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 暂无资料

“两会”代表委员:以金融手段促城镇化低碳发展

更新日期: 2013年03月19日 作者: 李梅影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摘要: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必须要走低碳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从而走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城镇化是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

  毫无疑问,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必须要走低碳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从而走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3月13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201会议室,一场由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北京绿色金融协会联合主办的“2013两会代表论金融改革与低碳城镇座谈会”,对金融改革与低碳城镇化话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城镇化如果没有足够的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循着原来的一套思路再推下去,是福音,还是灾难,真的不好说。这次雾霾实际上警醒了国民,警醒了高层,因为普天之下,食品、药品有特供,空气没有特供。一个好的环境或者环境本身,是发展的代价,或者是成本的构成制约因素之一,如果说好的环境是奢侈品的话,这是要成本的,这个成本谁出,怎么出,用什么手段来出?如此大规模的成本投放,没有金融创新,没有好的金融工具,能完成吗?”北京产权交易所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熊焰发出疑问。

  城镇化要走低碳发展的道路,金融手段的促进作用必不可少,这其中要关注的问题包括金融资本投向问题、金融资金如何来的问题,以及金融的覆盖程度问题。另外,低碳产业支撑,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以金融手段促进低碳城镇化发展

  以金融手段促进低碳城镇化发展,其中要关注的问题包括金融资本投向问题、金融资金如何来的问题,以及金融的覆盖程度问题。

  首先是金融资本的投向问题。

  “金融改革跟环保的关联,关键是我们金融资本的投向,如何与最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和技术结合起来,同时发挥效用,我觉得将来绿色低碳的产业,应该是金融资本投向的重点,将来这些产业既有安全性,又具有引领作用。另外,除了衡量这些产业的市场效益指标外,最重要的是看是否节能环保,它的能耗是多少?它的污染情况如何?它的资源消耗是不是过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王玉庆强调。

  “现在全国搞城镇化,给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非常好的契机。通过与低碳技术相结合来推动城镇化,从而会促进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金融今后的改革,必须要大力支持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发展,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为这两方面提供好服务,这是我们金融改革重要的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

  其次是金融资金如何来的问题。

  “低碳城镇化要靠金融改革,我们的钱从哪儿来,要靠金融改革,要有很多新的金融工具,来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城镇化涉及到土地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最重要还有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以及投融资制度的改革和财税体制的改革。如果我们的财税体制不改革,城市政府还是依赖土地财政,这样的局面就会以地价推高房价。”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

  辜胜阻还列举出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测算,一个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政府做公共服务花10万元,“钱从哪儿来,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建立财政分担机制,还有政府、企业和农民工本人三者分摊机制,另外需要金融创新,我们要发展农地金融,让农民用自己的土地能够贷款融资,来解决创业和置业的需求。”辜胜阻表示。

  来自投资界的中国绿色发展联盟秘书长、建信股权基金合伙人袁圣尧,切身感受到城镇化缺乏资金的问题,“我们在第一线工作,实打实与企业界、当地政府接触,谈融资问题的时候,确实遇到很多具体的矛盾,一方面,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没有钱,另外一方面,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大量的资金不知怎么结合起来,我觉得,这需要我们金融改革做一些顶层设计、做一些产品设计。”袁圣尧表示。

  最后是金融的覆盖程度问题,如何在将来的低碳城镇化发展中提高金融覆盖率,与会代表委员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到金融改革方面的问题。“金融改革如果不在先,其他的就是后遗症,金融要在城镇化中起到引领作用,还必须发挥它最主要的覆盖和支持作用,现在我们国家的金融,实际上在整个产业里面,覆盖不到45%,证监会、银监会,以及我们的工、农、中、建这几个大行,都需要研究推动城镇化改革的具体步骤。”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说。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