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赵 真:六十载水泥人生

更新日期: 2018年03月14日 作者: 特约记者 聂纪强 陈 倩 本刊记者 李 彤 【字体:
 
    编者按:2月7日凌晨4:05分,我国著名水泥技术专家,原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赵真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0岁。为了深切的缅怀这位水泥界的老前辈,我们为您分享一篇九年前本刊记者专访赵真的文章,以飨读者,愿赵老一路走好!
 
    我们与老前辈赵真接触,都是因为《新世纪水泥导报》杂志的工作。平时相见相处,他总是平易近人、朴实无华、谦虚谨慎。接到《水泥人生·岁月如歌》栏目的采编任务,走访他本人和他的老同事,我们才真正得以走近,了解到他六十年不平凡的水泥情结。
 
    1950年,赵真从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毕业,风华正茂的他立即投入到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热潮中,来到了哈尔滨水泥厂,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1953年3月在辽宁沈阳市中山路原东北工业部建工局楼内,中央重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局设计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专业建材工业设计单位。有着三年水泥生产实践经验的赵真被调到设计公司,成为我国第一批从事水泥工厂设计的专业设计工作者,主要负责哈尔滨水泥厂2号线扩建项目的设计工作。该项目采用中空干法工艺建设,一干就是四年。期间,设计公司于1954年1月由沈阳迁往北京东郊管庄,1955年更名为建筑材料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水泥项目,赵真参与了部分项目的设计工作;1957年4月,他来到广州水泥厂,与同行一起仅用了不到100天就设计出散装水泥真空卸料器。
 
    1953年赵真在设计公司办公楼前的留影
 
    1958年建材、建工合并为建筑工业部。在建筑材料设计院的基础上改为北京水泥设计院。1958年6月由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分派出两部分人员,一部分到上海的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成立建材设计室;另一部分到成都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成立建材室。赵真选择了条件更为艰苦的后者,从此定居四川。
 
    1958~1965年期间建材室的同志们完成了贵州水泥厂一期、二期、广西柳州水泥厂、峨眉水泥厂华新窑生产线、遵义水泥厂、昆明水泥厂、重庆水泥厂改扩建的设计工作,并参加了华新窑、小屯窑的定型设计。这期间,赵真的主要精力花在贵州水泥厂生产线的现场设计工作中。
 
    1965年,国家启动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核心的“三线”工业重镇的建设,即“02”基地的建设。当时,西南水泥工业设计院刚刚成立。赵真作为设计院在攀枝花渡口水泥厂项目现场设计负责人,带领设计院的同事们吃住工作在现场。如今的攀枝花是一个像样的大都市,可在那时,却是一片荒山野岭,不要说城镇,连一个像样的村庄都没有。当时从成都到攀枝花,乘汽车需要五天才能到达。在项目现场,吃、住、工作都在一个帐篷里,一床二用,休息的时候是床,工作的时候,图板往上一放便成了办公桌,遇到下雨的时候,还得再撑把伞。渡口水泥厂的建设条件这样艰苦,却创下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一次投产成功的佳绩,为攀枝花后来的建设奠定了物资基础。
 
    赵真率领的同事在渡口水泥厂施工现场1972年,这位在“文化大革命”中种过菜,打过蜂窝煤的水泥工厂设计工程师来到北京,进入“预热器研发工作组”。
 
    这应该是我国从事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研发走出的第一步,尽管是立筒预热器。同期,赵真等还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增湿塔。1974年,成都院承担了甘肃武山水泥厂1000t/d预热器窑型的全套设计,这是预热窑型中最大规模的工程。当时有人主张采用旋风预热器,但赵真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旋风预热器不适合武山的原料,应选用立筒预热器,实践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那时国内资料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很少,为搞好该项目的设计,赵真等亲自到太原、山东、杭州等地相同类型的水泥厂做试验,收集生产实践资料,虚心请教。他主持武山水泥厂“生料制备、窑尾余热利用系统”设计在国内首次成功地用于工业生产,此项目荣获国家建委七十年代优秀设计奖,也是水泥行业中第一次荣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由于当时武山水泥厂的工人不懂干法水泥生产,赵真等编写操作规程,还多次给操作工人办学习班,讲解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确保了该厂顺利投产。
 
    改革开放以后,赵真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多项引进项目的谈判。1984年,赵真等编写了武山水泥厂二期扩建工程引进技术谈判可研报告;1987年他主持山西潞城水泥厂设计和技术引进工作,妥善处理了从项目谈判、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中复杂的技术问题,令中外技术人员心悦诚服。这为成都院在重庆水泥厂2000t/d、渠江水泥厂1000t/d湿磨干烧等工程的技术谈判、技术引进积累了大量的设计和谈判经验。
 
    成都院设计的我国高原地区第一条预分解窑生产线——滇西水泥厂一号线成为我国“低投资,国产化”创新优化设计的典范,也是1996年国家建材局确认的十条“达标达产示范线”之一。已经担任成都院总工十多年的赵真,在该生产线的设计审核中,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2003年6月,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成了当时全国规模较大、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环境优美的矿渣水泥生产线。赵真是参加项目可行性多次论证的水泥行业著名资深专家之一。该生产线布局合理,装备精良,采用分别粉磨技术,充分利用高炉废渣生产各种环保、绿色的水泥产品,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矿渣水泥生产线。
 
    1996年,时为68岁的赵真才从总工岗位上退休,之后其任成都院技术顾问,直到成都院设计的万吨生产线如火如荼建设的2006年,才真正离开他钟爱一生的水泥设计岗位。尽管如此,他的心却依然关心着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他常常到新世纪水泥导报杂志社来看看,为我们介绍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还帮助我们向专家约稿。在同赵总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回顾他的从业生涯后,我们为他执着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为他的六十载水泥人生而骄傲。
 
    赵真,1928年出生,1950毕业于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教授级高工,1984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建筑材料行业科技评审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水泥行业协会技术顾问;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专业委员会委员。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