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来源: 来源: 江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7日
 
  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控制水泥产能,发展高品质水泥、专用水泥;加强水泥等重点行业产能管理和高效利用,支持优质富余产能输出,严防新增低效低端产能,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8年5月4日)
 
 
  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始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工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近年来,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总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我省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不大不强、质效不高不优等问题还较突出,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实现更均衡更充分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开启我省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西篇章的重大实践。
 
  (二)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对接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强化改革推动、创新驱动、融合互动、绿色促动、开放带动、安全联动,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着力构建数字经济引领,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江西制造向江西创造转变、江西速度向江西质量转变、江西产品向江西品牌转变,重塑江西制造业辉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质量变革。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工业强省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推动效率变革。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源链、资金链、政策链,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动力变革。
 
  ——提质增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调整存量、优化增量、主动减量、提高质量,加快产业向中高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攀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工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融合协同。深化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加强产业间的广泛对接,引导数据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资流向产业汇聚,促进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绿色集约。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和环保红线。积极发展绿色工业,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实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引资引技引智并举。着力增强聚集要素资源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化与国内外大产业大企业对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工业开放发展水平。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总量规模、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同步提升,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总量进一步壮大。制造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量力争突破万亿元、迈进全国“万亿俱乐部”。
 
  ——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同步提档升级,协同发展格局加速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3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8%以上,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到35%以下。打造若干个主营业务收入万亿级、五千亿级、千亿级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打造30户千亿级、百亿级企业。
 
  ——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工业质量效益快速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8%、用水量下降10%。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工业创新力竞争力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达到1.5%左右。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5。打造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江西制造”品牌。
 
  到2025年,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形成若干国际先进、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工业数字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新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基本确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三大工程,构建产业新体系
 
  1.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一产一策,实现新兴产业总量规模、龙头企业倍增,培育一批水平领先、竞争力强的细分产业,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
 
  电子信息与新型光电。聚焦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等核心领域,重点攻克触摸屏、高清摄像模组等关键元器件技术,加快硅衬底LED原创技术产业化,加大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开发力度。做大做强LED与智慧照明、数字终端、新型显示、智能触控、多层电路板等优势产品,大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产品,培育北斗导航、集成电路产业。提升南昌、吉安、赣州和赣江新区等地产业集聚水平,打造五千亿级京九高铁电子信息与新型光电产业带。
 
  航空。主攻整机、大飞机机身和核心零部件研制,培育制造、运营及维修、服务、临空经济全产业链。提升战斗机、教练机优势,大力发展民机、运动类飞机。提升直升机制造能力,发展多载重系列、多型号机种。积极发展固定翼飞机,突破公务机、轻型涡桨飞机和无人机,带动涡扇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发展。拓展大飞机部件、机身集成制造能力,争取大飞机试飞基地落户。建设飞行学院、民航适航审定中心。推进南昌、景德镇通航产业发展,打造千亿级航空产业。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主攻医药、医疗器械和康体养生三大领域。加强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中药保健品,以及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微创介入、血液透析等高端设备和耗材研制,发展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等个性化医疗、健康评估咨询等服务。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巩固中药产业领先地位,加快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构建以南昌为核心,宜春、抚州、赣州协同发展的“一核三区”产业格局,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中医药强省。
 
  光伏。增强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能力,重点发展低耗能硅料技术,提升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研制能力和晶硅组件大规模产业化转换效率,开发光伏建筑一体化集成系统及大型光伏发电站集成系统。开展高速公路光伏电站建设试点,大力推广“光伏+”,推进建筑分布式光伏发电全覆盖。加快上饶、新余等地产业集聚,打造世界级晶硅电池及组件基地、全国领先的系统集成及应用基地。
 
  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新能源汽车主攻乘用车,发展客车、专用车;发展智能车联网和语音导航、自动驾驶、自动泊车、人机交互、智能通讯等新兴车载电子、车载互联网产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推进高比能量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先进整车控制、车身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攻关,做强关键零部件。锂电重点发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单体电池及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电池关键材料,推进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南昌、上饶、赣州、宜春、新余等地产业集聚,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产业。
 
  移动物联网。实施移动物联网发展战略。完善网络设施,加快建设以位置感知、移动通讯和位置计算为核心的移动物联网基础设施,积极谋划布局建设5G网络,促进NB-IoT/eMTC/5G协同发展。发展硬件制造,重点发展标识、传感器、智能家居、金融支付、环境监测、光学感知、智能穿戴、智能医疗健康等产品,培育一批制造企业。推进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应用,打造一批应用标杆。力争打造千亿级移动物联网产业,建设全国领先的物联网应用产业集聚区。
 
  2.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工业设计等推广应用,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
 
  汽车及零部件。坚持整车、零部件互动,双向延伸产业链。优化整车结构,巩固轻型载货汽车、轻型客车优势,大力发展中高档轿车、大型客车和专用汽车,提升乘用车比重。提高零部件研制能力,做大做强发动机、变速器、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汽车电子等,提高本地配套化率。支持企业加强营销、售后、维护和功能升级等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打造赣产整车及零部件知名品牌。
 
