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暂无资料

企业发展的源泉——华新水泥集团自主创新的调查

更新日期: 2005年11月23日 【字体:
    华新水泥集团坚持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企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路子。在2001-2004年短短四年间,水泥产量由2000年的256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978万吨,接近翻了两番;主营业务收入由5.94亿元增加到25.28亿元,翻了两番多;利税由0.92亿元增长到5.47亿元,增长了4.9倍;国有固定资产也从20.11亿元增加到49.68亿元。今天的华新,不仅具有年产水泥2500万吨的能力,而且具有自主开发制造水泥主机设备的能力,并与世界最大的水泥商——瑞士Holeim跨国公司建立了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一跃而居我国水泥行业的前列。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赞誉华新为“远东第一”。50多年来,经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洗礼,华新战胜重重困难,乘着改革的春风,更加发展,更加壮大,没有辜负一代伟人的期望。华新奋斗和发展的历程证明:国有企业依靠改革和技术创新是可以搞好的,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一、以技术引进为契机,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华新的引进可追溯到1946年,从美国引进两条当时最先进的生产线。此后,一直到建四号窑,引进的技术设备尽管规模更大,档次更高,但在消化吸收上无所作为。1997年,新建5号窑时,同样面临引进问题,公司决策层与技术骨干共同研究,决定采用“国际大拼盘”的办法,实施5号窑的技术引进。即分解5号窑的关键技术及设备,“哪里好进哪里的”。如减速机,丹麦最好,就进丹麦的。5号窑建成后,真正体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设计日产4000吨,经过“拼盘”改进,实际能力达到5600吨。在建设5号窑的过程中,由于是分拆引进,拼盘建设,使公司技术专家、骨干打破了对进口设备的神秘感,决定分部件攻关,自己动手干。于是,一场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硬仗在华新悄无声息的展开了。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华新自主开发、设计、制造的主机设备,先后在宜昌日产3500吨、阳新日产5500吨、恩施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上成功应用,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如宜都3200t/d生产线,总投资仅3.75亿元人民币,比引进德国洪堡同样的生产线,可节省投资60%。华新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其自主开发、设计、制造的主机设备,在效能、节能、环保及各项技术指标方面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华新已成为自主完成水泥制造,主机设备研发、制造,工程设计、安装调试、管理的企业,在中国独一无二。我们在设备制造的现场看到,这里并没有豪华、气派的厂房,而技术人员、工人干得热火朝天,做出的设备可与进口的同类设备比美。
 
    二、以人才和资金作保障,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华新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建立起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的一整套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并不断完善。技术中心1996年底正式成立,负责科研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施工管理和技术支持、水泥生产及装备技术咨询等任务,下设机械装备开发部、IT与自动化开发部、工艺技术部、工程部和设计院。同时,还设有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中心现有在职员工114人,专业技术人员94人。华新在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中,始终抓住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公司决策层认识到,加快技术进步与创新,关键在人才,从而牢固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才为重。公司注重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吸收和使用力度,为工程技术人员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的氛围。制订了《科技人员的薪酬分配考核办法》,完善职工持股计划,试行技术入股办法,分层次进行,实现技术与劳务分离,把技术的作用尤其是创造性技术劳动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长期合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并与武汉理工大学建立了博士后产业基地,保证了博士后及相关研究人员在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流动,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目前,产业基地有博士后及博士8人,其他研究人员36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省科技攻关及其他重大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第二,在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同时,公司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提供技术开发的资金条件。从2000年起,公司在销售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科技投入也逐年大幅度增长。2000年——2004年5年间,科技投入从3800多万元增加到6300多万元,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5年平均为3.86%。由于资金的投入,保证了技术开发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目前,仅技术中心就拥有各类试验设备150多台(套),原值4270万元,净值3849万元,净值率达90%。中心还有约4000平方米的研究设计大楼和600平方米的中间试验工厂,具有较为齐全的水泥试验系统,研究室、设计室均配有微机、绘图机、扫描仪、复印机等设备,全部实行无板图设计。
 
    三、开发利用和节约各种资源,逐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水泥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等因素,矿产资源浪费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水泥工业又是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为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率集约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华新实施了一系列调整措施。第一,在扩张发展中,坚持三条原则:即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域建熟料生产基地,在市场资源(销售市场和工业废渣)丰富地域建粉磨站,在工程资源密集地域建搅拌站。实践证明,这有利于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渣源),又降低了产品运输成本,同时也增强产品销售的价格优势。第二,开展以工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为主攻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以消纳城市生活垃圾(可燃的、有毒的)和工业废弃物为重点的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减少不可再生资源耗用量,实现环保和节约型发展。目前,华新公司分布在省内外的11个生产基地和6座粉磨站,每年消纳工业废弃物约300万吨,主要是热电企业的粉煤灰,冶炼企业的炉渣,煤炭企业的煤矸石,化工企业的硫酸渣、磷酸渣及毒鼠强等有毒、有害废弃物。华新采用先进的高压静电除尘装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生产。公司总部所在地的黄石市—昔日的“光灰”城市,今天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空气质量指数达到  。第三,加强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设,节约管理成本。随着近几年的扩张发展,华新的生产点、销售点遍布省内外,近在黄石周边,远在雪域高原。为了实现高效的管理,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节约成本,公司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已投入3000多万元。目前,已在总部建成骨干光纤网络100公里,租用了从黄石到宜昌的电讯数字专用电路,几乎覆盖了总公司和主要分公司所有生产单位和主要职能部门,联网终端1000余台;一般网络交换机85余台,高端网络交换机10余台,过程控制现场总线光纤缆85公里,设网络信息点2500余个;建立了以公司域名为后缀的集团邮箱系统,注册了18个英文公司域名和商标域名。公司的财务、销售、生产数据和报表均在内部网上实现实时共享,系统正常运转率维持在99%以上。
 
    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华新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能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成长,并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公司决策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可以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首先,坚持把科技进步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首位。华新领导层从企业发展的实践中认识到,水泥工业在发达国家已属“夕阳工业”,在我国由于其市场需求量大,仍是“朝阳工业”,能否掌握水泥制造和水泥制造重大设备的关键技术,仍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他们不仅意识到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竞争态势,保持居安思危的危机感;同时又以一种深重的责任感,认识到自主创新不仅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泉,更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因此,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生产经营规划,技术开发计划,无不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和主线,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其次,把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公司领导层高度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并以此为核心,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按着“统筹规划,系统构架,结构合理,机制完备”的原则和“人员素质高,知识层次高,技术水平高,投入强度高”的要求,实施技术中心的各项建设。技术中心主任由公司总裁、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叶青担任,中心拥有一批优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公司总数的16%。近几年来,不断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对在职的拔尖技术人才,分批选送他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加强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技术主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再次,卓有成效地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干一项成一项。华新注重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尤其注重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近几年来,华新开发制造了水泥大型主机装备数十种,完成了海工水泥(耐氯粒子)、城市高档装修水泥、高性能胶凝材料、固基础酸水泥等新产品的研制。华新自主开发制造的窑用燃烧器每台仅为人民币15万元,而引进法国同类设备则每台需18万欧元。自主开发制造不仅大大节省了投资,降低了企业成本,进一步积蓄了新一轮开发的能量;而且锻炼提高了技术骨干和员工队伍,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调查组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