虎山集团、注资尖峰集团和江西水泥、牵手湖南省国资委;进而与10家浙江民营水泥企业签订收购意向纳入谈判程序,趁热打铁扩充并购地盘,扩大市场战果。

  在中国建材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举动后,传来了马来西亚杨忠礼集团与浙江金圆控股集团草签收购浙江临安金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消息;洽谈了近两年,高盛控股也终于下定决心,出资6亿元人民币取得浙江红狮25%的股权。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国际资本权衡利弊后的务实选择。当然,几番会面彼此谈判地位的微妙变化不言而喻。

  中国建材的闪电出击,打破了浙江水泥原有板块,实现了南方水泥既定目标。思谋深远、决断持重、运转有序、进取自如。中国建材和众多水泥股东可以说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作出了恰当决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