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浙江水泥>背景资料
  • 暂无资料

浙江省工业企业“两项资金”情况调查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6年5月

更新日期: 2007年08月21日 来源: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字体:

    工业企业“两项资金”,指的是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应收账款,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赊销商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产成品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而储存的产成品。“两项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工业经济运行影响很大。

    近年来,全省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为各方所关注。这既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多年来没有根本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根据省政府领导关于压缩“两项资金”的要求,最近,我们对全省工业企业“两项资金”情况进行专题调查。采取统计分析、座谈交流和企业问卷(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所调查企业涵盖26个行业)等三种调查方式。调查结果和对策建议如下:

    一、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变动状况

    (一)近十多年“两项资金”的变动态势

    “两项资金”是工业企业维持生产经营的大量经常性的流动资产。企业“两项资金”状况,在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较为正常。那时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总体属短缺经济,工业企业赊销商品或劳务的行为不普遍,流通企业构成工业产品销售的主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剩经济的显现和工业企业自销、赊销比重的上升,加之市场秩序不规范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两项资金”方面的问题凸现。

    “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的严重问题,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之交。那时先后经历了两次经济过热和随之实行的紧缩性的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两项资金”问题加剧。如全国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1988—1990年的三年间就翻了一番,1989和1990年的平均增幅为44.1%,远高于工业生产8.1%的增幅。特别是企业应收账款猛增,最终形成了全国性严重的“三角债”,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全面暴露。1990—1991年,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清理“三角债”和限产压库工作。以后几年,我省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逐步回落到相对正常的水平。但是,企业应收账款过多、增长过快的问题没有完全遏制,在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面积改制的新情况的助推下,应收账款出现异常的增幅反弹。1995、1996和1997年,我省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幅分别达78.71%、38.31%和89.7%,形成历史最高点。直到1998年—2001年,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幅过大的问题才明显遏制。这四年间,应收账款的增幅分别控制在12.1%、10.5%、15%和10.9%,产成品存货的增幅分别控制在9.2%、4.7%、11.9%和11.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增幅最低的时期。

    从2002年起至今,伴随进入新的经济周期的扩张期,我省工业企业“两项资金”显现新一轮的较快增长(参见附表1)。

    (二)近四年“两项资金”的变动趋势

    2002年以来“两项资金”新一轮的较快增长,呈现三大动向:

    1、增长幅度居高不下,占用规模急剧扩大

    2002—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的平均增幅达22.9%,1998—2001年的平均增幅高出11.8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的平均增幅分别为24.5%和19.5%,比1998—2001年的平均增幅分别高出12.4个和10.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1468.3亿元骤增到2005年的4064.3亿元,增加了1.77倍。其中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分别从2001年的992.2亿元、476.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800.5亿元、1263.8亿元。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相当部分企业的“两项资金”呈持续增加之势。164家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应收账款增加的有76家,占46.3%;基本不变的有46家,占28.1%;下降的只有42家,占25.6%。产成品存货增加的有66家,占40.2%;基本不变的有62家,占37.8%;下降的只有36家,占22%。

    2、增长幅度和占用规模在全国靠前

    2002—2005年,我省工业企业“两项资金”的平均增长率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高出8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净额的增长率,2002—2004年连年在各省市区最高;产成品存货增长率居各省市区的位次,除2004年的第9位稍低外,2002和2003年分别为第2位和第3位;至2005年,“两项资金”的增长速度回落至全国中上游水平。我省“两项资金”占全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6.7%提高到2005年的10.4%,四年间上升了3.7个百分点。2005年,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的总量分别居各省市区的第3和第4位。

    3、企业具体状况差别较大

    据问卷调查,2005年企业“两项资金”的具体构成情况:

    一是产成品存货占企业总产量的比重。58.5%的企业比重在10%以下,29.2%的企业比重在10%—20%,12.2%的企业比重超过20%。

    二是产成品存货的平均占用期。68.2%的企业平均占用期在50天以下(其中20天以下的占31.8%),23.6%的企业平均占用期在50—100天,100天以上的企业占8.3%。

    三是应收账款的账龄。69%的企业50%以上的应收账款在3个月以内,88.7%的企业50%以下的应收账款在3—6个月;79.7%的企业有账龄超过一年的应收账款,其中31.4%的企业一年以上应收账款的份额在40%以下。

