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水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陕西水泥>十一五规划
  • 暂无资料

陕西省“十一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

更新日期: 2006年09月30日 来源: 陕西发改委 【字体: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消费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之举。为加快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功能完善,本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回顾总结“十五”城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陕西省城镇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我省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多元化筹措资金创新体制,发挥潜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十五”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7.2%,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38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在的城镇人口达到1384万人,初步形成了以西安和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关中陇海铁路沿线城镇群为主轴,西延神—西康铁路、陕北长城沿线、陕南汉江和阳安铁路为副轴的“壬”字型城镇体系格局。
  二是城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功能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区域资本、技术、人才、劳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和重点城镇的集聚,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城镇化扩大了城乡的有效需求,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的速度明显加快,全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特别是以住宅建设为主的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以城镇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拉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经济发展。
  四是城镇化建设促进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加大城镇和城镇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城镇普遍存在的供水、交通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陆续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使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使制约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了明显的缓解。
  五是发展了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小城镇。涌现出一批加工型、商贸型、资源开发型、教育科技型小城镇,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十一五”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时期,我省城镇化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十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装备制造业的振兴、陕南中药现代化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为“十一五”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提供了动力支撑。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沿海地区产业升级促成的产业及生产要素向内地的转移,也为我省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省必须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
  2、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将促进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将产生强大的增长动力,食品、医药、纺织、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和旅游业将焕发活力,城镇化发展的非农产业基础将迅速壮大,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将会有力地促进我省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3、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将逐步消除,从而有利于建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我省城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城市群和城镇群建设将成为我省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关中地区人口和城镇密集,综合优势突出,以西安都市区为核心的关中城镇群将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城市群;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陕北地区城镇的快速发展,资源重点开发区城镇群已现雏形;随着陕南现代中药、食品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汉江盆地城镇群也将出现。协调区域城镇群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城镇优势互补,促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城镇综合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十一五”城镇化发展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
  1、城镇发展的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我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城镇化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城镇化主要动力来源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现有中心城市中实力雄厚且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发展落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对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业带动和就业牵引能力不强。多数小城镇立足地方资源的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形成,经济的主体仍是农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因此,壮大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增强城镇化动力,将是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继续加强。我省13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指标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普遍缺乏,还处于由村庄向城镇演变的起步阶段。陕南汉江干支流沿岸和关中渭河干流下游沿岸城镇防洪设施薄弱,洪水威胁仍然存在。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镇化质量,将是“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3、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冲突日趋明显。随着城镇数量的逐步增加、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镇经济的迅速增长,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也将日趋严重。关中地区城镇发展将面临着缺水和用地紧张问题,陕南秦巴山地城镇发展将面临建设用地紧缺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陕北黄土高原尤其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将会受到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制约。因此,“十一五”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新的环境问题产生。
