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微信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宏观>资讯详情

央行: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 保持总量稳定

更新日期: 2022年01月19日 来源: 第一财经资讯 【字体:
摘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发布会上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

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

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

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以下为文字实录:

总台央视记者:我的问题是,今年稳字当头,那么央行如何在稳的基调之下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的任务,体现货币政策“进”的方面?谢谢。

刘国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下半年开始前瞻性发力。通过在7月前瞻性降准0.5个百分点等措施,提早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为下半年也为2022年一季度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做好铺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2021年12月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降准0.5个百分点,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引导1年期LPR下降5个基点,将两项直达工具转化为支持小微企业的市场化政策工具。一个是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要求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要延期,而且要求他们应延尽延,同时我们提供一定的政策激励。另外一个就是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两个直达工具。现在疫情常态化,经济也常态化,所以这两个政策转换为市场化的政策工具,过去有点要求加上激励,现在转为市场化,就是自愿加上激励,就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自己谈,愿不愿延,它如果愿意延,我们也提供激励,所以这是两个直达政策工具的转换为市场化工具。发挥跨周期调节能力,支持2022年的经济增长。

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本身就是最大的“进”。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进要服务于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做到以进促稳。简单说,当前重点的目标是稳,政策的要求是发力。怎么发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二是精准发力,要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主动找好项目,做有效的加法,优化经济结构;三是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们要抓紧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个方面也都在发力,我相信我们也会发现一年的时间也挺长的,过了几个月“经济下行压力大”会成为“昨天的故事”。发什么力呢?

一是保持总量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二是促进结构稳步优化。创新和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做好“加法”,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

三是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继续发挥LPR改革的效能,切实维护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稳定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也很重要,因为如果存款竞争无序的话,存款的利率就会特别高。比较差的银行、经营不好的银行,拉不到存款,就利用高利率诱惑老百姓存款,这样就会把存款利率带高,别的银行不得不跟上,整个银行存款秩序或者存款的利率水平会被比较差的银行引领,所以存款的秩序很重要。另外,存款利率如果太高,贷款的利率就很难降下来,企业融资成本也就很难降下来,所以我们现在下了大力气,维护存款市场的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推动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谢谢。

202201190947593063.jpg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Baidu
map