    (三)今年来“两项资金”的占用和增长情况

    当前,工业企业“两项资金”继续呈较快增长之势。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合计418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其中,应收账款净额2832.3亿元,产成品存货1355.1亿元,分别增长24.9%和20.2%;应收账款的增长率比去年同期略高0.8个百分点,产成品的增长率则降低3.8个百分点;这“两项资金”的增幅分别居各省全国第6位和第8位。有三个特点:

    1、“两项资金”集中在主要制造业

    主要制造业既是工业的支柱,也是“两项资金”的占用主体(参见附表2)。一季度,“两项资金”占用量最多的十大制造业依次是:纺织业(463.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62.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11.5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24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61.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22.7亿元),金属制品业(173.9亿元),塑料制品业(172.5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56.5亿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2.6亿元),这十大行业的“两项资金”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66.6%。同期,这十大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57.6%。

    2、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两项资金”相对较多

    从企业规模来看:“两项资金”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幅,小型企业一般都高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又高于大型企业。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应收账款净额大、中、小型企业的占比为13:37.1:49.9;增幅分别为13.4%、26.9%和26.8%。产成品存货,大、中、小型企业的占比为14.1:36.7:49.8;增幅分别为12.5%、18.5%和24%。

    从企业类型来看:不同企业“两项资金”的占用和增长水平差异明显。“两项资金”占用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35.8%;再次为有限责任公司,占21.1%;其次为外资企业,占17.2%。同期,这三类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4.5%、19.8%和27%,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两项资金”的占比较为吻合,外资企业则不匹配,也就是说“两项资金”的占用程度明显好于其他企业。一季度,“两项资金”增幅较高的是外资企业(27.9%)和私营企业(25.4%),其他企业的增幅不高,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幅(18.5%)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幅3.8个百分点。

    3、部分行业和企业“两项资金”现状不合理

    一季度,应收账款净额增长过快的八个制造业依次是:烟草制品业(161.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7.1%),以钢铁为主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8.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5.8%),化学纤维制造业(35%),以水泥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2%),饮料制造业(30.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8.7%)。

    产成品存货增长过快的八个制造业依次是:烟草制品业(89.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9.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42.5%),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42.1%),造纸及纸制品业(33.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6%),医药制造业(25.1%),纺织业(24.1%)。
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企业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为3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左右。制造业的行业比重差距悬殊,幅度区间为51.2%—21.4%,比重不到30%的只有四个制造业。比重在43%以上的制造业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1.2%),橡胶制品业(50.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8%),食品制造业(48%),通用设备制造业(45%),农副食品加工业(44.3%),造纸及纸制品业(43.4%),专用设备制造业(43.3%)。这些制造业的企业流动资产,近一半、甚至有一半呆滞在“两项资金”上。

    总的看,“两项资金”现状不合理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受宏观调控影响较直接的行业、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行业、生产周期较长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个别垄断性行业。

    二、“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

    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积累的原因,也有现实经济生活的原因;既有企业本身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既有正常的,也有非正常的。

    (一)正常原因

    1、工业生产和销售快速增长

    产成品存货与生产规模之间,应收账款与产品销售规模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总体上彼此呈正相关性。近年来,工业生产和销售快速增长,带动“两项资金”增幅相应升高。如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弹性系数,即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速度的比率,主要是衡量两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之间的依存关系。)2000年为1.84,2001年为1.42,2002年为0.90,2003年为1.03,2004年为1.37,2005年为1.11,近几年两者的依存关系更为明显。

    被调查企业认为,“两项资金”增加与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销售战线更长,市场区分更细,分销客户更多,款式备品和季节性存货更全,具有必然联系。随着外贸的进一步拓展,来自国外的应收账款明显增多,问卷调查企业中,45.7%有国外应收账款,国外应收账款的财务风险显然小于国内应收账款,这也是不少企业愿做外贸业务的重要考虑。

