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行情是四五年来最差的了,真的相当焦虑、煎熬。”华东地区某中型水泥公司的销售经理王维(化名)告诉《金证券》记者说。
今年前三季度,水泥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65%;从研究员的调研情况来看,不少地区规模在日产2500吨以下的生产线,长期处于停窑状态。眼下,行业内仍看不到一丝曙光。
上市公司比惨
距离成本线一步之遥
据数字水泥近期发布的数据,在2015年前九个月,水泥行业实现利润18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5%。
上市公司同样无法摆脱业绩剧烈下滑的命运。《金证券》记者注意到,前三季度冀东水泥实现营业收入34.1亿元,同比下降30.69%,亏损6.04亿元;华新水泥实现营业收入98.8亿元,同比下降12.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5亿元,同比下降84.7%;塔牌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7.36亿元,同比下降13.15%,净利润2.09亿元,同比下降58%……
行业老大海螺水泥也没有扛住,2015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9.7亿元,同比下降13.1%,归属股东净利润61亿元,同比下降25.3%。海螺直言,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报告期内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下降所致。
“要命的是,金九银十是行业的传统旺季,价格也只是稍微往上走了走,很多地方现在又掉了下来。”王维对《金证券》记者称。
11月初全国性平均水泥价格在每吨258元左右,据生意社向记者提供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华东、中南、华北地区水泥价格同比跌幅超过20%,西南、东北地区分别下跌了17.79%和16.14%,西北地区下跌5.45%。
生意社水泥分析师雷丹向《金证券》记者透露,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情况一直不见好,导致价格上涨乏力,现在的价格水平已经逼近很多公司的成本线。
价格协同失效
停窑、全员销售频现
据了解,今年10月中旬国内某券商曾组织投资者,调研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四个区域的八个省份水泥市场,以及这些市场的龙头企业(部分为上市公司),情况并不乐观。
其拜访的川渝地区企业透露,前几天市场推动了一轮幅度约20元/吨涨价,才将价格带回到盈亏平衡线上方,估计今年该地区95%企业亏损。
在包括安徽、江苏和浙江在内的华东地区,从前九个月的停窑情况和4季度的停窑计划来看,除了个别企业,今年大部分水泥企业的停窑天数都将要比去年多10%左右。大量规模在2500t/d(每天生产2500吨)以下的生产线,长期处于停窑状态。
至于湖南地区,今年水泥企业的整体运转率只有50%左右,部分2500t/d以下生产条件较差的民营企业同样长期停窑。
王维也告诉《金证券》记者,现在很多水泥厂家接不到楼盘单,只有盯上乡镇,个别企业甚至启动“全员销售模式”,从一线员工到企业高管每人每月都有水泥销售任务。他同时感慨,“往年企业还会坐在一起做下协同,现在难度很大。”
从券商调研的情况来看,近期价格上涨的地区,一般调涨动力主要来自企业协同操作,市场需求并没有显著增长。比如湖南地区,经历了上半年的惨烈竞争,企业都对行业协同的执行非常坚决,大部分企业扭亏的意愿非常强烈,包括海螺也参与了停窑协同。但在大多数地区,协同很难形成一致意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大企业做些小动作来增加销量,破坏市场平衡。
雷丹对《金证券》记者直言,“说到底,还是行情太差,协同缺乏基本面的支撑,最终价格还是要掉下来,企业还是把坚守市场份额放在第一。”
低标水泥取消
民间创新自救谋生
在需求短期大幅提振无望的情况下,压缩产能成了唯一的出路。
去年12月1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布关于批准发布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的公告,取消32.5强度复合硅酸盐水泥,并将于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32.5强度水泥是低标号水泥,目前我国该类水泥产量占到半数以上,这是水泥产能过剩重要原因。
王维对《金证券》记者介绍,现在大企业生产32.5水泥相当少,政策正式落地后,对一些小的企业会造成打击,产能过剩的情况会改善,但具体能逼退多少产量,现在还不好说。雷丹则提醒,标准实施并不是取消所有的32.5强度水泥,32.5强度的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将继续保留。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一些企业正在积极地转换成这几种32.5强度水泥。
除此以外,一些民间自救也在悄然展开。在前述所提的调研中,券商研究员了解到,越来越多的省份采用一种创新性的合作模式来缓解产能过剩并提升行业参与者的盈利水平。比如调研的某家企业A和一家西南企业B就部分生产线的熟料供应达成一致,由成本低的熟料生产商A以一定目标价格供应一定目标销量的熟料,保证成本高的企业B的一部分利润,从而换取企业B的完全停产。
这种方法将有助于有窑的小型企业抢占独立粉磨站,将独立粉磨站率先挤出市场。这也能使小窑企业积累稳定的利润,为未来退出做准备。
“这种创新模式值得尝试,但很难复制。中小型企业一般会选择死扛,你不死扛银行、债主都会找上门,只要不亏本,宁愿低价卖。”王维对《金证券》记者分析,有企业也想体面地退出,但愿意接受的实力企业少之又少,导致市场处于胶着状态。
罕见产能扩张
明年上半年最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产能过剩的大势中,部分企业还在开疆拓土、提高产能。
在日子相对好过的广东地区,今年7月,首条万吨级水泥熟料生产线-阳春海螺二期12000t/d熟料生产线点火投产,新增水泥熟料设计产能372万吨/年;10月份,塔牌集团两条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工程项目正式启动,两条线投产将新增水泥熟料设计产能620万吨/年。从近期工信部、发改委公布的认定水泥行业在建项目目录中,广东省有10条在建水泥熟料生产线,总计水泥熟料产能超过2000多万吨。这意味着,在未来不远的时期内,广东省的水泥熟料产能将得到快速扩张。
而参与这一轮产能规模扩张的,既有行业巨头、区域龙头,也有本土强势企业及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
“这确实难以理解,在我接触的其他区域,企业都推迟了生产线启动计划。”雷丹对《金证券》记者表示。
对此,塔牌集团的解释是,广东的水泥市场还有缺口。根据广东省水泥协会2014年6月提供的《粤东地区自产熟料生产水泥及需求情况一览表》中显示:仅粤东区域总体水泥产品市场缺口达950万吨/年。
王维对《金证券》记者表示,增产企业的想法是必须自己占地为王,容不得外地水泥侵犯势力范围。正是在这样激烈的利益博弈下,行业调整必定是漫长的过程。
而从券商研究员拜访的情况来看,企业对2016年普遍持有悲观态度,尤其是明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明年的水泥需求将延续负增长的状况,并在明年上半年迎来水泥市场最为痛苦的时间。
“2015年四季度水泥价格的上涨将相对有限,水泥板块很难取得较为显著的相对收益”,这位研究员如此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