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疆水泥市场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发展之路

来源: 来源: 新疆天山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9日

    新疆“十二五”期间,水泥行业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生产线装备规模由小窑型向大装备转变、生产产出由低效率向高产出提升、市场供需结构也由供需相对平衡转向产能严重过剩。据新疆自治区建材行办统计数据,新疆水泥产能由2010年末的3500万吨增长到2015年末的9850万吨,增长2.8倍;而市场需求近些年基本维持在3500-4000万吨,需求增幅远不及产能增幅。
 
    建材工业,特别是水泥行业在新疆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市场供需结构严重错位影响,新疆水泥行业效益自2012年开始大幅下滑,2014-2016年连续三年全行业亏损,2015年全行业亏损达到15亿元。在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如何破解行业发展之道,是政府、企业一直研究的课题。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政策驱力下,新疆积极、系统分析行业现状及问题。通过调研、研讨、专家论证等方式最终果断在“错峰生产”、“全面取消32.5等级水泥”及“电石渣水泥熟料产能置换”率先提出并全力贯彻执行。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有效改善新疆水泥市场供需结构,维系行业价格平稳运行,确保行业经营效益得以实现。2017年,新疆水泥行业实现利润13亿元,一举扭转连续三年亏损局面;2018年上半年,水泥行业继续保持高效运行,在需求大幅下滑环境下,行业实现利润9.03亿元。
 
    新疆水泥行业经营效益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需求大幅下滑背景下仍得以有效实现,核心归结于对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精神的有效落实。本课题也希望新疆在水泥行业应对产能过剩所采取的相关举措可以对其他省市提供经验与借鉴。
 
    一、新疆水泥行业现状
 
    1、行业发展简述
 
    “十一五”及前期,新疆水泥行业发展速度缓慢,行业生产线装备落后,多以1000吨/天生产线为主。天山股份和青松建化两家企业在区域市场占有明显主导地位。
 
    “十二五”期间新疆水泥行业快速发展,伴随着多家“西部大开发”、“对口援疆”和新疆自治区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政策号角,一大批内地知名水泥企业集团如山水集团、红狮水泥、尧柏水泥、海螺水泥等企业纷纷进驻新疆。行业在提升装备水平、引入先进企业管理水平和战略思维的同时,产能过剩问题日显突出。
 
    “十三五”可以说是行业发展“阵痛期”。市场内部在逐步消化前期由于无序发展而带来的过剩问题,由于新进入企业为开拓市场,不惜低成本引发区域“价格战”,造成行业和企业经营不断亏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优化供需结构”、“合作共赢”逐渐成为企业间共识。在此作用下,政府和企业开始研究和商讨如何确保新疆水泥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新疆后续陆续推出相关供给侧改革实施措施奠定基础。
 
    2、行业供需现状分析
 
    2.1 行业产能发展情况
 
    新疆水泥行业产能规模“十二五”期间快速放大,规模化装备水平快速提升。自2013年起水泥产能释放进入平台期,随后略有小幅调整。截止2017底,新疆自治区共有88条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主要集中分布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南疆绿洲经济区,水泥总产能接近1亿(图1,表1)。
 
图1: 新疆2011-2017年水泥产能及增速变化
 
 
数据来源:自治区建材行办
 
表1:新疆自治区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各规格产能情况
 
 
数据来源:自治区建材行办
 
    2.2 行业需求状况
 
    水泥市场需求与固定资产、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关系紧密。2011-2013年期间新疆年水泥需求呈25%以上增速递增, 而2014年市场骤然降幅达11.3%,为“十二五”期间市场首度出现下滑。2015-2016年市场持续低迷,需求容量下滑至4100万吨,增速同比下滑14.5%。2017年新疆政府提出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万亿元,增长50%发展目标,政策性拉动市场回升,但持续性不强(图2)。
 
    
    另一方面,新疆地区每万元投资水泥产量逐年下滑,投资拉动水泥边际效益正在递减。2017年受到投资高速增长的拉动,水泥产量有所回升,但水泥产量的增速不及投资的增速。
 
    2.3行业供需结构分析
 
    从近几年新疆水泥行业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反映在先进的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对立,造成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低水平运行(图4)。
 
