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

我国水泥消费占全世界总量40%

更新日期: 2005年12月21日 【字体:
    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普查结果,改写了中国2004年的GDP总量,达到159878亿元,增加2.3万亿元。这一核心经济数据的修正,使得与之有关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传递出新的信息。 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所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普查增加了一点GDP就沾沾自喜。”    

    财政收入:占比下降约两个百分点    

    近几年财政收入的攀升轨迹,是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高的反映。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2004年又突破2万5千亿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由2002年的18.47%降为2004年的16.49%,下降了约两个百分点。    

    一方面,财政增收源于税收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并未到“富得流油”的地步,财政收支依然偏紧。   

    外贸依存度:比例相应降低   

    超过1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使2004年的中国对外贸易牵引当年GDP增长立下汗马功劳。而这次GDP总量的修正,使得中国外贸依存度由原来接近70%而有所降低。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处理好开放度与依存度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外贸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投资率和消费率:此“消”彼“长”   

    舆论普遍认为,过去两年内中国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中国经济应从投资拉动型转为消费拉动型。而按照修正后的2004年GDP数据,投资率与消费率出现一降一升,表明中国近年来一直努力将过热的投资压下来、将不足的消费提上去有了成效,但启动内需仍是一个长期任务。   

    此前,多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等原因导致了我国投资率偏高,而偏高的投资率引起了众多经济界人士的担忧。高投资率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造成投资回报率低。   

    从另一方面来看,长期过高的投资率即意味着长期偏低的消费率。近几年来,我国的投资率逐年上升,而消费率则是逐年下降,2003年降到55.5%的低点。消费率不能与投资率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大量生产能力过剩。   

    能源消耗比:略有下调 。水泥消费占全世界总量40%   

    根据新公布的普查结果,我国经济增长能耗有所降低。今年初的数据是2004年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由于2004年GDP上调,单位能耗降为1.23吨,降低0.35吨标准煤。   

    然而,这并未改变当前我国能耗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的总体现状。我国2004年调整后的GDP占世界的份额只有4.4%,而当年我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40%。   

    李德水今年初曾分析说,中国工业用电占耗电量的74%。“按照现在的经济规模,我们的发电装机能力应该是足够的,日本也就是2.8亿千瓦的装机,却创造了比我们高得多的国内生产总值。”现在看来,这一判断并不需要因GDP的增加而做出调整。   

    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出现煤电油运供应偏紧的状况,人们对此后一年间部分地区拉闸限电还记忆犹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煤电油运紧张,经济运行总体上绷得比较紧,资源约束矛盾突出。而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能耗工业太多是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资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亟须改变,这是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明年起我国将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这将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导向。   
     
来源:中新网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