    2、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

    产成品存货的价值,主要由制造过程中实际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等组成,且按实际制造成本核算。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升,必将导致产成品存货的价值量升高。1995—2005年的10年间,全省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和产品出厂价格增势的变动方向,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参见附表3)。2003年以来,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较多。尤其是2004年其涨幅高达13.4%,致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幅攀升至30.7%,比上年高出17.8个百分点;若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产成品存货实际增长约16%左右。产成品存货增势较猛的行业,多数是原材料成本上升较快的行业。

    据问卷调查,因价格变动导致产成品存货量增加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38.4%。其中,价格变动产品占存货总量10%以下的企业占31.7%,10—30%的企业占36.5%,30%以上的企业占31.7%,超过50%的企业占22.2%。当前,还有20%的企业因产品价格上扬预期而惜售增加库存。

    3、企业大量采用新的销售方式

    销售方式变化,是导致“两项资金”占用增多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企业普遍采用赊销策略。应收账款就其本义,指的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因赊销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据问卷调查,采用赊销策略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9.8%。因赊销导致应收账款增加较多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21.3%。其中,这部分应收账款占总量10—30%的达28.6%,30%以上的达45.7%。目前商场、超市经销基本上都采用赊销方式。

    二是企业进入销售终端增多。随着企业直销网点扩大,铺底商品和占用资金大量增加。

    三是不少企业构建母子公司。企业内设部门独立成为新公司,造成半成品、产成品划分界限的变化,导致存货增加。据问卷调查,“两项资金”因母子公司关联交易增加而增加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0.4%。

    四是较多采用信用证等货款结算方式。据问卷调查,“两项资金”增加受信用证等结算方式影响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36%。企业自营出口贸易业务大量采用此结算方式。金华工艺美术公司反映,外贸货款要时滞3、4个月才能到手。

    (二)非正常原因

    1、相当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

    不少行业在多年累积的过剩生产能力尚未完全消化的情况下,本轮经济周期又投资过度,形成过多生产能力。工业经济快速扩张中掩盖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去年明显暴露,今年还将进一步反映。这是造成企业“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目前生产能力过剩行业的面很大,不仅是投资过热行业,而且包括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这在受国家重点宏观调控的行业反映更为明显,如水泥、钢铁行业等。其不良后果,不仅增加企业“两项资金”,而且加剧市场供需矛盾,出现新一轮的过度竞争,导致工业产品价格低迷和企业大量亏损,带来通货紧缩的风险,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据问卷调查,当前因受市场需求约束导致产成品库存增加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6.3%。其中,这部分产品占库存总量10%以下的企业占25%,10—30%的占35.5%,30%以上的占39.5%,超过80%的占11.8%。尖峰集团反映,如今水泥产大于销,行业恶性竞争加剧,企业迫于无奈降低收款条件,大量赊销;一些分销商故意拖欠货款,以往一个半月结账,现在要拖到三个月。

    2、产品供给不尽适应市场需求

    产品不适销对路和产销衔接不够,是相当部分企业库存积压的主要原因。其症状包括产品质量不佳,规格品种不全,花色款式单调,不少属供过于求的产品和冷背呆滞的老产品;还有,市场调查不准、供货不及时、价格不合理等。

    据问卷调查,因产品不适销对路导致产成品存货增加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2%。其中,这部分产品占库存总量10%以下的企业占47.2%,10—20%的占33.3%,20%以上的占19.4%。此外,因产销衔接不够导致产成品存货增加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8.7%。其中,这部分产品占库存总量10%以下的企业占34%,10—30%的占36.1%,30%以上的占29.8%,超过80%的占17%。近年来,因国外反倾销遭致企业销售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医药行业的库存增加与不少药品退货有关。

    3、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企业和单位诚信意识缺失

    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完善,客观上为企业“两项资金”特别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提供了土壤条件。现在有两类不合理拖欠较突出:

    一是一般客户故意拖欠。不少客户生产经营状况不佳,资金运转困难,不诚信执行合同,任意延长交货期,靠拖欠货款维持。据问卷调查,有20%的企业反映分销商有故意拖欠行为。受宏观调控影响,现在房地产商资金偏紧,拖欠增加。生产商品混凝土和水泥构制件的金华金厦公司反映,目前房地产公司拖欠货款较多,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因此从2004年的2300万元骤增到2005年的1亿多元。

