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经济的“海螺现象”

来源: 来源: 大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2日

    春节前夕,笔者来到了位于芜湖市城南的中国海螺集团。壮丽雄伟的建筑,郁郁葱葱的绿化,安静清澈的湖水,让人犹如置身公园,完全不是原来想象的“水泥厂”模样。就在这,坐落的是一个亚洲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是一个位于安徽芜湖的“中国骄傲”。毫不夸张地说,从当年只有150万吨产能的宁国水泥厂,到如今已经达到302.9亿元净资产的海螺集团,海螺的发展之路,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海螺现象”。

    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章明静,是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就伴随着企业一起成长的“老海螺”。接受笔者采访时,聊起海螺这些年的发展,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慨和自豪。章明静介绍说,“1987年,宁国水泥厂实现达产达标时的产能是150万吨,如今,集团水泥主业产能发展到1.2亿吨,增长了80倍,名列世界水泥前三位,新型化学建材产销量已达58万吨,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当年,企业建设初期资产规模只有4.62亿元,如今已经增长为498.64亿元,增长了100多倍;建设初期,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8%,净资产仅为1000万,发展至今净资产已达302.9亿元,增长了3000多倍,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

    不久前,美国《福布斯》选出2009年度亚洲最佳上市公司50强,海螺集团旗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五。海螺的发展何以如此成功?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其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战略规划,来源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企业领导班子不断创新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从199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战略”走出宁国、“T”型战略规划布局华东,并逐步将箭头指向华南地区和启动西部发展战略。在发展过程中,集团先后成功完成了对江西庐山水泥厂、湖南雪峰水泥公司、张家港市水泥厂、上海奉贤水泥厂、江苏中国水泥厂等19个企业的兼并重组,盘活国有存量资产30多亿元、各金融机构不良信贷近20亿元。在国际化征程上,海螺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品牌出口商。海螺水泥远销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被广泛认同。

    与此同时,资本运作对海螺集团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作用。1997年10月,海螺水泥H股在香港成功上市;2002年2月,海螺水泥A股在上交所成功发行,“海螺水泥”因此成为建材行业首家A股+H股水泥上市公司;2000年,“海螺型材”成功借壳“红星宣纸”上市,并于2002年3月公开增发A股成功……据统计,海螺水泥自1997年上市以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了140多亿元的资金,为企业加速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支撑。当然,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是海螺集团持续发展的稳定器。

    目前,海螺水泥已经成为中国水泥行业的“风向标”,整体上推进了中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企业发展集成了国内外行业专家的科研技术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水泥技术和大型装备的垄断;企业布局既解决了无资源地方的水泥需求和城市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极大促进了行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改变了中国水泥工业的投资结构,提高了行业集中度;企业还引领了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方向,在国内率先开发应用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并在国内外大面积推广,联合开发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填补了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空白,为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环保产业,节约土地资源开辟了新途径。

    如今的海螺集团,水泥主业树大根深,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国际贸易、新型物流等产业逐步成为新产业集群,枝繁叶茂。强大的实力,使企业在面对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依然从容不迫。2009年,海螺集团没有一次裁员,没有一次减薪,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营业额542亿元,利税81亿元;同时,集团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所属企业遍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员工约4万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的讲话中,对海螺的发展之路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指出海螺所走过的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海螺集团,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企业发展的杰出代表,并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