  4、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的保护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对强化城镇文化内涵,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竞争力和城镇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大多数城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特色明显,是城镇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改造更新,一些城镇历史文化特色和地方风貌面临逐渐消失的威胁,导致城镇形象定位不清,缺乏特色,使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5、基层城镇规划与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县、乡(镇)城镇建设管理比较薄弱,技术人员匮乏。很多村庄规划滞后,乱占、滥建问题突出,建设秩序混乱。这种状况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形势要求很不适应,基层规划及建设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在战略机遇和矛盾凸现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抢抓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妥善应对挑战,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积极推进陕西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主要动力,以区域城镇群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基本模式,坚持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全省城镇人口达到172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其中,关中达到52%,陕北36%,陕南32%(见专栏一)。以西安都市区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进一步壮大,陕南和陕北区域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全省人口规模5万人以上的城镇达到100个,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见专栏二)。城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设行业基础设施投资完成970亿元,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
  通过城市和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城镇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全省城镇化的进程。
  (一)加强以西安都市区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
  以西安都市区为核心,陇海铁路为轴线,配合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依托“一线两带”,积极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
  关中城市群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城市功能,促进特大城市与周围卫星城镇的有机结合,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实力。以高等级公路、陇海铁路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骨架,提高运输网络密度,优化交通结构,建设城际快速干道体系,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达深度。建立秦岭北麓景观保护区和渭河及其支流沿河自然景观保护带,保护森林植被、河流水系及生态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构筑网络型的生态结构,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间的协调。整合关中地区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塑造城镇特色,创造宜人的多样性城乡生活空间。
  西安市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科技教育优势、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按照“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实施百亿产业推进计划、行政中心迁移与古城复兴保护规划、“四区一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开发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等,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咸阳市要加快沣河新区开发,扩大西郊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东郊石油化工区规模,建设空港产业园区,拉大城市框架。完成“咸阳湖”二期工程和“两河四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修复咸阳古渡景观。实施一批城市广场、道路、桥梁等重点建设项目,加强水、电、气、热和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老厂改造步伐,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西安市、咸阳市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协同共进、经济一体的原则,积极推动两市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和环境同治等“八同”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把西安、咸阳建设成为西部现代服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宝鸡市要加快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烟酒食品等优势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加快东区和蔡家坡副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城市扩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促进要素集聚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建成西部地区有影响的大城市、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铜川市要按照“一城两区一廊”(即老城、新区、耀州区和董家河—黄堡产业走廊)的“哑铃形”城市空间结构,重点抓好新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整治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积极发展陶瓷、医药、旅游和果业,建成关中北部特色产业和能源建材工业基地,辐射带动陕北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渭南市要着力发展化工、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按照“一主一副”(临渭区和华县)两大片区的结构,重点抓好以渭南开发区为主的城市西区建设,建成以煤炭化工、农产品加工及贸易为特色,在关中东部和陕、晋、豫三角地带有重要影响的中心城市。
  杨凌要以建设高新技术农业、涉农工业和为农服务产业、农业科研教育发达的农科城为目标,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韩城、华阴、兴平三个县级市要致力于非农产业基础的壮大和城市特色的保持和培育,建成竞争力强的特色专业化城市。
  (二)大力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群建设
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陕北地区已经显示出具有发展区域性城镇群的潜力,要以榆林、延安为中心,以西包铁路为主轴线,以拟建的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和太原—中卫、神木—朔州铁路为副轴线,积极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群建设。
  重点提升榆林、延安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榆林市要以建成晋陕蒙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和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按照“一城三区”的空间格局进行建设布局,合理确定中心城区和金鸡滩、鱼河、镇川等三个卫星城镇或外围组团的职能分工和功能布局。要以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延安市要以东区建设为重点,加强革命文物遗址及古城保护,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周边山地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城市过境交通干扰问题,努力提高商贸、旅游和工业发展水平,建成陕北南部地区综合性中心城市。