  有色金属。聚焦铜、钨、稀土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增强资源控制和开发利用能力。优化冶炼能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高品质铜材、高强高导铜合金、高纯钨粉、高性能硬质合金、稀土功能材料等高端产品。加强资源绿色清洁高效提取和循环利用、先进合金材料制备、高纯粉末制备等技术研发攻关。推进鹰潭“世界铜都”、赣州“中国稀金谷”建设,培育万亿级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石油化工。提升石化产业深加工能力,巩固原油冶炼优势,延伸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促进炼化一体化发展,打造九江现代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加强有机硅新材料终端应用和高端聚烯烃等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大力发展高端专用化学品、新型氟硅化学品、氯碱深加工产品。依法依规关闭小化工企业,大力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钢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装备升级和特色优势产品开发,重点发展汽车、家电、电工、海洋工程、油气运输管线等领域用钢产品,开发低能耗冶炼、节能高效轧制、全流程质量检测、预报和诊断、钢铁流程智能控制、新能源汽车用钢、高端装备用钢等技术和产品,推进汽车车轮钢圈一体化成型技术产业化。优化新余、南昌、九江等地产业布局,推动组建大型钢铁集团。
 
  建筑材料。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控制水泥产能,发展高品质水泥、专用水泥、高性能混凝土、水泥制品。巩固工业和建筑陶瓷、玻纤优势,发展玻纤复合材料,高端、节能、绿色建筑陶瓷和智能卫浴产品,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推动非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学建材、海绵城市用建材、装配式部品部件产业化。重点打造九江、萍乡、高安等特色产业基地。
 
  食品。推动向安全、健康、营养、便利方向发展。重点在粮食、果蔬、畜禽、肉制品、水产品、白酒、饮料、茶油、茶叶、功能保健食品等领域,加快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应用。推进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和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推广原产地标志和证明商标制度。
 
  纺织服装。推动向环保、高端、时尚、都市方向发展。加强无水少水印染、数码印花、功能性面料整理技术的研发应用,重点发展高品质纺织面料、苎麻、高端丝绸和家纺、产业用纺织、差别化纤维等产品。推进服装个性化、时尚化、都市化,加快发展休闲男装、都市女装、时尚童装、定制服装、特殊服装等产品,加强创意设计和品牌建设。提升南昌青山湖区、共青城、奉新等基地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中西部“时尚创意中心”。
 
  3.实施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工程。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
 
  工业设计。培育设计主体,发展本土设计企业,积极引进高水平设计机构。加快建设江西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快设计成果应用,发挥“工业设计创新券”作用,鼓励设计、制造企业对接合作。定期举办工业设计大赛。
 
  大数据与云计算。加快建设“云上江西”和政务、工业等8朵主干云,以及若干特色子云和行业应用云,构建“1+8+N”云平台体系。培育产业形态,发展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交易等业务,培育数据应用、服务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大数据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建设上饶、抚州、赣州等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基地。
 
  工业互联网。大力构建平台支撑、应用牵引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提升网络支撑能力,加快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设施,推进企业内网改造和建设,促进内外网互联互通。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引进平台企业,鼓励建设企业级平台,支持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制造业企业和专业机构共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供需对接、集成供应链等创新型应用。培育一批工业APP。推进“赣州‘中国稀金谷’+工业互联网”试点,探索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新路径。
 
  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等。加强机器人整机研发与引进创新,发展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培育代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等服务机器人,引进减速器、电机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等零部件制造项目。加快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新型传感器、3D打印、智能仪表及控制系统、智能电网、智能工程机械、智能环保设备。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培育若干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打造南昌世界级VR产业基地。
 
  (二)突出六大路径,增强发展新动力
 
  4.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煤炭去产能,持续高压打击“地条钢”、严防“小煤窑”。加强水泥、玻璃、船舶、建筑陶瓷等重点行业产能管理和高效利用,支持优质富余产能输出,严防新增低效低端产能,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晰、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产权制度规则和运行机制。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矿业权出让、用能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等重点改革,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引导和促进有限资源向高效率部门流动聚集。
 
  5.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区域协同、军民协同,依托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联合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一产一院”“一产一校”,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建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研究院。优化创新中心布局,在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中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创新综合体。聚焦航空、中医药、电子信息和新型光电、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分行业制定发布技术路线图,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打好企业技术改造攻坚战,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万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加强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
 
  6.促进融合深度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推广应用10000台(套)智能装备,打造1000家数字化车间、100家智能装备生产企业、10个智能制造基地。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大力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分领域、分行业打造一批两化融合标杆。实施企业上云计划,支持和鼓励企业设备设施和业务系统入网上云。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航空、军民两用电子信息、卫星应用等军民融合产业,建设景德镇直升机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推动制造与服务协同,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推广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
 
  7.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与产业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加快高耗能高耗水行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提高工业用能用水效率。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高风险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污水管网收集体系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鼓励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程机械等再制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品和节能环保服务。支持赣江新区等地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
 