    二是工程项目长期拖欠。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基建工程、市政工程,建设周期长,分期付款多拖欠也多。金华企业反映,现在有三分之一的政府建设部门(如经济开发区和公共事业建设部门等)拖欠企业款项。

    此外,绍兴等地和金融部门反映,不少工业企业在搞房地产,现房地产银根抽紧,母公司将资金转借给房地产子公司用,账挂在母公司的应收账款上,使账面数大增。另据问卷调查,还有5%的企业因运输受限产成品库存增加。

    三、对工业企业“两项资金”现状的基本评价

    经过调查分析,对全省工业企业“两项资金”状况作三点判断:

    (一)“两项资金”现状比历史最严重时有较大改善

    目前的“两项资金”状况,与上世纪90年代之交问题最大时相比,区别比较明显。应该说,总的情况趋向好转,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依据有四:

    1、整个经济走势不同

    上世纪90年代之交“两项资金”问题最大时,正处于宏观经济调整期,宏观调控实行财政、信贷“双紧”方针,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明显趋紧,工业经济增势明显回落。现在也是在加强宏观调控,但实行的是财政、信贷“双稳健”方针,市场需求仍比较旺,工业经济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期,企业生产经营的矛盾不像先前那样突出。

    2、企业主体和经营机制显著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之交“两项资金”问题最大时,企业主体和“两项资金”问题最严重的,是集体和国有企业;现在的企业主体和“两项资金”占用最大的,是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这两种类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明显不同,就是现在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经营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转换。企业对“两项资金”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增强。被问卷调查企业,有90%设有专门的制度或机构来管理“两项资金”。以前那种不顾市场需求的盲目生产,大量的边生产边积压,甚至积压速度超过生产速度的现象现已少有。

    3、产销衔接程度和资金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可以用三组数据来证明(参见附表4):其一,工业产品产销率。1998年以前,我省的产销率维持在95%左右,最低的1994年只有94.01%;2000年以来保持在97%以上的较高水准,2005年攀升到97.81%的历史最高点。其二,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九五”时期,我省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平均值是18.1次/年;“十五”时期,平均值上升到2.15次/年。其三,“两项资金”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九五”时期,我省企业“两项资金”占用量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23%以上;“十五”时期,基本稳定在18%左右。

    4、市场经济环境不断改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为遏制“两项资金”不合理的过多占用,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尽管市场经济秩序仍不够规范,但朝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上世纪90年代之交呈现的严重“三角债”已得到控制,恶意欠债显然减少。多数被问卷调查的企业反映,目前坏账、死账不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2005年应收账款的坏账率在1%以下的企业占62%,1—3%的企业占16.5%,超过5%的企业占12%。

    (二)但是“两项资金”问题仍较突出、影响较大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在控制工业企业“两项资金”、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从总体上看,“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如前面所指出,近年来“两项资金”显现新一轮的扩张,增长幅度居高不下,占用规模急剧扩大,增幅和规模在全国靠前。企业“两项资金”增长较快,有不少正常因素,但不可否认,还有相当部分明显不合理。

    “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特别是不合理占用增加,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对全省工业经济运行都带来较大影响,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影响企业流动资金周转

    我省工业企业平均三分之一左右的流动资金被呆滞在“两项资金”上,制造业中近一半行业的“两项资金”挤占了40%以上的企业流动资金,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其他资金需要,包括投融资需要。被问卷调查的企业,多达92.7%反映,“两项资金”对企业资金周转造成了负面影响。

    2、增加企业成本负担

    企业产品积压过多,必然增加储存成本,包括仓储费、保险费、变质损耗费、人工费等各项开支。“两项资金”占用过大,贷款及财务费用相应增加。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银行贷款余额增长22.1%,财务费用增长26.2%(其中利息支出增长24%),主营业务成本增长25.6%,两者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24.8%的增长率。被问卷调查的企业,有52.4%因“两项资金”增加了企业实际成本。

    3、形成企业之间的债务链

    不少企业因大量的“两项资金”占用,支付能力减弱,银行贷款困难,彼此之间互相拖欠货款,构成“三角债”,相互拖累。如任其发展,会导致整个经济循环不畅,产生社会信用危机。上世纪90年代之交出现的严重“三角债”问题,可为明鉴。

