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篇:世界屋脊的“城市乐章”

来源: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03日

  严冬将至,高原古城拉萨却是一派火热的建设景象。

    11月13日,位于拉萨河东南岸的拉萨市柳梧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与此同时,新区北京大道、通站东路等4条市政道路也正式奠基开工。

    规划面积达42平方公里的柳梧新区以青藏铁路拉萨火车站为依托,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新区向北通过柳梧大桥与拉萨老城区相连,东与川藏公路连接。新区的建成,将有效缓解拉萨市发展与地理条件限制和文物保护的矛盾。

    “从拉萨的实际出发,坚持城市和农牧区一起发展、城市带动农牧区的原则,把拉萨城市经济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牧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拉萨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代表、自治区副主席、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说。

    新的城市格局的形成,使拉萨这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城市,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前不久,美国《洛杉矶时报》刊载文章《变化中的西藏,新时代的拉萨》报道拉萨的变化:“圣城拉萨已经不再偏僻;数亿美元用于发展旅游业的投资使得通往拉萨之路更加平坦。”

    跨河起新城:催生新增长极  

    “作为西藏中部经济的核心区,我们将以拉萨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拉萨火车站所在地柳梧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三大城市经济平台建设,全力打造西藏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产业发展中心,力争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拉萨市委副书记、市长多吉次珠说。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拉萨市地处拉萨河河谷狭窄的冲积平原地带,老城区集中在拉萨河北岸区域。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此前拉萨市城区面积不足60平方公里。拉萨市正在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老城促新城、新城带老城,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高原新型城市。”

    按照建设现代化高原中心城市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拉萨市实施了“东延西扩、跨河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从而加快了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柳梧新区三大城市经济平台建设步伐。

    定位于客流集散地、旅游准备基地、较高科技含量、生态园林、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柳梧新区,从组建开始就显示出西藏现代化城市示范区的的魅力。中国海亮集团、悦明集团等具有较强实力的公司先后与新区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奇正藏药研发中心、金昌公司、陇星公司西藏总部等一批“明星”企业也拟将总部移驻新区。

    在西藏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的企业已达到112家,注册资金达10.4亿元。目前开发区已基本形成四个产业群格局:以自治区藏药厂、奇正藏药为龙头的藏药组团,以藏之梦地毯有限公司、拉萨地毯厂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组团,以阳光软件园、西藏明珠卫星导航应用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企业组团和以西藏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为龙头的总部经济组团。

    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0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4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开发区首期开发建设的A区,基础设施建设正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年底有望基本实现道路、排水、给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管线、天然气“七通”和土地地貌自然平整“一平”。目前A区市政道路、自来水、电力、电信工程都已完工,基本上满足了企业入驻的条件。仅今年1至8月,开发区就新增注册企业21家,注册资金4.7亿元。

    无论是在开发区,还是在柳梧新区,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时说得最多的,是“带动、示范、辐射”、“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等词语。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东延西扩、跨河发展”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拉萨市“多极增长”的时代即将来临。

    历史与文明:彰显和谐理念

    “共享历史与文明”,是秦宜智与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栏目主持人对话的话题。

    拉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使得这座古城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城市之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格局和风格,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成为拉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项“硬指标”。

    从2004年开始,拉萨市先后对宇拓路、康昂路、朵森格路等主要街区的临街建筑按照藏式风格和地方特色进行改造,展示出拉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原有风貌。

    由国家投资3.3亿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在内的西藏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自2002年6月开工以来,进展顺利。

    让市民高兴的事远不止这些。今年市政府投资近1480万元新建的8个小公园正在紧张施工当中。拉萨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开始,拉萨市将用五年的时间,在市区内新建各类公园77个,全部免费开放。到那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和谐景象将随处可见。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今年,拉萨市又在全市范围内拉开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序幕。4月份出台的《拉萨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向人们展示了“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和“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适宜人居、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美景。到2011年,拉萨市将新建各类绿地11000多亩,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将分别达到45%和38%以上。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不是简单地建几个公园、栽几棵树,而是要通过创建,使城市的品位、功能、形象、景观和整体风貌得到提升,使拉萨成为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现代文明气息的城市。”拉萨市城建局局长阿布说。

    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萨市环保局局长江白向记者介绍,投资近亿元的自然保护区一期保护工程已于2004年完工,投资概算近6000万元的二期工程也将于近期实施。目前,湿地核心区面积已达到6.6平方公里。湿地内有藏蒿、菖蒲等草本植物300多种,黑颈鹤、胡秃鹫等野生动物43种,水生野生动物30余种,昆虫101种。

    天蓝、水碧、地绿,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原城市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失地不失业:做足“共享”文章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的出现,失地农民的住房和就业问题成为拉萨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焦点。

    失地不失业。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柳梧村,“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牧民自由流动”,让失地农民找到了新的“家园”。

    村民卓嘎曾在市里的一家餐馆打工,每月不足1千元的收入足以让村里人羡慕不已。柳梧大桥建成后,她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钱开起了甜茶馆,不久又贷款买了一辆大货车和两辆面包车,每个月的现金收入达到15000元。

    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和柳梧新区的建设,柳梧村的失地农民纷纷买车跑起了客运,村里的出租车由原来的10多辆增加到70多辆,还有85辆东风车,村民每天的收入超过200元。富裕起来的村民还办起了采石场,成立了施工队,搞起“农家乐”和“家庭旅馆”,全村登记注册的小商店、甜茶馆、旅馆、洗车场等经商户达到41家。在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组建的“东嘎利民物业有限责任公司”,使150 名失业农民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柳梧村村委会主任普布顿珠告诉记者,柳梧村过去人均住房面积不到20平方米,如今已有129户村民搬进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楼,明年全村460多户人家全都将住上这样的楼房。

    城市建设,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舒坦。拉萨市今年实施的廉租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城市贫困居民住房建设、城市供暖供气项目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建设、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周边环境整治“六大工程”,将使群众最关心的行路难、住房难、就业难等问题在最大限度上得到解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