  8.扩大工业开放合作。更高水平“引进来”,深度融入长珠闽,积极对接京津冀,加强省际产业板块合作,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高端制造、战略资本,承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转移。推进与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合作。更高水平“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技术、产能合作,扩大产品出口和战略资源进口。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和股权、创业投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营销服务体系。
 
  9.推进行业安全发展。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行业管理责任。实施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在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引导支持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改造,深入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科技成果和技术工艺,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广泛应用,提高工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力发展安全产业。加快建设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中心和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程科技研发中心。
 
  (三)推进五大行动,塑造竞争新优势
 
  10.推进重大项目带动行动。加强项目库建设,聚焦先进制造业,每年谋划储备3000项左右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施项目建设“双千”计划,力争每年引进1000项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推进1000项投资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省级狠抓“三百一重”项目建设,每年推进10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新经济新动能项目,实施一批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项目。打好招商引资整体战,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强化省市县联动,重点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11.推进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大力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个体经济转型注册为企业。培育引导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每年新增“小升规”企业1000户左右。支持中小企业专注主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突出“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省市县联合培育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和五十亿级、十亿级龙头骨干企业。聚焦新经济领域,落实宽容审慎监管,积极发现、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
 
  12.推进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升“四基”能力,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一批关键基础材料、一批先进基础工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推动“四基”工程化、产业化。加强标准化和质量建设,分类实施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培育形成一批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开展重点行业标准比对行动,鼓励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和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重点行业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实施制造业知名品牌培育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体系,探索开展“江西制造”精品认定工作。按规定举办江西工业(制造业)博览会。
 
  13.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行动。打好开发区功能完善提升战,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提升完善承载功能,推动从基础功能型向综合服务型现代开发区升级。加快制定全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整合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开发区空间整合、功能集合、产业聚合、体制融合,把开发区打造成为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完善支撑配套功能,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工业设计、研发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完善标准厂房、物流仓储、污水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和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推动开发区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开发运营模式,建立综合考评与分类考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14.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行动。聚焦开发区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围绕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强化规划引导、产业准入、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开发区集聚,培育10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个省级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千亿级集群、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开发区产业品牌。加强长江经济带产业对接,深度融入电子信息、汽车、纺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开展智慧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突出高技术、高效益、高成长性,“一链一策”打造1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
 
  三、保障措施
 
  15.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工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扩大省级“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规模。市、县要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加大政府产业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制造业项目和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应用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兼并重组、小微企业以及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等优惠政策,加大对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等扶持力度。
 
  16.强化金融支持保障。编制发布产业投资引导目录,引导资金投向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入,逐步提高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鼓励银行按规定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和供应链融资,继续推广“财园信贷通”“中小通”和产业集群风险补偿金贷款等融资模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鼓励设立企业转贷过桥资金池。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在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私募债、绿色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积极发展创投、天使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加快推进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和南昌、赣州产融合作试点。
 
  17.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各地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保障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用地需求。建立重大工业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列入项目库的项目供地。创新供地方式,推广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弹性确定土地出让年限。完善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土地利用率挂钩,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加大存量土地盘活挖潜力度,落实城镇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政策,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立用地跟踪、监管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批后监管。
 
  18.夯实工业人才支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中央关于企业家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政策,对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省“双千人才”计划,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10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100名经营业绩突出的国内知名企业家、1000名省内具有一定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的企业家。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擅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创业高端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技兴赣鄱”专项行动,打造100万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
 
  19.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持续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降低物流成本,落实国家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选择部分高速公路开展差异化收费试点,降低交通通行费标准。加大铁海联运等多式联运的政策补贴力度,提升赣江水道的通航能力。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降低融资成本,畅通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融通机制,合理确定企业贷款利率,降低企业实际贷款成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国家规定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金,降低担保业务收费标准。降低用能成本,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完善峰谷电价政策。降低人工成本,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适时适度降低社保费率,按照规定对困难企业给予延期缴费支持。
 
  20.深化数据开发利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江西工程,推进“光网江西”“无线江西”建设,加快宽带网络提速升级,打造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数据开放共享,重点推进政务、服务和公共治理等领域数据开放,加快建设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平台,支持企业和社会建设数据交易交换平台。推动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加快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旅游、商务、教育、社保、医疗等领域,推进大数据应用试点。
 
  四、组织实施
 
  2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市、县要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上下协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2.完善推进机制。召开工业强省大会,持续推进工业崛起表彰奖励。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点帮扶企业机制,持续推进企业精准帮扶。建立工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立督查督办机制,省委、省政府督查室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对进度滞后的由领导小组约谈其主要负责人。
 
  23.建立考评机制。加快制定完善适应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制定完善工业强省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增加工业发展成效在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将工业强省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24.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工业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忠诚担当、开拓创新、务实干练、敬业奉献的高素质队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把工业经济内容列入党政干部培训计划。结合推进“五个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定期选派优秀工业干部到市县、部门、园区、企业锻炼。进一步选优配强工业干部队伍,重用熟悉工业、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
 
  25.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建立和完善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主攻产业、强攻工业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