    4、带来更多的企业经营风险

    “两项资金”占用过大,企业的坏账率和库存损耗率相应升高。应收账款属于短期性债权,企业向客户提供此种商业信用,目的在于扩大产品销路,但由此必然产生无法收回账款的风险,造成坏账损失。产品积压会迫使企业降价销售,既减少正常收益,造成社会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浪费,还将影响品牌形象。

    5、波及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两项资金”导致资金大量沉淀,企业内部资金循环不畅必然外化为金融矛盾。现在,一方面,银行贷款规模很大;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又叫资金紧张。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总额相当于银行贷款余额的比重,2000年以来均高达90%以上,其中2002年两者几乎相等(比重为99.3%),过量的银行贷款被占压在“两项资金”上。近年来,货币和信贷的增幅一直维持在高位,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某种不稳定因素,也给实现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增加了难度。

    (三)必须遏制“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和增长过快

    从根本上说,“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是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尚未真正转变的充分表现。我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上的关键问题是,相当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到位。受自主创新能力的限制,总体上形成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制约了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两项资金”占用情况,已经成为反映并决定企业运营效率、管理水平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两项资金”居高不下的问题较为突出,既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又影响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如不加以遏制,将会产生更多、更大的矛盾和问题。大力压缩工业企业“两项资金”,是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平稳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企业正常运营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压缩工业企业“两项资金”的对策建议

    以企业为主体,充分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力量,发挥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主导作用,着力把过高的“两项资金”占用压下来,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积极引导企业强化生产经营管理

    引导企业把压缩“两项资金”作为生产经营管理十分重要的内容,着力抓好。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营销管理和资金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努力把“两项资金”占用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

    1、大力优化产品结构和开拓市场

    把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市场销售作为压缩“两项资金”的根本措施,切实抓出成效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突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品牌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着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开发市场前景广阔、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大力发展名牌产品。健全营销组织,完善营销网络,更新营销策略,进一步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市场。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加强市场调查,在切实把握市场需求和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具体确定哪些产品要增产,哪些产品要限产、减产和转产,确保较高的产销率,避免产销失衡、资金沉淀。重视抓好产品存货管理,合理确定产品库存和降低储存成本,既保证生产经营对存货的需要,又尽量减少库存积压。

    2、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严格“两项资金”的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账目,准确反映“两项资金”占用情况;严禁将其他费用和损失计入产成品存货和应收账款科目。

    应收账款应以购买单位为对象设置明细账,用以核查与控制企业的应收款项。针对应收账款的状况,制订出最佳的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其一,信用政策。就是通过权衡收益与风险,对最佳应收账款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包括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信用标准,就是企业同意给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它反映了应收账款的质量水平,通常用坏账损失率表示。信用条件,就是企业规定客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其二,收账政策。就是明确企业向客户收取逾期尚未付款的应收账款的程序。重要的是确定适宜的收账费用水平,即在收账费用与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健全坏账处理核销制度。根据国际惯例,预先计算并足额提取坏账准备金。及时核销坏账损失,消除历史陈帐。对核销的应收账款,企业要账销案存,积极催收,尽量减少坏账损失。

    3、健全赊销风险防范和销售回款责任制

    建立企业赊销风险防范制度,在扩大产品销售和保证经营安全之间实现较好的平衡。科学选择赊销对象,确定赊销限额和赊销期限,杜绝随意发货。加强对客户资信程度的及时调查和分析评估,对客户资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和合同交易制度,从源头上抑制新的不合理欠款产生,把企业赊销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探索采用快捷便利的企业货款结算方式,做到“清前堵后”。对被拖欠时间较长的货款,加强清欠力度,防止呆帐坏帐发生。

    把产品销售和货款回笼结合起来,完善压缩“两项资金”的奖惩责任制。将销售回款率作为考核销售人员业绩的重要指标,并与其工资、奖金、差旅费挂钩。鼓励企业清收欠款,经财税部门批准,企业可按收回销售货款的一定比例在销售费用中据实列支推销费,用于奖励有关人员。凡因自身原因导致货款被拖欠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人为造成的呆坏死帐,要明确规定惩处办法。

