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价格市场化步履维艰

来源: 来源: 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2日

  多年来,我国煤炭定价采用“双轨制”,分为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和市场煤价格。煤炭价格“双轨制”造成“重点电煤”和“非重点电煤”价格即“计划煤”和“市场煤”的巨大悬殊。重点合同煤价明显低于市场煤价,在煤价直线上涨的时期,重点合同煤的存在极大地保护了多数发电企业的利益。煤炭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掰腕子正酣。从2012年开始,不断下降的煤价,使得重点合同煤和市场煤共存的“煤价双轨制”失去意义。

  2012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实施电煤价格并轨的电煤市场化改革核心,并确立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方向。这意味着,历时16年的煤炭价格双轨制和历时几十年的煤炭订货会从2013年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煤炭价格全面实现市场化。电煤价格彻底并轨,由原来的“重点(合同)煤”和“市场(交易)煤”合二为一,都并到“市场煤”轨道上,变成“市场煤”进行交易,这是煤炭价格彻底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时有人高呼,煤价双轨制在煤电企业多年来喋喋不休的争执和国家发改委欲罢不能的犹豫中终于要寿终正寝了,这是市场无形之手的胜利,并预言2013年是煤炭市场化元年。然而,在电煤市场化改革刚推进不到半年,就遭遇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2013年,来自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仍然从多个层面祭出重拳。比如,河南、山东、湖南等地相继出台“煤电互保”政策,助力当地煤企纾困;然而,“煤电互保”不断演变为政府间博弈,恐阻碍电煤市场化进程。再如,针对煤炭价格持续下行局面,山西省出台“煤炭20条”,紧急救市,力图扭转煤炭市场颓势。虽然这些政策短期将给煤炭企业带来实惠,但企图通过政府的“救市”政策挽救跌跌不休的煤市是不可能的。可见,煤价双轨制取消,只是煤炭市场化的一个环节,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的市场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尽管,目前从我国煤炭市场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价格形成机制仍然不尽合理,表现为价格还不能完全反映煤炭资源稀缺程度、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市场供需关系。其最大特征是“鸠占鹊巢”,即在市场化的价格下,包含着不合理的收费以及重复的税费设计。

  今年的煤炭市场寒流不断,因为价格低迷,很多国有煤矿已陷入亏损状态。按照市场规律来说,煤炭市场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产量会逐步缩减,以达到市场供需平衡点。从长远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王道”,是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最有效办法。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带来大幅波动的市场形势,既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但也催生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煤炭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机遇。因此,我们要借市场不景气的倒逼之机,加大清理涉煤不合理收费工作力度,把“鸠”请出“鹊巢”,推进市场化。同时,研究煤炭税费整体改革方案、合理确定税费总体水平,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坚持深化能源资源型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真正还煤炭价格合理机制的本来面目。当然,在煤价完全市场化的同时,煤炭资源市场化、电力市场化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市场化也要同步推进。

  当然,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还需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需要我们有理性的思辨和深层次的考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