  结合陕北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和重点镇,提高对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群的形成。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产业结构和资源开发强度;加强区内交通建设,重点建设中心城市与县城、重点镇和主要工矿区之间的快速交通干道;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和管理措施,做好城镇和工矿区供水规划,严防水源污染和矿山开采导致的水资源破坏,警惕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生态灾难;加强城镇绿化防护,搞好城镇周边地区防风固沙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切实保护好城镇生态环境;在《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并实施《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体系规划》,协调好区域内城镇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保障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促进陕南汉江沿岸城镇群形成
  陕南地区要发挥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优势,以汉江和阳安铁路为轴线,以汉中、安康两中心城市为核心,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以食品、制药、水电、旅游等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专业化城镇,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间快捷交通与信息网络建设,促进陕南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
汉中市要努力建成以现代制造业、旅游、商贸为主的大城市,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以沿江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大开发区新型产业发展力度,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地表水水源地建设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限制开采地下水源,进一步加强城区的防洪工程建设,实施城市燃气工程,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品质。
  安康市要以建成集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商品集散、特色产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型城市为目标,拓展城市组团用地,以江北组团建设为重点,把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企业集群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重点发展食品、生物制药、旅游、水电等绿色产业,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市区基础设施,建成以商贸、旅游、资源加工业为主的中等城市。
  商洛市要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西安都市区的有机融合,促进西合、西康铁路沿线小城镇发展。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以中药、茶、林特产品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建成以绿色产业、资源加工、商贸和旅游为主的中等城市。
  (四)加快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要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核心。县城和重点镇发展要以培育专业化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关中城镇密集地区要加强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大中型企业协作配套,重点加强已具有产业集群萌芽的城镇的发展,通过加强引导和培育,促进集群规模壮大或技术升级,形成一批由核心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配套,分工协作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城镇。陕北地区要做好能源化工基地项目的建设布局与城镇规划的协调工作,配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一批资源开发与加工型的专业化小城镇。在陕南地区,要围绕中药材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一批专业化特色鲜明的城镇。“十一五”期间,县城建设要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功能为重点,户县、岐山、凤翔、蒲城、富平、大荔、乾县、黄陵、神木、府谷、靖边、绥德、勉县、城固、略阳等县达到设市标准。另外,选择100个交通条件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进行专业化特色城镇建设示范,以带动农村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见专栏三)。
小城镇建设还要强化为农服务功能,以具备承担农产品集散中心或加工基地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与文化教育等基本功能为标准,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提高城镇设施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重点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供水、排水、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卫生设施,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服务设施等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鼓励和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创业,形成城镇化和工业化齐头并进,产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改善城市交通条件。“十一五”末城市道路长度达到7450公里,道路面积达到131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实现大中城市道路(街道)照明装置率100%。西安市实施地铁建设和铁路枢纽扩能建设工程,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力争使地铁2号线建成通车。加强城市道路、立交桥、停车场库及行人过街桥涵的建设,形成“六纵七横三环”城市道路骨架网建设,基本缓解西安交通拥挤问题。宝鸡、咸阳、汉中、榆林、延安等城市要适当提高道路建设标准和养护标准,加快建设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的道路系统,加强停车场建设,搞好进出城通道的建设,处理好与区域性干线交通的联系,提高路网通行效率。县级市和建制镇要加强过境路建设和相关用地规划控制,解决好过境路与城镇道路相互影响问题。继续建设和完善“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改造扩建工程,完成榆林机场迁建工程,做好延安、汉中机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提高城镇供水能力。“十一五”期间,规划年供水量达到13亿吨,完成供水管网5180公里,城市人均日用水量达到188升,供水普及率达到96%。陕北、关中地区的城镇建设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陕北地区要根据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城镇数量和规模。加强城镇水源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积极实施引汉济渭、引红(红岩河)济石(石头河)、引乾(乾佑河)济石(石砭峪)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改造运行超过50年和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使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2%以内。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建立和完善促进节水的价格机制,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费的全面开征和价格调整工作。健全城市供水水质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城市供水企业水质检测能力和水平,改善供水质量。全面提高城市供水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供水安全保障和应急体系,制定城镇供水应急预案,切实保障城镇供水安全。加快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和节水技术设备,建立节水型城镇。