    4、做好清仓压库和积压产品处理工作

    按照现代物流的理念,提高产成品存货的管理水平。健全库存积压产品的处理核销制度,实行压库目标管理,促进生产经营良性循环。
对长期积压的产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仓查库,尽快将两年前形成的库存积压产品处理核销完,卸掉库存包袱,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金周转。对清查出来的库存积压产品,分别情况,抓紧处理。一是通过加大销售力度来降低库存;二是采取加工改制、串换调剂等措施,使物尽其用,尽量减少损失;三是对确需削价处理的库存积压产品,下决心盘库;四是对已毁损变质确无使用价值的,及时报废,并核销相关资产。

    (二)着力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

    在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压缩“两项资金”的基础上,政府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为企业摆脱“两项资金”困扰创造必要条件。突出抓好两方面:

    1、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

    相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导致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 号)精神,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解决“两项资金”占用过多、增长过快的重要突破口,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严格控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更好地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信贷政策支持和财税政策调节,推动工业结构优化。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抓紧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工业、金融、土地、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严格执行环保、安全、技术、土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标准,引导工业企业投资方向。支持企业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和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不得提供贷款和土地,建设、环保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对拒不执行的,要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二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为推动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在供给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有兼并重组的意愿和压力,也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要顺势而为,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扶优汰劣。

    坚持有保有压,实行升级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兼并重组与关闭破产相结合。按照市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依据法律法规,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对淘汰的生产设备进行废毁处理。健全落后生产能力退出机制,在人员安置、土地使用、资产处置以及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2、营造规范、诚信、守法的市场经济秩序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消除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健康因素,为工业企业压缩“两项资金”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抓住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商业欺诈、恶意拖欠和侵害知识产权等突出问题,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探索建立长效体制,标本兼治。

    按照打造“信用浙江”的要求,推进以企业信用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牢固树立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观念。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在全省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包括企业和经营者个人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系统、信用激励和失范惩罚机制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将那些有严重违规经营行为、恶意拖欠货款的企业及主要经营者列入“黑名单”,使不讲信用的企业受到全社会的监督和付出高昂的代价。广泛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在重点企业首先施行信用评价和信用示范。

    把打造“信用浙江”与建设“法治浙江”结合起来,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为工业企业压缩“两项资金”提供更有效的法制保障。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清收欠款,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三)加强对压缩“两项资金”的综合协调

    工业经济管理和金融、财税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市场销售、降低库存积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为企业压缩“两项资金”提供有效服务。

    1、健全“两项资金”的监测预警工作

    加强对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情况的动态监控和调查分析。重点关注“两项资金”增长过快的行业和“两项资金”占用大户,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两项资金”占用的警戒线,对超过警戒线的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研究提出对策措施。重视做好与“两项资金”密切相关的产能过剩行业的统计、监测工作;探索建立判断产能过剩的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系统。将企业“两项资金”占用情况,作为评价地方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坚持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通报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和市场、投资、产能等相关情况,正确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行为。对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产品,实行长线产品公布制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行业信息引导工作;加强市场调研,适时发布行业产品供求、现有产能、投资规模、价格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好。

    2、优化对压缩“两项资金”的金融和财税服务

    金融机构要加强工业企业信贷管理,促使企业压缩“两项资金”,进一步提高贷款质量,加快资金周转,减少金融风险。将企业“两项资金”状况,作为选择流动资金贷款对象,确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重要依据。尽可能满足“两项资金”占用少、资金使用效率高的企业的信贷需要。对应收账款规模大、产品积压严重的企业,在贷款上采取限制措施。加强对企业结算行为的监督,推出新的金融产品,采取国内信用证、承兑汇票等结算方式,帮助企业减少“两项资金”占用;对在同一银行开户的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银行应配合有关方面做好清欠工作,实施连环清欠。对因压缩“两项资金”造成企业减利、减资的,金融部门在评定企业信誉等级时酌情给予考虑;对其中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给予正常的资金支持。在压缩企业“两项资金”上,经贸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

    财政、税务部门要重视对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帮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完善“两项资金”核算及处理制度。及时审理企业提出的呆坏帐和积压产品的核销计划。国有企业之间的债务,经关联企业协商同意,财政和国资部门审核批准,可考虑实行债权转股权。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