 
图4:新疆2011-2017年水泥市场供需结构关系
 
    从市场和行业反应看,水泥生产企业为提升销量,肆意压低水泥价格,更有甚者不惜低于成本价格进行倾销。此举一方面对企业自身利益造成极大损失,同时也严重破坏行业价格体系,产品质量也难以有效保证;另一方面,行业整体利益大幅受损。根据自治区建材行办统计数据,2014年新疆水泥行业亏损2.95亿元,2015年亏损达到15亿元,2016年受供给侧改革相关措施影响,行业亏损面大幅收窄,行业全年实现减亏80%。
 
    二、新疆应对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措施
 
    面对严峻的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各生产企业发现,低价循环竞争既无法有效提升企业销量,反而使企业陷入持续亏损局面。因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企业走向健康发展的王道。
 
    基于此共识,政府界和企业界开始认真分析和研究如何有效改善新疆水泥市场供需结构。市场需求端是客观指标的反应,难有调整和改善。因此,就必须从供给端给予有效调节,方可实现市场供需结构的改善。同时结合国家就产能过剩行业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新疆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实施多举措推动行业向好发展。
 
    1、“错峰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助推器
 
    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是指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期内,水泥企业实行全面停窑,在春季采暖结束后再开窑生产的运行机制。冬季是我国北方地区建设施工的淡季,市场对水泥等建材需求不足。冬季生产不仅成本高,而且能源消耗大,二氧化碳、烟尘等排放量增多。加上北方地区冬季统一供暖,大量供暖燃煤也增加了大气污染。冬季水泥生产和居民供暖“两污叠加”,使得北方地区的大气环境不堪重负。在当前雾霾加剧、环境承载力变弱背景下,水泥行业错峰生产不仅可以避免对冬季环境造成过大压力,而且将大大缓解因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性竞争,一举多得。
 
    新疆是我国水泥行业最早提出“错峰”概念省份。早在2003年左右,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水泥企业就曾因区域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而提出“错峰减产”的概念,但终因当时企业思想相对保守,最终未能有效实施。
 
    2013年新疆水泥龙头企业天山股份再次与自治区经信委、建材行办等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建议水泥行业通过“错峰生产”化解部分过剩产能。自治区相关政府通过调研了解和测算,认为该政策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具有经济和政治双层意义,特别是在环保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最终在各方努力推动和政府支持参与下,新疆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政策逐步完善落实。2014年新疆率先在全国实施“错峰生产”,为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提供借鉴经验。
 
    新疆水泥行业通过该政策实施,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带来的矛盾。新疆通过4个月到5个半月不等的错峰停窑,压减储备产能3000万吨,有效调节了供需矛盾,减少烧煤20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95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新疆错峰生产已经常态化、制度化,而该政策也上升至国家层面,由国务院下发在全国推广落实执行,2016年新疆也因此获得国家“水泥重大产业政策突出贡献奖”。
 
    2、全面取消32.5等级水泥,促进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错峰生产”只是阶段性缓和水泥市场供需矛盾,难以从根本上去除过剩产能。2014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委会发布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自2015年12月1日起取消复合32.5硅酸盐水泥,但保留了复合32.5R硅酸盐水泥。此次对硅酸盐水泥标准的修订,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文件中提出的:加快制订和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使用比重。目前我国32.5级水泥占总消费比重仍在55%-60%,因此国发〔2013〕41号文件对水泥行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仍是指导水泥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主线。
 
    为有效落实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精神,结合我国水泥产品结构现状,新疆在以天山股份为核心的水泥企业要求和推动下,水泥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调研并论证“取消32.5等级水泥” 意见可行性;通过与企业座谈、下游市场沟通以及联合新疆住建厅、质监局等部门商榷交流,最终率先出台“全面取消32.5等级水泥”政策。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相关方阻力,其中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下游混凝土企业担心会导致成本的上升。由于32.5水泥和42.5水泥在价格上存在差异,所以商混企业担心以此会导致其混凝土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
 
