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滑坡预警 水泥业结构调整背水一战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4月25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祝慧
 
  4月24日,一向都是在国宏宾馆召开的国家发改委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一反常态改在北京水泥厂举行,而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则与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一起坐到了主席台上。
 
  无论是地点选在水泥厂还是邀请雷前治参会,此次发布会每个细节都预示着水泥业似乎要发生点什么。随着发布会的召开,一场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大戏也即将开演。
 
  众多问题困扰水泥业健康发展
 
  “2005年,面对原燃材料涨价和水泥降价的‘两头受挤’,水泥行业出现整体效益回落。”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牛建国在总结当前水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一开始就透露出这样一个消息。
 
  统计显示,2005年,水泥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0.5亿元,同比下降38.7%。规模以上5149家水泥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851家,亏损面35.9%,比上年增加8.9个百分点;亏损额48.亿元,同比增长74%。
 
  “去年水泥行业效益下降的原因:一是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水泥需求出现合理回归,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二是原燃材料涨价,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三是市场无序竞争。”牛建国点出了2005年水泥行业整体效益回落的原因。
 
  对于这次整体效益的回落,牛建国概括为“对2004年非正常利润的调整和回归,也是结构调整必须付出的代价”。
 
  除了出现大面积亏损,水泥行业也开始出现潜在产能过剩。据牛建国介绍,2005年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到10.5亿吨,而水泥生产能力已达13亿吨,其中60%左右为立窑等落后产能。“当前水泥工业出现产量增加,价格下滑,效益大滑坡,事实上也说明当前水泥行业确实存在产能潜在过剩风险。”
 
  此外,牛建国总结了当前水泥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六大问题:一是落后产能退出缓慢。由于对淘汰落后小水泥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一些地方出于社会稳定需要和财力限制,对关闭淘汰落后小水泥不积极,致使落后产能退出缓慢。二是地区间结构调整不平衡。虽然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少数地区已达70%,但多数地区仍然偏低,有的还不到10%。三是行业集中度低。国内水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世界水泥工业第一位的法国拉法基集团一家的产能。四是低标号水泥使用过滥。我国大部分混凝土标号是C20、C30,而国外多是C50、C60。五是行业及市场进入门槛过低。落后水泥在工程和建筑使用中得不到有效限制。六是节能利废工作因缺乏系统的政策配套而进展缓慢。
 
  “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把水泥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牛建国认为。
 
  事实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早在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就会同财政部、建设部等八部委下达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文件。
 
  七大举措提速结构调整
 
  “2010年水泥预期产量12.5亿吨,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70%,水泥散装率达到6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2005年的20万吨提高到40万吨左右,企业户数减少到3500家左右。水泥产量前10位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生产集中度提高到30%;前50位企业生产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吨熟料热耗由130kg下降到110kg标准煤采用余热发电生产线达40%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粉尘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工业废渣年利用量2.5亿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在总结了水泥工业中存在的问题之后,牛建国提出了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发改委会同其他七部委联合提出如下政策措施:一是加强总量控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二是严格市场准入。把环保新标准纳入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的审核条件,适当修订水泥标准,提高水泥标号。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三是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采取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资源、能源压力。
 
  四是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水泥企业兼并、重组、联合,提高生产集中度。确立一批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能力。
 
  五是鼓励国内水泥企业“走出去”。对大型水泥设备出口提供信贷政策支持;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开展水泥建设工程总承包和直接投资办厂。
 
  六是加大对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抓紧完善现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中有关水泥利废的税收优惠规定,停止对落后立窑水泥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鼓励水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处理工业、城市垃圾方面的配套政策。
 
  七是强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水泥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推广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牛建国强调。
 
来源:新浪财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