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更新日期: 2005年09月26日 【字体: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的内涵必须是全面的,既要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社会的发展,而且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为此要重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的发展,重视提高就业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视收入分配的公正,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实现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应当逐步缩小。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实施全面节约的发展战略,建立节约型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通过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变为法律规定,形成鼓励和惩戒的机制,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保持了26年。197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今年上半年GDP的增速仍保持在9.5%。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能不能继续保持下去,能够保持多久,国内外都给予高度关注。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
 
  一、中国经济具有长期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1978年,人均GDP只有379元人民币,相当于16 8美元。与1978年相比,2004年中国的GDP总量增长9.3倍,人均GDP增长6.6倍。这种较快的增长速度是工业化高速推进的结果。26年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70.5%下降到46.9%,下降了23.6个百分点,约有1.5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第一产业的5倍左右,仅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一个因素,即可使全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2倍。加之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新设备,有效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中国前26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过大,在对外开放之后产生的“瀑布效应”所带来的。从目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差来看,这种“瀑布效应”远未结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
 
  一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561元人民币,相当于1276美元,仅为美国人均G DP37746美元的1/30。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消费结构仍处于满足吃穿用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生存消费阶段。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37.7%,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仍高达47.2%。轿车刚刚开始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仅为40%。中国13亿人口的物质生活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市场的潜在需求将逐步转变为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持久不衰的拉动力量。
 
  二是居民储蓄率将保持较高水平。中国人民有着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即使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仍然把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储蓄,以备子女上学、养老、医疗等支出。储蓄率长期保持在40%左右,2004年高达43.9%,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一年。高储蓄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使投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之外资流入的规模不断扩大,将有力地支撑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
 
  三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上千亿美元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和装备,在产业技术上缩短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先进技术和设备。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和企业已逐渐认识到,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企业技术开发的能力将会增强,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产生,将会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素质不断提高。2004年中国就业人员总数达7.5亿人。其中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2.5%和3 0.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偏低,而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仍达1亿以上。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将会继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随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劳动力素质将不断提高。2004年中国大学招生人数达447万人,研究生33万人,还有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326万人,将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专业门类齐全的高级人才。这将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释放出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下一步改革将围绕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成为改革的重点。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将更趋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将逐步进入垄断性行业、基础设施、金融业等过去禁入的行业,在更好的政策环境下迅速发展。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必将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
 
  六是对外开放的扩大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使中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能够进一步得以发挥,而短缺资源则可以通过国际交换得到弥补。对外开放的扩大将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中国的优势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在通过国际贸易能够满足某些短缺资源供给的情况下,中国的快速增长势头是不会停止的。
 
    二、粗放型增长的不可持续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自2003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新一轮上升期,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2003年和2004年,GDP增速保持在9.5%的高位上。同期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升1.2%和3.9%;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44.1%和36.0%;国家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9%和21.4%。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这样一组参数,是难得出现和令人兴奋的。
 
  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快增长拉动起来的,也就是说,是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推动的。近两年的能源消耗总量分别增长15.3%、15.2%,经济增长的能源弹性系数由1996-2002年年均0.21分别上升到1.61和1.6。投资弹性系数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由1996-2002年的年均1.44倍分别上升为2.92倍和2.72倍。这两组数字充分说明,获得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所需要的能源和投资大幅度上升。因此,这种粗放型增长注定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对一些重要资源的需求,如铁矿石和氧化铝等,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大量依赖进口也受到国际市场供给能力和运输能力的限制。
 
  1995年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没有取得根本转变,特别是近两年来粗放型增长方式明显回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在国际分工上只能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品。而造成技术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又在于缺乏鼓励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2003年全国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5%,有2/3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3/4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仅占引进技术所花费用的0.07%,而当年日本、韩国的这一比例为500%。中国也有一些企业重视技术开发,如海尔、华为、奇瑞等,因此,这些企业能够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但这些企业只是凤毛麟角。就多数企业来看,技术进步成为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障碍,这就不能不使我们从体制、政策上寻找原因。多年来,我们强调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口号上,并未落到实处。由于缺乏技术资源,因此当需要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时,就不能不选择那些技术成熟、大量消耗资源的项目。
 
  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建立鼓励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机制,通过自主创新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这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的素质为出发点,时时处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的内涵必须是全面的,既要有经济的发展,也要有社会的发展,而且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为此要重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的发展,重视提高就业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视收入分配的公正,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实现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应当逐步缩小。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首先是要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全要素的市场体系,鼓励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把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在互利互惠中求得共同发展。其次,健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互助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城市的科技、教育、卫生、医疗行业都要支援农村发展。对贫困地区实行定点帮扶。号召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对口支援,进行干部交流,积极开展志愿者行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工作。第三,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要通过财政投入,引导社会投资更多地流向农村,流向中西部地区。自1997年以来,通过发行国债,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应当说,城市的面貌已有了很大变化,但农村的面貌变化不大。有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专家讲,中国5亿人口的城市像欧洲,8亿人口的农村像非洲,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今后,为了实现农村小康的目标,要通过投资导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污染治理、清洁能源、节能住宅、村容整治等方面。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在国家帮助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8亿农村人口202 0 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要加大财政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普及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免除农业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的杂费,减免贫困家庭子女的书本费,补助住校食宿费。为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实施全面节约的发展战略,建立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资源节约,号召全社会树立节约的风尚。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对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让人们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通过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变为法律规定,形成鼓励和惩戒的机制,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
 
  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的市场需求已成为全球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将有力地拉动全球经济的增长。相反,如果中国经济出了问题,其影响不仅是国内,也影响着全球的发展。中国人民愿意与全球所有关注中国发展的朋友一道,共同维护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把平稳快速增长的局面长期保持下去。
 
    (作者郑新立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长城在线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