    第二,建筑设计方重点关注施工过程中鼓包裂缝等质量问题。混凝土企业一般C35以下混凝土主要使用32.5级水泥,在转换成42.5水泥后,是否会对施工建筑质量带来影响。
 
    第三,外省32.5水泥的流入问题。由于32.5等级水泥国家标准没有废止,企业继续生产只是违反当地政策,但没有违反标准化法。质监部门反映对违规企业处罚执法依据不充分,难度大。同时,新疆与甘肃交界的区域,由于政策不同步,大量甘肃32.5等级水泥进入新疆。
 
    新疆自全面取消32.5等级水泥政策实施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且行业运行情况良好。
 
    第一,政策的实施对行业供给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新疆通过取消32.5等级水泥,相当于压减产能500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市场供需矛盾,对改善新疆水泥市场竞争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该举措也是有效落实国家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有效措施,对化解我国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显著提升行业经营效果。在有效落实取消32.5等级水泥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积极推行“错峰生产”,新疆水泥行业经营效果显著提升。2017年以来,新疆水泥市场价格得到有效恢复,行业效益显著好转。
 
    第三,政策将进一步加强建筑质量的保障。为确保取消32.5等级水泥政策的有效落实,住建厅从建筑设计、施工标准和规范等方面跟进调整;质监局等其他部门在设计标准、工程预算标准、施工规程和验收规范方面加大执行力度。由于高标号水泥的使用推广,新疆工程建筑物的质量明显提升。
 
    第四,政策的执行与实践打消了多方曾经的质疑。商混企业在之前使用32.5水泥时,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在240kg左右;使用42.5水泥后,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降至160-180kg。由于单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减少,促成商混企业成本并无明显上升。此外商混企业在使用42.5水泥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配比的调试,也有效避免了建筑物鼓包裂缝等现象的发生。
 
    结合新疆取消32.5等级水泥初步探索成果及实施经验看,在相关政策配套基础上,全面取消32.5等级水泥完全可行,且此举对于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改善行业供需结构以及提升行业经营效益等方面均具有积极重要意义。
 
    3、将“电石渣水泥熟料纳入产能置换”,实现传统水泥企业与电石渣水泥企业共赢聚氯乙烯(简称:PVC)生产工艺及所产废渣的处置方式与传统水泥工业发展紧密相关,而电石渣水泥作为化工企业产业下端衍生出的建材产品,已对传统水泥工业形成冲击。据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PVC约产生2.65吨电石渣,而电石渣严重污染环境,消化途径多以充当水泥熟料。
 
    至2017年底,我国PVC产能2393万吨,占全球42%。内蒙古、新疆、山东、青海、陕西五省产能1436万吨,占全国60%;其中新疆PVC产能410万吨,占全国17%。国内单体产能最大企业中泰化学(220万吨)和天业(120万吨)均布局新疆。
 
    新疆作为我国PVC生产大省,电石渣水泥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吐鲁番片区产能规模达到1400万吨,占该区域水泥总产能的44%。而近几年该区域水泥消费总量仅维持在1300-1400万吨。由于上游PVC企业不受错峰限制,其生产线连续运行,而电石渣水泥企业为消纳电石废渣也必须连续生产,致使电石渣水泥参与错峰生产执行难度大。电石渣水泥产能与传统水泥产能双重释放,造成区域水泥供给严重放大,市场矛盾恶化;且电石渣水泥在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这也给传统水泥的正常生产销售提出严重挑战。
 