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十一五”期间,新建、改扩建污水管网2347公里,使全省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西安、宝鸡、咸阳污水处理率达到70%。重点抓好《陕西省渭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建设规划》的实施和汉江、丹江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县以上城镇供排水设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遏制城市水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渭河流域所有城市、汉江及丹江沿岸城市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范围内的重点城市都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改革,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合理的价格收费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十一五”期间,城市垃圾每年清运量达到900万吨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分类收集城市垃圾,提高城市垃圾的处理质量,防止二次污染,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建设安全、稳定、高效的城镇能源供应体系。积极发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2%,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200万平方米。在“十一五”期间,关中、陕北绝大多数城市和县城建成天然气利用工程;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商洛市以及宁强等11个县城建成天然气利用工程。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事业,建成以热电厂为主要热源,区域性锅炉为辅助热源的供热体系;小城市以区域性锅炉为主要热源,燃气锅炉为补充热源的体系。统筹安排好西安灞桥热电厂等七个热电厂的改造和扩建、13座热电厂的新建以及20个供热站的新建改建工程;中心城市要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减轻城市环境压力,有条件的城市要逐步建设无燃煤区,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等新的洁净能源。
  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建设整洁、优美、文明的现代化城市。关中和陕北城市绿化重点为城市中心区、街道两侧、环城道(公)路和铁路两侧、河湖岸滩及山坡,西安、咸阳、宝鸡、榆林、延安、渭南、铜川、杨凌要建成一批有一定规模、一定水平和分布合理的城市公园,安康、汉中、商洛等城市可结合地形条件,建成“点、线、面” 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到规划期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使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得到改善。
加强城镇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大中城市宽带通讯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等信息设施。完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本地通信网,提高与区域中心城市的通信能力。
  (六)增强城镇社会服务功能
  加强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镇各类教育设施,保证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和周围环境要求。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城镇规模扩大都必须首先保证学校特别是幼儿园、中小学的建设和发展需求,并力求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城镇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丰富居民文化体育生活提供设施支撑,强化城镇文化体育中心的服务功能。完善医疗和预防保健设施,满足居民医疗卫生需求。
  加强城镇社区建设。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出发点,充实社区功能,改善社区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各级城镇都要致力于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加强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扩充社区管理职能。
  五、城镇化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规划对城镇发展的指导
  加强城镇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建设,强化城镇规划的法制地位,保证城镇规划的依法实施。各城市和建制镇要及时修编到期的规划。“十一五”期间,各城镇都要制订出新的城镇建设规划,理顺各级各类规划间的关系,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衔接好城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增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深度,完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增加城市详细规划的覆盖率。加强关中城市群和陕北及陕南城镇密集区的区域规划工作。协调城镇间用地布局,明确城市水源地、文物保护用地、城市隔离带等公共设施用地界线和“绿线”(生态绿化带)、“红线”(重要交通通道)和“蓝线”(河道保护带)等管制地带范围,加强监督控制,避免无序建设;根据基础设施的服务半径,重点抓好相邻城镇间快速交通、机场、物流设施和调水供水节水等水资源利用工程,实现城镇间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发挥陕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协调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系,加强经济与文化融合。城镇规划和建筑的设计要从塑造城镇整体形象出发,把城镇建筑同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塑造特色,增强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文化内涵,以创立城镇品牌,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竞争力。
  (二)夯实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培育和壮大城镇非农产业,增强城镇化动力。以加快特色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核心,积极培育有强大竞争力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城镇主导产业,铸造具有产业特色和实力的城镇竞争优势,形成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强大的就业拉力。各城镇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专业化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和就业牵引,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专业化城镇的形成。区域中心城市要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竞争力。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要研究并妥善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和城镇建设拆迁的失地农民安置、流动人口落户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权益保障、子女教育,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口转移、劳动就业等政策性和制度性问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四)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加强城镇综合管理。严格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加强城镇综合执法,积极推进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深入开展争创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活动。
  各级城镇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对城镇主要领导进行城镇规划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五)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创新城镇建设投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建设,聚集各方力量建设城市。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积极推行市政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的市场化运作,鼓励非政府投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理顺基础设施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价格,完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补偿机制。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行业基础设施投入970亿元。其中,城市供水投入20亿元,城市污水处理投入69亿元,城市垃圾处理投入45亿元,城市道路、桥梁投入520亿元(含西安市道路、桥梁、地铁等大型项目投入210亿元),城镇燃气、供热投入200亿元,城市园林绿化投入50亿元,城市公交、环境卫生、城市防洪和城市景观建设等投入66亿元。
  (六)加强城市意识的宣传教育
  强化对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城市意识的培养和城市文化的宣传工作,普及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的科学知识和政策法规,深入开展市民道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市民关心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正确使用和自觉维护城市设施,热爱自己的城市家园,做文明市民。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