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福建水泥>背景资料
  • 暂无资料

泉州市经济建设基本情况

更新日期: 2007年08月24日 来源: 中国泉州 【字体: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把握机遇,大胆实践,闯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前,泉州经济总量居福建省倒数第二位,1978--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7%,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4%。经济总量连续8年居福建省首位,所辖县(市)均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拥有中国鞋都、瓷都、石雕之都、纺织产业基地、休闲服装名城、建筑之乡、建材之乡、雕刻之乡、工艺陶瓷之乡、树脂工艺之乡、乌龙茶(名茶)之乡、藤铁工艺之乡、龙眼之乡、芦柑之乡等多个国家级和区域性品牌,成为举国闻名的品牌之都。二是发展优势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外向度较高、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1669家,外商实际到资(报表口径)120.82亿美元,投产开业企业7772家。民营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已占“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格局,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2.7万多家,2006年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3165.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0.8%;全市百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家。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是全国首批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3个省级工业园区。公路密度、高等级公路比率和公路硬化率走在全省前列,全市99.85%的建制村实现通村公路硬化;铁路里程244公里;泉州晋江机场客货吞吐量2006年分别达115万人次、1.5万吨,跨入全国机场前40位;泉州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5100万吨和83万标箱,位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城市化水平达51%,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四是小康建设成效显著,成为福建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在1996年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后,1997年开始宽裕型小康建设,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72元和6606元,全市基本实现了宽裕型小康目标。五是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成为东南沿海人文环境富有特色的城市之一。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和荣誉,实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关键时期。我们提出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1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4800美元,财政总收入超过320亿元,力争突破3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8500元和19200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稳定和谐;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框架内城市建成区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180万人,城镇化率达60%;基本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石油化工、纺织服装产值超1000亿元,建材、鞋业产值超500亿元;基本建成亿吨大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增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市按照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努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迈出了“十一五”规划坚实的一步。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00.76亿元,增长15.0%,为1999年来新高;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185.02亿元、93.03亿元,比增20.6%和22.2%。在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百强县(市)中,我市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5县市入围,其中晋江位列第7位。在2006年福建省百强乡镇评价中,泉州占41席,其中有7个进入前十强,陈埭镇和安海镇蝉联排行榜的冠亚军。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致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实施“228”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整合提升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传统产业,力促规模做大、优势互补、配套完善、层次提升,五大传统产业产值增长26%;培育壮大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旅游服务“5+1”新兴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增长34.2%。85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0.4亿元。

    二是致力增强民营经济创新能力。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出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等若干意见,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305项,目前,全市已建立10个国家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6个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57个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鼓励品牌创新,全市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分别达72枚和39枚,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和第二位。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全市已有23家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三是致力提升对台对外开放层次。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外招商;合同利用外资20.48亿美元,创10多年来新高;外商实际到资(验资口径)达9.2亿美元,比增29.8%,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22个。泉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泉澎货物直航,开通泉州港(石井)—金门航线,新型能源、太阳能光伏电子、物流采购中心等大型台资项目入驻泉州,今年初投资总额达23.2亿美元的三大台资项目——光电、半导体暨国际采购中心项目正式签约。 

    四是致力推进港城联动发展。一方面,全面实施“一二三四”城建项目,推动中心城市规模壮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一”指“一场一馆”,即海峡体育中心内的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主要是为2008年全国农运会召开提供比赛场馆。“二”指“两桥两环”,即晋江大桥、泉州大桥南立交桥和城市一、二环路。“三”指“三片三带”,即城东片、东海片、桥南片和晋江、洛阳江两岸、沿海大通道两侧景观带。“四”指“四规四改”,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等四大规划,城中村、城中厂等四大改造。另一方面,着力打造现代化亿吨大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引进大型航运企业中远集团加盟泉州港口发展,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增长26.9%和32.9%。

    五是致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20字方针”要求,扎实推进实施规划、发展、基础、素质、保障五大工程,全年全市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6.79亿元。

    六是致力构建和谐泉州。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以下。重视改善区域用工环境,“外来工维权新模式”获得2005~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纳入城乡低保人数达11万多人,全年发放保障资金7569万元。投入教育经费27.2亿元,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03亿元,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1.7亿多元。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5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全市共有21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平安泉州”,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共投入整治资金12.62亿元整治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晋江流域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