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数字水泥网
山沟建起水泥厂 增产容易增利难
驱车走在四川省广安市前锋镇,一路坑坑洼洼,不时能看到满载着熟料的大卡车。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些笨重的大卡车每天来来回回,把镇上的道路弄得“面目全非”,村民们每天都得往路上洒上几遍水,否则一起风就尘土飞扬。
记者来到广安桂兴水泥有限公司,只见公司大门紧闭。销售经理贾光辉告诉记者,公司仅有的一条日产2500吨的生产线正在停窑检修。
“这是例行检修吗?”记者问。
“这条线今年以来就没怎么开工过。”贾光辉说。
记者了解到,2007年,桂兴水泥申请了对原有落后工艺进行改造的技改项目,建成了年产能120万吨的生产线。但在2008年后,广安地区水泥产能急剧增加,这条生产线开开停停,2012年的产量只有50多万吨。
停窑检修只是权宜之计。“全厂有近300名员工,窑停了,厂里只能搞些培训或娱乐活动,把大家组织起来,工资照发,否则,你让他们干吗去?”贾光辉说。
大型水泥企业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华蓥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是广安市的水泥龙头企业。公司党委书记杨天科告诉记者,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的水泥发展方略就被打破了。出于灾后重建等原因,政府对新增水泥投资一律核准。2010年,不少新增产能集中释放,但基础设施、房屋、桥梁等方面的灾后重建已完成80%,导致水泥产能过剩显现,并日益严重。2012年,华蓥西南水泥的产量只有140多万吨。
一位水泥企业的负责人随手给记者画出当地水泥产能分布示意图。记者看到,以华蓥市为中心,方圆60公里内分布着近10家水泥企业,总产能达到1550万吨。仅华蓥西南水泥公司所在的山沟里,就聚集了4家水泥企业。从市场半径看,达州1200万吨的产能可以辐射华蓥市;加上粉磨站的500多万吨产能,广安市水泥产能远超出每年400多万吨的市场需求。
由于产能过剩,广安水泥业已全面进入低谷期,一些企业搞起了低价倾销的“价格战”。在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扬的背景下,水泥企业的价格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变窄,造成了大面积亏损。尽管经过区域市场协同,水泥价格有所回升,但在煤炭和人工成本上升压力下,不少水泥企业面临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风险,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关停了生产线。
技术效益难体现 做水泥不如养猪
2009年,以饲料、农产品加工起家的东方希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宣布进军水泥行业,并在重庆市丰都县建成了5条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成为目前重庆市单体最大的工厂。
东方希望在丰都投建之时,重庆主城区下游聚集了多家国内水泥行业十强企业,水泥产能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当时,长寿有一条日产2500吨和一条日产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涪陵有一条日产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在丰都下游,有3条日产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和一条日产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此外,沿江还有不少小型的粉磨站。
在水泥企业已经预感到产能过剩压力的情况下,东方希望成了重庆水泥市场“搅局者”。有说法认为,东方希望在丰都上水泥生产线,是为了后期参与整合四川水泥市场。也有说法认为,东方希望的投建,主要由于当地政府在招商中给了不少优惠政策,期待东方希望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
作为后来者,东方希望的日子并不好过。东方希望重庆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礼介绍说,公司的管理层原来主要从事农业领域,进入水泥行业后,管理方法和理念都需要调整。从市场角度看,尽管东方希望试图把水泥和熟料通过水路运往长江下游,以避开三峡库区的产能过剩,但想盈利并不容易。
2012年,东方希望的产能释放了60%,但市场仍主要集中在库区,企业没能盈利。“同等资金要素投入,产出的利润还不如养猪。”汤礼坦言,水泥是工业的脊梁,但在产量增长消费却没有成比例增长的情况下,做水泥的价值很难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