    为有效解决电石渣水泥与传统水泥矛盾,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摸索化解之道。2015年之前,以天山股份为主导,在区域推行“配额销售+冬季错峰”,但市场约束有限,收效甚微;2015~2016年行业初步达成协调自律,但仍以约束传统水泥企业停窑时间却对电石渣水泥企业约束不足,终因传统企业难以承受配额销量的制约、旺季压减方案而协调破裂;2017年乌鲁木齐-昌吉区域电石渣与传统企业矛盾仍未有较好实施方案,市场竞争残酷。区域全年均价274元/吨,与其他区域最高差价在230元/吨,成为全疆价格“低洼区”;天山股份2017年底从影响市场价格因素的基础出发,统筹考虑传统水泥与电石渣水泥各自诉求点,创造性提出“将电石渣熟料纳入产能置换范畴”并经由自治区政府下发文件于2018年执行。
 
    该举措以“错峰限产+协调自律”为抓手,以市场需求倒推熟料需求,进一步压缩传统企业开窑时间,以协助消化电石渣熟料。对于传统水泥企业而言,其购入电石渣熟料价格等于自产熟料变动成本,成本环节未出现增加。而市场供给明显缩减,供需矛盾有效改善,水泥价格明显回升,确保企业水泥销售盈利;对于电石渣企业而言,由于传统水泥企业全力协助其消化废渣,环保压力减弱,此外企业在水泥环节盈利增强,弥补熟料销售损失。由于该政策在补偿机制方面统筹考虑双方利益诉求,保证方案实现“双赢”。因此,2018年该区域水泥销售价格显著改善,行业逐步恢复健康发展。
 
    三、未来区域行业发展趋势
 
    1、区域多边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新疆水泥行业已发展到了严重产能过剩的地步,水泥消费量也进入了低增长的平台时期。各水泥企业在经历了数年的低价竞争后,逐渐在强化合作方面达成共识。从国内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现有的合作趋势看,双边、多边合作也在持续加强,特别是中国建材集团与海螺水泥集团在行业内多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为其他区域和企业做出典范。
 
    从合作内容和方式看,不局限于主业的合作,同时在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也有沟通与交流;合作目前多以管理平台建设、相互持股等方式实行。随着合作的不断加强与深入,未来业内企业有可能在更多领域形成多种合作机制,进以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局面。
 
    2、电石渣与传统企业合作模式持续深入
 
    新疆此次创新提出通过“电石渣水泥熟料产能置换”政策,促成传统水泥企业与电石渣水泥企业形成新的合作模式。2018年这一政策在新疆执行较好,标志着水泥、化工两个行业在供给侧改革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为后续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全国范围看,该模式对内蒙古、山东以及其他电石渣水泥生产线布局及较多省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新疆作为这一举措实施的“先锋队”,后续更好地寻求双方企业利益诉求共性,将不断优化方案,探索破解双方矛盾的最佳途径。
 
    3、进一步构建绿色建材发展生态圈
 
    实现低碳排放基础上的绿色制造,推进创新意识引领下的绿色管理,落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水泥行业绿色发展,这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泥企业要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调节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进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及安全等综合标准,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功效,强化标准贯彻落实。
 
    企业应积极深入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及能源低碳化的原则,积极创建绿色工厂;要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推动水泥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发和生产高性能产品,打造具有绿色内涵的品牌,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目标,以企业为建设主体,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为主要内容,推动水泥产业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4、信息化、智能化植入企业,推进行业发展水平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节能减排趋严等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当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推进步伐正在加快,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水泥行业而言,加快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工信部2018年上半年发布的《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水泥行业要加快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水泥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
 
    据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2015年所做的调查, 建材企业信息化应用整体上处在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过渡阶段,多数大型企业基本实现了系统集成应用和管理网络化,水泥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已具有较好的应用基础。深化两化融合应用对实现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泥工业智能化制造, 应从如下加以改进或突破: 一是充分利用数字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建立企业物联网, 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二是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 实现生产、管理和营销过程的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 更好的做到提质增效, 有效和极大的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三是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实现由IT(Internet Technology)向DT(Data Technology)的转变。
 
    四、结束语
 
    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向好, 但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水泥行业作为基础建设中的基本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或将直接影响国内拉动内需相关政策的重新调整。新疆作为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省份之一,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创新化解水泥供需结构失衡的有效措施,其过程中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行业供给侧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仅供其他地区市场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