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明:解读为什么非洲国家没有32.5水泥

来源: 来源: 数字水泥网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0日
 
    有一种说法在我国流传了许多年,即“现在许多非洲国家都不再生产32.5水泥了”,言下之意是,我们中国还在生产使用大量的32.5水泥,竟然比非洲还落后,太令人震惊了。
 
    对此,虽然笔者曾在不同场合解说过,非洲国家没有32.5水泥的原因。可能说的不够清楚,上述说法在有的媒体上仍时有出现。现在笔者试图全面的从历史说起,对比水泥工业在非洲和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演变过程,相信大家了解了中非的历史与现实情况以后,这个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非洲大陆第一家水泥厂投产于上世纪末的尼日利亚Obajana,Kogi厂。2007年,尼日利亚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与投资公司Dangote集团收购该厂,并成立了Dangote水泥集团公司。至今Dangote水泥集团在本国拥有近20家水泥厂,水泥年产能1925万吨,同时在非洲其他13个国家另有近2000万吨的水泥年产能。Dangote水泥公司正引领着非洲水泥工业的发展。
 
    现在非洲绝大多数的水泥窑都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预分解窑(PC窑),因水泥生产技术装备的不断进步,现今PC窑生产的熟料强度都在52.5以上,甚至超过62.5(至今国际上还没有62.5水泥的标准)。非洲至今之所以没有32.5水泥的原因是:第一,这样的熟料如果不掺入相当数量(~30%)的混合材就只能生产出52.5水泥,32.5水泥是没法生产的。因为许多非洲国家钢铁和煤电工业都不发达,没有足够数量的性能合格的混合材(如粉煤灰,高炉矿渣等)可供利用。第二,非方业主在和外国卖方签定购买水泥厂的合同中往往只是规定了按照欧美的水泥标准生产52.5的纯波特兰水泥,在所有的合同文件中根本就只字不提任何有关混合材的事。非方人员所掌握的技术知识有限,只须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生产就可以了。第三,非洲水泥工业还处于“幼少年”阶段,对水泥标准高度敬畏,即使有极少数非方技术人员知道掺用适当数量的混合材可以生产出42.5或32.5水泥。但谁也不会歪想到,更不敢把一些可能不合格的东西,冒充混合材往水泥里乱掺滥掺。基于以上三点实际情况的约束,所以至今他们一直就是按合同规定生产52.5纯波特兰水泥,从未正式生产过32.5水泥。但是一旦他们有了足够数量和水平的水泥专业人才,还有合格的混合材以后,很可能就会生产32.5水泥的。因为客观上,非洲对32.5水泥的需求是较大的。显然,所谓“非洲都不再生产32.5水泥了”这个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实际情况是,非洲从未正式生产过32.5水泥,以后有条件时就将会生产的。我们可以拭目以待,或许不久的将来,咱们中国就会指导帮助他们将32.5水泥生产出来的。这是笔者的预测,因为偌大的非洲,在这块正在开始工业化发展的“处女地”上各方面的工程建设,对32.5水泥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
 
    由此可知,非洲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的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是在2000年前后,直接从国外购买全套装备与技术,由高度成熟的PC窑和52.5水泥起步的。而我国是在1900年前后,由原始立窑和“细棉土”水泥起步的。两者起步时间在水泥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方面相差100年,非洲是全套从国外购买成熟先进的技术装备,我国则主要是固步守旧的延用了各种各样立窑长达100年之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立窑熟料的质量很差,黄心料很多,竔重很轻,游离钙很高,强度很低。这种熟料能勉强生产出相当于现今的32.5水泥就算不错了,想生产42.5水泥十分困难。后来我国有了稍多一些的湿法窑、立波窑和SP窑,以及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CP窑,熟料总体质量逐步提高。同时我国粉煤灰和矿渣等工业废料的产生量也在逐年上升,将其掺入较高强度的熟料中正好还可以生产32.5水泥。于是在各种正面和反面因素的鼓励和刺激下,32.5水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又因为这个市场的正反两方面的“需要”,32.5水泥直至今日似仍长盛难衰。
 
    在我国,“立窑水泥=32.5水泥=落后水泥”的看法是有半个多世纪的事实根据的,是水泥行业自身好几十年的不良表现所造成的。这种看法在一般公众的思想上是根深蒂固的,甚至以为是天经地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际上各国的情况都很不一样,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拿中国的老经验套用到世界各地是难以“皆准“的,非洲的情况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科技进步与发展对我国的一些老经验已经发出了信号与警示。现今国际上所谓的32.5水泥(为了区别,这里暂称其为现代32.5水泥)与我国历来传统的32.5水泥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进与提升。其主要技术创新亮点为:1)扩大混合材品种,例如煅烧粘土、火山灰、硅灰、凝灰岩等,挖掘混合材部分替熟料的潜力;2)研发应用各种混合材的深度加工技术装备,激发其潜在胶凝性能;3)研制采用各种新型混凝土外加剂,改进延长混凝土构筑物的耐久性与寿命。实际上,现代32.5水泥的技术含量比传统的52.5水泥的更高更多,而不是我国的老经验所想象的那样,总以为高标号水泥就是比32.5水泥“高明”。所以,我们必须及时掌握国际水泥科技发展的动向与脉博,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理念,不断改革创新。
 
    德国水泥工业联合会VDZ 2017年的GNR (Getting the Numbers Right) 报告和环境报告宣布,其32.5水泥产量占全国的总产量已上升到22.3%,32.5水泥的平均碳足迹为 548 kg CO2/t,52.5水泥的则为 805kg CO2/t 。等量的32.5水泥借助上述三项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实践证明,它同样可以配制出C30以上的混凝土,其减碳效果优于高标号水泥。因熟料的碳足迹最高,达860 kg CO2/t,所以应该逐步降低水泥的熟料系数,适当提高32.5水泥在总用量中的占比,尽量设法少用熟料。这是多家国际机构对水泥工业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的推荐措施,与VDZ的实践结果完全吻合,值得我国结合具体情况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研究借鉴。
 
    希望我国在谈及32.5水泥时,最好指明是现代32.5水泥抑或传统32.5水泥,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避免引起混淆或不必要的误解。前者代表先进与创新,后者则是落后与淘汰。另外,现在还有把32.5水泥比作地条钢的说法,罔顾科学尊严太甚。大家知道,32.5水泥是世界各国水泥标准系列中确认的一种产品,而地条钢却是我国钢铁行业中工艺制造过程简陋粗糙很不规范生产出来的次品残品废品。倡议淘汰32.5水泥和取缔地条钢,完全是两件性质截然不同的事,岂能混淆等同?我国32.5水泥虽然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但其历史和现实的功劳始终是主要的,是主流,决不允许这样的被污名而遭全盘否定。同样,这种混同对国家水泥标准委员会也太不公道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