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料行业盘整中发展--形势严峻、产业盘整剔除落后

来源: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04日
    2004年,对于中国材料产业来说,极具标志意义—— 
 
    首先,在这一年里,中国材料产业经受了极大的考验。这种考验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宏观调控,还体现为电力紧缺和原材料紧缺等市场因素对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 
 
    另外,这还是继往开来的一年。正是宏观环境恶化促使了中国材料产业在经历长达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盘整,以剔除不利于产业发展的诸种因素,使产业在新的起点上能够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迈入2005年。 
 
    其实,宏观产业环境的恶化在2003年就已经暴露无遗。为此,国家发改委早在2003年就针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进行针对性调整,这就提前为今年的宏观调控定下了基调。 
 
    有形“手”之宏观调控 
 
    在今年2月4日国务院召开的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明确强调,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过度投资,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他要求各地对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并将结果上报。而国务院也将派出联合检查组赴重点地区进行督促检查。另外,有关部门要抓紧修订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和预警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方向;加强投资管理、用地管理、信贷管理、环境评审、质量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坚持依法行政,防止行政行为对投资主体的干预;严肃税制,规范价格管理。 
 
    曾培炎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采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首先,在信贷手段的运用上,重点从源头上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加强窗口指导。从去年8月至今年4月间的不足8个月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并扩大了再贷款浮息范围;同时和中国银监会共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进行风险提示。今年5月初,国家发改委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强化对投资膨胀行业的信贷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次,在投资手段的运用上,重点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为了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势头,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公布了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的市场准入暂行标准,同时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对上述行业进行总量控制,扶优限劣。 
 
    无形“手”之电力短缺 
 
    与国家以有形的“手”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发展进行干预,是制止行业盲目投资,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不同,日益加剧的电力和原材料短缺问题,犹如釜底抽薪,使整个材料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 
 
    根据统计,在今年夏天用电高峰时期,全国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出现了电荒。为此,各省纷纷采取拉闸限电的方式来应对用电高峰,很多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缺电对产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电荒最严重的浙江省,受拉闸限电原则影响,其水泥企业产能只保持在80%左右。9月中旬开始,浙江省水泥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不出一个月水泥价格从230元/吨冲到350元/吨左右,高标号水泥更从280元/吨翻到400元/吨左右,与年初相比,浙江水泥狂涨60%-80%,创历史新高。水泥价格攀升联动所有建筑材料全线上涨。 
 
    而陶瓷业是用电大户,其15吨、20吨、甚至更大吨位的球磨机,每一台都要近百千瓦;更为要命的是,陶瓷业是高温连续作业,从压机、干燥、釉线、烧成到出窑,一旦运转起来,根本就容不得停歇。面对拉闸限电的危机,许多企业迟迟开不了工,一些已经点火生产的企业也面临着“供5停2”供电计划的困扰,一些未能接到临时“拉闸”通知的企业,火红的窑炉、明亮的车间突然间漆黑一团,给陶瓷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拉闸限电既使陶瓷业无法正常生产,也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生产成本。 
 
    无形“手”之原材料短缺 
 
    原材料短缺的问题随着投资的急剧增加而日趋明显,尤其是钢铁、电解铝等对原材料依赖严重的行业。据统计,我国氧化铝因受到铝土矿资源的限制,目前其产量仅能满足电解铝行业原料需求的60%,而国产铜精矿和铅精矿仅能分别满足行业生产需求的20%和80%左右。根据资料,2003年我国氧化铝进口量为561万吨,比2002年增长23%,比2001年增长67%。 
 
    原材料短缺的不仅仅是有色金属。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首席代表胡援东就指出,“面对相对有限的石灰石资源,中国水泥工业必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法”。另外在日前召开的2004-2005年全国钢材市场形势分析会上,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也表示,目前原材料紧张矛盾尚未有效缓解。这从数字的变化就可以看出。2001年我国进口铁矿为9239万吨,比2000年增长2200多万吨,2002年进口1.12亿吨,2003年由于宝钢马迹山等矿石码头功能进一步发挥,进口量仍大幅增长,达到1.48亿吨。目前我国已超越日本、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 
 
    原材料短缺对产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原材料进口量的不断增加,不仅会大量消耗外汇资金,还使我国材料行业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度不断增加,一旦外商抬高售价或囤积原材料,必将影响企业正常开工或开工不足,甚至导致部分企业倒闭,从而进一步影响行业稳定。 
 
    随着产业环境的急剧恶化,经历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材料产业开始进入盘整期。而这种盘整,已经远远超出了仅仅破坏意义上的畏缩,它更是一种积极的进攻姿态——经历过“剐骨疗伤”式的调整之后,中国材料产业已经开始剔除不利于产业发展的诸种因素,这就使产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迈入2005年。 
 
    调整的积极意义首先体现在对阻碍产业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的逐一剔除。据悉,去年我国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和121.9%,今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了107.2%和101.4%。更为严重的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不仅已经关闭的小钢厂恢复生产,而且又新上了一批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项目。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情况,与钢铁行业的情况类似。 
 
    为此,宏观调控首先就从淘汰落后开始。这一点,在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调控措施中进一步得到了明确。 
 
    针对钢铁行业,此次调控指出,对符合国办发〖2003〗103号文准入技术条件和行业规划的在建项目,由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不符合的在建项目,要停止建设,严格整顿。而针对电解铝行业则指出,不符合铝产业发展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和未经国家审批的电解铝和氧化铝项目,要坚决停止建设。对于水泥行业,则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不鼓励日产2000吨以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坚决遏制落后工艺的水泥项目建设。 
 
    目前这些措施已经生效。最近,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副秘书长曹玉书指出,经过调控努力,国家已经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重污染的建设项目,取消了一批技术含量低、明显超出市场需求和不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 
 
    促进行业整合 
 
    此次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那就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具体说来,就是在实施总量控制的同时,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这样,宏观调控的实施,在剔除落后因素的同时,还从政策上进行产业引导,促进了行业的整合。马凯指出,国家抑制的是那些生产能力过剩、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淘汰的是落后的工艺设备。而对那些市场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产品,不但不控制,还要大力支持。 
 
    据记者了解,调控期间,国家还批准上海宝钢、湖北武钢等新上优质钢铁项目。另外,在今年8月出台的调控措施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结构调整,支持大企业的发展。具体到水泥行业,就是重点支持在资源有保证的地区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熟料项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