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这次年会的召开与以往的会议不同,水泥行业正处在发展的十分关键时期——水泥工业已经要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的这样一个伟大转变时期。作为量,从数据上看让我们做水泥的人都感到了心慌。今年水泥产量可能突破16亿吨,并很快成为事实,那么16亿吨能多出多少了?16.5亿以内都有可能,也有可能就到16亿吨,就看最后两个月了。也就是说一年增长2亿吨,这个数据真是让大家感到既可喜又有忧。今年的水泥行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老板们口袋应该是装得满满的了,最近连南方地区的广东市场也再度红火起来,价格有了较大幅度地上涨。下一步,中国水泥究竟向何处发展?
这次会议重点是贯彻国务院38号文件。至于如何贯彻落实,工信部配合制定了两个文件,一个是产业政策,一个是行业准入。特别是产业政策,在制定时各方讨论究竟管几年有不同意见(因为之前的产业政策管3年),最后讨论决定新的产业政策原则上管到2015年。今天召开这个会,也是因为政府对以后5-6年水泥工业怎么发展,要充分听取我们企业意见,行业意见(因此还特意邀请到了张会长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应该说这次会议要讨论的这两个文件是具有战略性的。而这次会议既是务实的会——就是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38号文;又是务虚的会——就是讨论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的送审稿。国务院的38号文已经颁布,后面的两个文正在申报,工信部也希望再征求行业的意见,而这次会长会形成的意见就将是代表行业意见上报工信部,这也是我们行业内就这两个文件作最后一次的讨论会。随后工信部和协会还将联合组织一个专家论证会,最终形成行业准入。
在这里我先简单的把产业政策稿形成过程情况作背景介绍。
这次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工信部委托中国水泥协会组织起草。协会也仅仅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就是让政府能够充分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呼声,并把行业和企业的意见也准确的反映给工信部,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从接到委托之日起,协会组织召开了几次会议:一次是在沈阳召开的各个省的行业主管部门会议,听取了各方的意见;也召开过一次各省市水泥协会会议,听取部分地方会长,秘书长的意见;还有在金隅集团召开的12家大集团的座谈会,听取了大企业集团的意见;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稿子,但由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前提和利益出发,大家的分歧比较大,回想起来都难以想象,在这过程中规划院和协会秘书处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对究竟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政策,我们感到难度非常大。
即使工信部内部意见也不统一。上个月在讨论初稿时,讨论了一个上午也没有结论。而李毅中部长马上要听意见,但是各司连统一意见都没有,很难交差,也着急。于是再次委托水泥协会组织大家协调,希望能形成统一意见。为此我和他们达成这样三个共识:
首次是对本次产业政策的内容能不能由三个文件来表达:第一个文件是产业政策的正文;第二个就是对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作一个说明,说明各个条款是怎么来的,怎么修改并确定的;第三个文件就是对上个产业政策作一个评估。并商量决定政策正文由工信部产业政策司为主,协会负责编制说明,评估由规划院来负责。
第二个就是这次的产业政策是定位把原来的产业政策推倒从来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分歧也较大。最后我个人建议了三条:
1、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建议把新的产业政策定性为是在上一次产业政策基础上的修订而不是推倒重来(上次制定产业政策时,还没有工信部,那是发改委搞的,而那时现在的工信部和发改委是一起的)从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2、新的产业政策也要有重大的创新,进行内容的修改。为什么要有重大的创新了?水泥工业发展到今天,虽然从很多统计数据上还看不出多大的变化,但是从实质上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2003年103号文件以来,也就是国家把水泥作为重点调控对象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特别是上一轮的产业政策,对水泥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⑴新型干法窑得到了高速发展,而且不仅仅是量,还有质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海螺的万吨线,中建材的万吨线,华润,亚泥的5000吨线等很多线的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现在要看国际上最先进的水泥工厂,就到中国来看。
⑵这段时间我们大企业的发展,可以说在世界同行业予以公认。假如说水泥工业在上个世纪,讲拉法基兼并蓝圈集团,那是一个奇迹(拉法基当时世界第三,吃掉世界老大,蓝圈是个经过百年发展的6000多万吨规模的水泥厂,使拉法基一个早晨就超过一亿吨,通过这种形式实现的。)那么我们的大企业,像海螺是通过一条线一条线建起来的,超过了一亿吨;中国建材的南方水泥通过上百个企业联合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产能就接近一亿吨,这些在世界水泥发展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令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的。
⑶我们的技术进步,现在我们的余热发电,高压变频,低压变频的应用,技术指标都达到国际领先的地位,这些都是我们水泥行业在这几年中取得的进步。
⑷我们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中国的水泥出口,占世界行业贸易量的1/4,或略多一点;二是我们的技术装备特别是以中材国际为代表,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三是我们的企业在国际上也变现了很强的竞争力,这主要表现在国内,国际巨头拉法基在中国市场竞争中感到了危机。和在中国的海螺,冀东,山水,中国建材,中材料,华润等这些企业的竞争中,拉法基明显的感到有优势,也有劣势,发展速度明显不如我们本土企业,所以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上面这些说明我国水泥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而从企业数量的统计报表看,我们的企业还有4000多家,接近5000家,但是这些跟三年前有了深刻变化——那个时候我们有窑的企业就有4000多家,现在我们有窑的企业也就1000多家;那个时候3、4千家企业中80%-90%都是一级法人,而现在这里面有将近800家变为了二级法人,所以说从组织结构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还有从水泥的产量从统计报表看,我们新型干法水泥只占到63%,但从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远远不止这个数。因为统计渠道的原因,许多小立窑生产的水泥,好像还在立窑的名下,实际上熟料都是新型干法。特别是调研中的江苏省,统计册上240多家立窑,但是真正生产的只有38条,其他的窑都关了,只是磨机开着。这些情况都说明了水泥工业这些年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有些地区过度投资或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等造成了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现在还有418条线在建,这些投产后可能出现全国性的产能过剩;还有那核准的147条线,假如这些线都建成将出现全国性的严重产能过剩。因此我们对产能过剩的判断分为三个阶段:即部分地区的产能过剩——全国性的产能过剩——全国性的严重产能过剩。第二个目前大量存在的小粉磨站、小配置站,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扰乱市场秩序。第三个从总体上看我们装备技术硬件都上去了,但我们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要从原来的粗放性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
我们的产业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的产业政策就不是简单的修订,而是要根据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假如说上一轮的产业政策是促进新型干法窑的发展,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那么从刚才的数字说明这个任务基本完成。那新一轮的产业政策要解决什么问题了?就是要解决中国水泥工业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具体的讲就是要去防止出现全国性的产能严重过剩,要去推动推广集约化经营,提高我们的经营效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时讨论非常激烈,没有被列入的(就是哥本哈根协议中的低碳经济)以免给自己套一个帽子。水泥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行业,我们不仅是烧煤,而每吨熟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在0.7-0.8吨。这次要创新,可能就是在这些方面要创新。这是讲的第二个建议。
第三个建议就是上一轮的产业政策是发改委发布的,对产业政策的条款由谁来监督执行加强管理不是特别明确。这次工信部成立了,对怎么来提高新产业政策的可操作性,工信部希望有所体现。因此这次产业政策的可操作性,主管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可能比上一轮明确多的多。
以上这三个建议得到了工信部同志的认同。
但在和工信部达成三点协议后,水泥行业内部也有分歧。于是协会把规划院,建材协会的行业部,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信息部,水泥协会的同志召到一块,认为只有严格约法三章,制定规矩,才能把产业政策制定出来。我们内部的原则主要是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是指标,这些指标怎么确定。有的是在现有基础上算的,但更多的要求定的切实合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如能耗指标以2008年海螺实现的指标为目标,也就是我们全行业用6年的时间实现海螺2008年实现的指标,虽然有难度,但是作为全行业的奋斗目标是可行的。淘汰落后的粉磨站指标,也就是要淘汰的磨机主体是什么标准,我们根据江苏浙江的调研,把主体磨机是直径3米系列的磨机(有3×9米也有3×11米,3×12米)这些被这次列为被淘汰对象,他们的产能是在40万吨左右,这就是单线磨机产能40万吨的由来。
二是用什么数据(大家知道现在网站,媒体的杂志、报纸公布的数据,同一个指标数据很多,谁对谁错,都说不清楚,渠道不一样,口径不一样),这次确定的办法就是“个人孩子个人抱”——公测数据即统计局的数据请建材协会的信息处负责,是权威,由他来订。行业内的数据(主要是生产线数据),由水泥协会来确定,这是因为协会一直跟踪。这些年我们花了大力气,特别是38号文公布后,有些同志质疑发改委的数据有水分。为了这个,刘作毅同志不分白天黑夜,一个省一个省一条线一条线的核实,按要求把公布的在“黑”名单上的在建线一条条核实,核准的线也要拿出名单来,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跑,经过8个省,确定发改委的数基本准确。因此418,174经过水泥协会的核定基本上没问题,略偏小,但误差不过10%。而深加工数据,这个是由规划院提出来的,就由规划院负责。还有就是落后产能数据,最后以生产许可证办公室提供的数据为准。这就是文件中数据的来源。
除了指标和数据,内部还有很多意见分歧。最后确定一条“求大同,存小异”,由于大家从各个角度提出的意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配置站。在广东要求坚决取缔,配置站在当地是制假,售假的窝点,是祸害。但在上海却很先进,特别是一些大的配置站,他们就认为取缔配置站不可行的。所以最后折中了一下,订为48万吨以下的小配置站取缔,淘汰,大的还是要支持,并加入定语,配置站最好有自己的熟料产能,作为产业延伸来发展。
文件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求大同存小异的地方,尽管历尽分歧但还是形成了这个送审稿。现在既然政府还要求再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就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秘书处把各位的意见如实的记录,充分总结概括,如实的上报工信部。而工信部对行业意见的采纳度,还要看最后公布的文件,但不管什么结果,我们要服从最后的决定,并组织贯彻执行。
(本网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